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其仁谈宏观与创新

用周教授的话来说,媒体都是一惊一乍的,只有这样才能博眼球,引流量。搞清楚这个原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媒体总是夸大其词。

这是苍穹猎鹰第333篇演化日记

周其仁谈宏观与创新

本文只是小编的观点分享,列举的数据和逻辑只为了分析说明,不构成任何的决策建议。

5月23日在济南,最高层主持召开企业和专家座谈会并发表讲话。市场关注度很高,原因也不难理解。

类似座谈会,迄今只有三次,一般都发生在改革发展的重要时间节点,这次座谈会引起高度关注的,是经济学家周其仁受邀出席。

根据公众号汤山老王的观点,周其仁的学术符号是“改革派”,主张改革开放,支持市场经济。

这次重要座谈会让改革派出现,而且是安排在现场三位经济学家中第一个发言,这可能不是偶然,至少表明某些建议“已经被听到”了。

总之,周其仁教授重回高层视野备受媒体关注。但也有一种可能,就是媒体过度解读。

用周教授的话来说,媒体都是一惊一乍的,只有这样才能博眼球,引流量。搞清楚这个原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媒体总是夸大其词。

无独有偶,也就是5月24日,周其仁受到正和岛的邀请,去烟台做了一场针对企业家的分享。

公众号整理成文章《周其仁烟台夜话》。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阅读。与其听媒体转述,不如听听其本人的观点。

这次分享谈了很多的内容,有宏观形势、出海、创新等等。

1/4  从好奇到行动

首先,主持人提了一个问题:怎么理解宏观形势?

周其仁教授的回答很有意思,企业真正要关心的,是跟他们要解决的问题有强联系的变量。

他借用任正非的话进一步解释,办企业都是在花钱的,要给员工工资,要给供应商付钱,唯独客户是给你的钱的。企业动用的所有资源,归根结底都是从客户那里来的。

从这个角度看,周其仁教授认为,对做企业来说,什么叫宏观?什么叫形势?你的客户就是你的宏观,你的客户就是你的形势。

客户就是企业的价值中心,企业的目标就是服务好客户。

如果总是盯着竞争对手,那么很容易被对手拖着走,陷入恶性循环。

周其仁认为,竞争无处不在。好的企业家应该努力做的,就是始终围绕客户,研究客户的动向、需求和变化,在竞争中增强自己满足客户的能力。

我们得重点关注那些,在自己的能力圈、理解圈和收益圈之内的信息。把自己从好奇视角,切换到作战视角,这是把事情做成的关键。

个人理解,从好奇视角,切换到作战视角,其实就是行动。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

美联储议息会议牵动着每个投资者的神经,红海局势此起彼伏撩拨着大家的心弦……

深想一层,除了强相关行业,好像这些宏观信息与我们关系并不大。现代媒体太发达了,一点点风吹草动都在网上铺天盖地传播。

我们可以少关注那些处理不好信息,把时间和精力用来提升自己的理解、思考和分析能力。

很多宏大叙事,跟你我之间隔着千山万水。

关注这些宏大叙事,不如问自己,可以做点什么?对自己更有利。

2/4  行动的价值

就像得到头条的观点:也许一个企业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他做了一件从来没人做过的事。只要起手,就有价值。做成了,那是一条通往新方向的路。哪怕失败了,那也是一盏照亮暗处的灯。

这就是行动的价值,做成了,就是一个新的解决问题思路;就算失败了,也会提供一种参考,此路走不通。

惠普前CEO卡莉·菲奥莉娜有个策略,叫“先开枪,再瞄准”,是指新产品成熟度达到80分就可以推出,将产品放到市场中检验,通过整合客户的智慧来改善产品的质量。

用通俗的话说,不管有枣没枣,抡两杆子。

明白了行动的价值,遇到宏大叙事的时候,能够忽略的尽量忽略。实在没有办法忽略,可以动笔写下息自己的思考,这也算是行动。

李希贵校长说过,“不要在你的脑袋里想象问题,而是把所有问题都写在纸面上。一旦写出来,你就会发现一半的问题都消失了,真正需要管理的事情也就清晰了”。

写出来,就是行动的第一步。

3/4  两种创新

小编最早听过周其仁教授,就是他关于创新的理解:创新就是熬一锅汤,煲汤第一要好材料,优质材料,这个材料不完全在锅里产生,全世界找。

第二要有好材料要放到一起,煲这个字很关键,要有持续的温度,不能断,持续的闷,才能进行充分的交换,营养养分才能到汤里来。

这次他也提到了两种创新。

其一是,看到了做。我看到别人做出了什么东西,就照着学。只要我能把成本做低,就能赢得市场。

这属于有标准答案的创新,也叫应试式的创新。因为有确定的路径,因此走的人就很多,就容易内卷。

当然看到了做,并不是一无是处,也有它的作用。就是在开始的时候,不知道如何下手,那就先依葫芦画瓢,先照着做一遍,然后有经验了,瑞在这个基础之上进行创新,引入自己的思考和创意。

当下,各行各业都已经卷得不行了,因为都还停留在“看到了做”的层面。

其二是,想到了做。我并没有确定看到某个现在的成功先例,我只是觉得,这个东西应该能做出来。这属于没有标准答案的创新。

他举了远大空调的例子,这家企业开始是做不爆炸锅炉,后来做不用氟烃为制冷剂的非电空调,现在研究一种芯板的建筑材料……

总之,持续在做自己想到的事。

4/4  两种组织

创新,从上到下都成为了一种共识,为何如此强调创新?

沈祖芸老师在《变革的方法》里提到的,凡是组织,必有两种基因:一种是军队的基因,另一种是学校的基因。

军队更注重目标达成的效率,学校则更擅长组织成员的成长。传统的组织中,军队基因的配比显然要更高一些。

但现在时代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传统工业社会更多追求标准化、统一化,而现在的知识经济时代更需要多样性和创新性。

传统组织更多依靠自上而下的层级管理和指令执行,现代组织则更激活个体、适应不确定性。

前面提到的第二种创新,想到了做。前提是团队成员得敢想,会想,才能考虑下一步。

而且,真正驱使人们行动的是个体意愿,而非组织的理念,或者上级意图。尤其当下生活富裕,人们饥饿感普遍不强的背景下。

所以,怎么强调激励个体、开拓创新都不为过。

以上,是对周其仁教授分享内容的理解和思考。

本文只是小编的观点分享,列举的数据和逻辑只为了分析说明,不构成任何的决策建议。

· END·

  推荐阅读:

  新质生产力和人工智能

  高考与价值投资

  从3个方面理解“卡脖子”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