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机构开始增持保险股?

为什么机构开始增持保险股?

最近发现国内外的机构都在增持保险股。

 比如,最近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提交的美股持仓文件显示,他已经梁旭三季度增持安达保险,安达保险也已经跻身伯克希尔美股前十大重仓股。在国内,二季度主动管理型基金对保险股的持仓比例也在上升,持股比例环比提升了0.2个百分点。

值得一提的是,机构对平安的增持比例要高过行业平均水平。二季度,主动管理型基金对保险股的增持比例是,中国平安环比增长0.1%pct,中国人寿环比增长0.01pct、新华保险环比增长0.003pct、中国人保环比减少0.002pct。

为什么机构都在增持保险股,国内机构为什么对平安的增持比例最高?我觉得还是离不开老巴最朴素的投资框架:好行业、好企业、好价格。

好行业:商业模式好+护城河强+增长稳健

先说商业模式,保险公司会定期收到保费,这些保费在支付索赔之前可能会留在公司多年。这保证了现金流的稳定性。同时保险公司的业绩通常也有较强的稳定性。

具体来说,保险公司的盈利主要来自三差:费差,死差和利差。即这3项实际的数值和销售保单时精算的数值之间的差异。

虽然,在一定的时间周期里,三差的情况可能会发生变化,比如:人的预期寿命可能会增长,销售管理费用可能会因为销售模型而变化等等。

但三差中,很多是保险公司通过自身运作进行管控的,比如:在寿险销售中平衡人寿险和养老险的保单配比,前者是身故赔付,寿命越长对保险公司越有利,后者是按月赔付,寿命越长对保险公司越不利。这样保险公司可以通过两者保单的比例调控消除居民预期寿命对死差的影响。

这里面唯一不能调控的息差,因为保险公司没办法控制利率。但是息差的影响可以弱化,比如配合监管调整负债端利率等等。虽然不足以完全消除息差的负面影响,但和其他行业比起来,保险公司的商业模式仍然好于大部分行业。

除了,商业模式好,保险公司的护城河也很强。

保险业几万亿的市场规模,主要份额集中在头部几个公司,这充分说明了头部公司有很强的护城河。这个护城河来自渠道、品牌。

保险公司需要建立广泛的销售网络和代理人渠道,这使得它们能够有效地接触到大量的潜在客户。而这种渠道和网络需要时间和资源来建立,形成了显著的护城河。

同时,保险产品注重品牌,客户一旦购买,通常不会轻易转向其他公司。这种长期的关系为公司带来了稳定的收入,并增加了客户转换的难度。

更为难得的是,在国内大部分行业都已经进入存量经济后,保险业还保持着稳健增长,今年上半年,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人保、新华保险、中国太保共揽保费1.76万亿元,同比增长3.03%,相较于今年前5月的2.2%增速,继续保持增速提升的趋势。

好企业:布局全面+增速领先

前面已经说到,机构对平安的增持要超过大部分保险股。这主要还是平安的业绩够硬。

今年前6个月,平安总保费收入4812.68亿元,同比+4.66%,超过行业(3.03%),从趋势上看,平安保费增速也是逐月加快,其中6月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1.4%,和年初几个月的低个位数增长,有了很大提升

平安增速领先,很大程度是因为全面的布局,能够使它快速切换到保险业从量增到价增的逻辑。以前保险还有用户红利的时候,拼的是扩张的速度,现在保险渗透率已经很高了,行业增长主要靠用户价值提升了,拼的就是服务的深度。

而平安在医疗、金融等业务的全面布局使它能提供更深度的服务。

举个例子,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已经突破2亿,占全国人口的14.2%,医疗养老已经成为了很多用户的刚需。而平安的医疗养老+保险战略正好解决了医疗养老的刚需问题。

2023年开始,平安健康险就联合了平安健康,试点推出了“家庭医生”+“就医陪诊+住院陪护+三日理赔”服务,提供咨询、诊断、诊疗、服务的全程医疗健康管理服务。在这套模式下,平安形成跟踪老人健康情况-日常健康管理-提供医疗资源等等老人需要的健康服务闭环。截至2023年底平安已覆盖全国54个城市,为8万多名客户提供居家养老服务。

能为用户提供深度服务,离不开平安多年布局医疗业务和资源。截至2024年3月末,平安内外部医生团队约5万人,合作医院数超3.6万家,已实现国内百强医院和三甲医院100%合作覆盖;合作健康管理机构数超10万家;合作药店数达 23.1万家,较年初新增近1000家。

好价格:估值处于历史低位+反转预期

这几年,保险股的估值一直往下掉,无论是从PE倍数还是PEV倍数看,中国平安、中国人保等很多保险股的估值都在历史低位了。

比如,平安安现在PE倍数是9.3倍,而过去10年平安PE倍数是11.12倍。至于PEV倍数,平安现在是0.55倍,之前大多数时间都在1倍以上。

保险股估值在低位,是因为投资人担心利差损的问题。但现在这个问题已经有了改善预期,从资产和成本两端来看:

资产端方面,央行已经表态要稳定长端利率,长端利率企稳后,保险股资产收益率下行的趋势就有改善的预期了。虽然资产端收益率还要观望,但险企的成本降低已经是事实了。

成本端下降主要体现在三方面:报行合一带来佣金费用降低、监管引导实现预定利率下降,以及险企自身的渠道改革带来人效提高。以报行合一为例,执行一年多以后,全行业相关渠道平均佣金水平较之前降低30%。

总结一下,好行业+好公司使保险股未来仍有较好的发展预期,在加上处于历史低位好价格,给保险提供了高安全边际,种种因素加起来,也就不难理解机构为什么增持保险了。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