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天流量狂飙640万,AI视频“新顶流”Viggle做对了什么?

模版加二创,AI应用的流量密码

4月,一条“小丑开演唱会”的短视频一炮而红,随后“小丑爆破医院”“马斯克蜘蛛侠斗舞”等AI视频在社交网络爆红,上演着不同人物的“瞬息全宇宙”。

而这些视频全都来自一个新的AI视频工具——Viggle。这款今年4月才上线的AI视频工具,在短短2个月时间里,官网访问量从不到1万飙到了640万。

这个事情很有意思。作为AI领域最热的赛道之一,AI视频工具并不少,大厂也都有布局。为什么Viggle能在流量之路上扶摇直上?它到底做对了什么?

在我看来,Viggle的成功得益于两点:

一是,效果好又够简单。在产品设计上保证视频稳定性,同时拉高易用性,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比如,大部分文生视频工具都是通过Prompt生成视频,而Viggle无需Prompt就能生成视频

二是充分利用模块化设计和二创,让用户能够玩起来。在传播路径上,Viggle抓住互联网对爆梗内容的需求,通过大量二创实现迅速裂变。Viggle在Discord平台上以模块化的形式呈现,成为社区的“超级插件”,也提高了用户使用的自由度。

/ 01 / 好用又简单,高质量AI视频有手就行

Viggle之所以增长这么快,一个很直接的原因就是好用。

之前AI视频模型经常会出现翻车的情况,尤其面对复杂的场景指令,AI视频模型们在内容相关性、物理逻辑等多方面都显得有点“吃力”。而Viggle完全没有这方面的问题。

以这条4月爆火的“小丑开演唱会”视频为例,Viggle从一张平面图片上采集小丑的样貌和形体,平移到了说唱歌手Lil Yachty的骨骼上,还原了Lil Yachty的踢脚、转身等物理行为,还有Lil Yachty的表情、重量和速度,还能在视频中反映小丑的正面、侧面、背面各种形态,以及手部等细节。

从生成效果来看,Viggle所见即所得,无论是角色的动作连贯性、可控性,还是场景的逻辑一致性,Viggle的视频品质都很稳定,能确保最终生成视频的流畅性和逼真度。

为什么Viggle不会出现翻车的情况?因为Viggle提出一个创新的技术路径:

与很多AI视频需要靠语义理解生成视频不同,Viggle可以直接把需求用视频的形式告诉工具,AI只要照轨迹用动作迁移的方式去复制下来,绕过语义理解,保证了生成视频的“原汁原味”。

除了好用,足够简单也是Viggle能够火起来的原因。

Viggle的易用性促进了用户的试玩意愿。想要得到这样效果拔群的视频,只需要上传的人像图片和视频轨迹,便可以生成一致性角色动画。图片16.png

▲Viggle支持Mix、Animate、Ideate、Stylize这4种模式

目前,Pika、runway、Sora等文/图转视频工具的使用方法还是提示词(Prompt),而Viggle无需Prompt,仅需要一张人像图片,加上一个动作视频。

例如,乌鸦君仅是用一张NVIDIA CEO黄仁勋的照片,加上一段苹果高管Craig Federighi的跑酷“名场面”,不再需要等待和渲染,几秒钟就得到如下视频:

另外,它还支持一个动漫人物图片加上一句Prompt,生成漫画人物跳舞视频,这一功能和之前流行的阿里云-通义舞王类似,可玩性很高。

通过简单的操作,就能生成高质量AI视频,真正做到了有手就行。

唯一不足的是,Viggle目前仅支持一次生成1分钟的视频,更细致的动作需要借助ComfyUI等工具实现。

/ 02 / 模块化加二创,引发社媒病毒式传播

从数据看,Viggle的增长速度很快。

据SimilarWeb数据显示,Viggle自从3月上线以来,4月的访问量就增长到了300万左右,5月访问量更是翻倍,增长到了640万。图片17.png

▲3-5月总访问量(来源:SimilarWeb)

从传播路径看,Viggle的用户主要来自YouTube、TikTok和其他社交媒体平台。也就是说,Viggle在社交媒体形成了大规模的传播。

之所以Viggle能有这么广泛的传播,答案就是,二创和模块化

Viggle本身就拥有天然的传播属性,擅长生成一些突破脑洞的离谱视频,比如基于自己或他人形象来重现名人的招牌动作、创造虚拟角色、制作鬼畜视频等等。

加上Viggle的用户画像70%都是18-35岁的人群,属于创意和分享欲望最强的群体。图片18.png

▲Viggle受众分析(来源:SimilarWeb)

这让Viggle有了很多二创的空间。Viggle在Dicord、TikTok上传播了大量KOL作品,利用平台上大量用户进行传播。比如,TikTok博主@nikkiiiblikkiii 5月28日发布了一则“小猫跳舞”视频,拥有近千万浏览量,获得了120w赞。

由于用户的创意是源源不断,二创裂变给Viggle的增长带来巨大空间。许多用户被社区平台的KOL宣传、其他二创作品吸引,通过水印标记检索到Viggle,被刺激参与创作,这个过程就形成了审美裂变。

在内容讨喜的同时,Viggle在产品设计上也做了很多有利于传播的设计。比如,Viggle充分利用了Discord的社区属性,把用户使用的自由度放在第一优先级。

Discord不仅是一个创作社区,也是一个传播平台。当用户在Discord看到了Viggle生成的视频,可以直接在平台进行创作,不需要再在多个平台中跳转,保证了用户的使用热情能够高效地实现转化。

Viggle在Discord的界面直观易用,用户可以直接享有各种热门模版、角色(https://viggle.ai/prompt)。比如,你可以一键让科比、小丑、五条悟……Anybody轮番在苹果发布会现场跑酷。

这样的设计得到了很多用户的认可。例如,AI视频工作者哈利说:“如果你喜欢视频中的动作,但想要一个不同的主题和背景,你可以用这些工具非常快速地完成。”

Viggle的模块化在设计拉新拉活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这和当初剪映走红的逻辑很像。

剪映就是把不同功能以模块化的形式排布在主界面。如果你只想快速做出一个假日Vlog,可以点选“一键成片”。素材导入后,剪映会为你提供多种剪辑模板,选好心仪的风格后,直接“导出”即可成片。这样的设计一度给剪映带来了大量用户。

/ 03 / 结语:Viggle能否摆脱工具化产品的宿命?

从秒鸭相机到Remini,再到Viggle,这些AI应用走红的路径无一例外都是,通过模块化和二创,满足了用户对好看有趣内容的诉求。

传播路径大致是,通过大神先去产出照片,官方生成模板,普通用户用模板生成好看的可传播的视频或者图片,再进行二次传播。

但这类产品也会面临另一个问题,留存和商业化。如果只是提供娱乐,用户尝鲜完了之后就离开了,而模块化价值则更多体现在拉新促活,很难指望用户实现长期的付费。

从这个角度上说,Viggle当下的流量暴涨固然可喜,但在走完这条流量捷径后,最终还是要看能否将用户生成的视频转化为经济效益。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