筠诚和瑞IPO:市场定位来看或不符合创业板定位

市场定位来看或不符合创业板定位

2014年5月成立的筠诚和瑞环境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筠诚和瑞)其控股股东为广东筠诚投资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正冲刺深交所创业板IPO。

在温氏家族庞大的资本布局中,筠诚和瑞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

温氏家族又是如何通过复杂的股权结构和关联交易,推进其资本市场战略的?

资本运作的复杂棋局

筠诚控股成立于2013年,业务范围涵盖地产、建筑、生物环保、物联网、农牧装备租赁、教育、商业、酒店、资本投资等多个领域,管理资产规模达120亿元。

其实际控制人为温氏家族的七名成员:温鹏程、温均生、温志芬、温小琼、梁焕珍、伍翠珍、陈健兴。温氏家族旗下控制着多家企业,其中最知名的是A股上市公司温氏股份(SZ.300498)。

在温氏家族的资本布局中,复杂的股权结构和多层杠杆安排是其典型特征。

通过这些安排,温氏家族不仅能够灵活控制旗下公司,还能进行多样化的财务操作。

温氏家族在筠诚和瑞的股权结构上进行了精心设计,通过直接和间接持股的方式实现对筠诚控股的全面控制。

温氏家族七名成员直接持有部分筠诚控股股份,同时通过新兴县粤荣源投资合伙企业等23个持股平台间接持有筠诚控股股份。这种多层次的股权结构,使温氏家族在控制筠诚和瑞的同时,也为其财务操作提供了巨大的灵活性。

温氏股份的财报显示,2022年温氏股份向筠诚控股及其子公司采购建筑安装劳务、咨询服务、技术服务、设备、有机肥、编织袋等,总额不超过9亿元,实际发生额4.43亿元。

如此大金额、多类型的关联交易,不禁让人质疑其背后的目的。

温氏家族是否通过这些交易在为上市前的财务报表“做美化”?这种关联交易是否存在虚高采购价格,以转移利润或掩盖财务问题?

更引人关注的是温氏股份通过转移不良资产来优化财务状况的操作。

2023年5月25日,温氏股份将控股子公司广东温氏乳业股份有限公司35%的股权,以人民币43,750万元转让给筠诚控股。交易完成后,温氏股份对温氏乳业的持股比例由64.57%降至29.57%,温氏乳业因此不再纳入温氏股份的财务报表。

2023年第一季度,温氏乳业亏损2,234.17万元,2022年因原奶市场行情不佳,奶牛场项目未达预期。温氏股份通过这种方式剥离了亏损资产,维持了自身的利润和股价稳定,而筠诚控股则成为温氏股份的不良资产处理站。

这种转移亏损资产的操作,是否在刻意掩盖温氏股份的经营问题?筠诚和瑞在这种交易中是否无形中背负了更多的财务风险?

在温氏家族整体利益的驱动下,筠诚控股和筠诚和瑞可能不得不做出巨大的牺牲。筠诚和瑞在管理和业务上对温氏股份高度依赖,难以实现真正的独立。

如此高的依赖性是否意味着筠诚和瑞在未来的经营中,将持续受到母公司温氏股份的干预?筠诚和瑞是否具备独立应对市场挑战的能力?

这些疑问引出了一些关键问题:筠诚和瑞作为一家拟上市公司,如何确保其管理和经营的独立性,避免母公司的过度干预?监管机构是否对这些潜在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调查?投资者是否了解这些交易和股权结构带来的真实风险?

筠诚和瑞的IPO不仅是一次公司上市的尝试,更是温氏家族在资本市场运作中的重要一环。

复杂的股权结构和频繁的关联交易,虽然为温氏家族提供了财务操作的便利,但也带来了巨大的市场和投资者风险。

未来的监管和市场反馈,将是对这种资本运作方式的真正考验。

温氏家族的资本操作能否经得起市场和法律的检验?筠诚和瑞能否在上市后真正实现独立运营?

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核心技术人员与温氏股份存在身份重叠

筠诚和瑞的7位实际控制人均为温氏家族成员,他们同时也是温氏股份的实际控制人。

从2019年至2022年,筠诚和瑞对温氏股份和筠诚控股的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60.27%、38.78%、29.20%和23.89%。

筠诚和瑞是否具备独立运作的能力?是否存在通过关联交易进行利益输送的风险?

筠诚和瑞的核心技术人员与温氏股份存在身份重叠。

公司子公司益康生科技副经理史金才,同时参与温氏股份的多项专利发明。

这样一来,筠诚和瑞的核心技术是否真正独立研发,还是依赖于温氏股份?在这种情况下,筠诚和瑞如何保证其技术的独立性和创新性?

同时,筠诚和瑞与广东泛仕达农牧风机有限公司的关联交易未在招股说明书中详细披露。泛仕达是筠诚和瑞控股股东的参股公司,双方共用办公地址,但没有披露任何关联租赁信息。

这种信息隐匿是否反映了公司在治理结构和信息披露方面的缺陷?这种缺乏透明度的关联交易,是否影响公司经营的独立性?

筠诚和瑞自称为科技驱动型企业,但其研发投入却在下降。2020年至2022年,公司研发投入分别为4237.45万元、4458.86万元和3940.47万元,年均增长率为-3.57%。

在这样的情况下,筠诚和瑞如何满足创业板“三创四新”的定位要求?其创新能力和技术竞争力是否足以支撑公司的长期发展?

公司近年来研发投入的持续下降,更加重了对其是否符合创业板定位的疑虑。

公司如何解释其业务模式与创业板定位的矛盾?其成长性和创新能力是否能够满足创业板对企业的要求?

行业寒冬加剧财务压力

2023年上半年,国内生猪养殖行业整体陷入困境,上市猪企纷纷亏损,累计亏损超过180亿元,八成猪企负债率较去年年底提升近4个百分点,行业平均负债率达到72%。

在这种背景下,筠诚和瑞的主要客户财务状况也大幅恶化。

牧原股份亏损27.79亿元,温氏股份亏损46.89亿元,同比下滑33%。

报告期内,筠诚和瑞来自养猪行业的收入曾高达90%。

然而,2022年,公司营业收入下降了13.3%,环保工程收入则下降了16.95%。

公司将此归因于猪周期的弱复苏阶段,猪肉价格低迷,下游养殖客户新建养殖场及环保项目需求减少。尽管这种解释看似合理,但实际上揭示了公司业务模式的脆弱性和对单一行业的过度依赖。

筠诚和瑞的应收账款结构显示出明显的恶化趋势。

2020年至2022年,五年以上的应收账款从327.91万元增长至1065.52万元,增长324%;22年的应收账款从8163万元增至1.26亿元,增长54%;而1年以内的应收账款则从2.88亿元下降至2.3亿元。

同时,筠诚和瑞的业务高度依赖温氏股份及其关联方,报告期内来自温氏股份及关联方的收入占比分别为39.44%、29.14%和23.83%。尽管公司宣称其对关联方的依赖在逐步减少,但实际上,这可能只是由于关联方业绩不佳所导致的被动结果。

一个显著的例子是永城粮盈农业废弃物处理有限公司。这家公司虽未被披露为前五大客户,但却是前五大应收账款客户之一。永城粮盈的股东包括筠诚和瑞的控股子公司北京盈创和美,符合关联方的定义。然而,筠诚和瑞在前五大客户中未将永城粮盈合并计算,存在隐瞒关联交易的嫌疑。

永城粮盈的实际业务规模是否足以支撑其在应收账款中的占比?

永城粮盈的社保缴纳人数仅为7人,规模较小,不太可能成为筠诚和瑞的重要客户。更令人质疑的是,永城粮盈在2022年突然从前五大应收账款客户名单中消失,这种变动是否隐藏着不当交易,需要进一步调查。

公司对温氏股份的依赖是否会导致未来业绩的不稳定?如果温氏股份及其关联方继续业绩不佳,筠诚和瑞的业绩是否会受到更大影响?

筠诚和瑞在对下游大客户的高度依赖、应收账款结构的恶化以及复杂的关联交易,均为其未来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