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正在陷入“大”陷阱吗?

能源新媒

储能市场有多疯狂?

截至2023年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3139万千瓦/6687万千瓦时,平均储能时长2.1小时。2023年新增装机规模约2260万千瓦/4870万千瓦时,较2022年底增长超过260%,近10倍于“十三五”末装机规模。

而在疯狂的另一面,是几近变态的内卷。

5月的储能项目招标中,4h储能系统连破低价,国家电投新疆裕民铁列克提储能及配储项目开标,平均报价0.579元/Wh,共有28家企业参与报价,报价区间在0.511-0.681元/Wh,其中21家报价低于0.6元/Wh。最低报价0.511元/Wh创历史新低,打破了4月份的4h储能系统最低报价0.54元/Wh。

不只是大储在卷,工商业储能也不遑多让。5月28日,安徽某新能源公司推出的工商业储能柜单价在0.74元/Wh。

在这个314Ah电芯均价差不多0.4元/Wh的时代,大储和工商业储能的利润空间已经被极致压缩。

上游原材料价格暴跌是企业打出低价策略的基础,而以大电芯快速迭代为代表的技术进步,则是企业降本的最强底气。

只不过,真的越大越好吗?

大电芯竞赛

进入2024年,从储能招投标信息看,4h及以上时长储能项目已经出现超过2h时长储能项目的情况,业内预计还会有更多独立储能电站或是风光配储都会选择长时储能系统。

受下游储能场景驱动,储能电站规模正从MWh向GWh级别跃进,未来还将步入更大量级,这对电芯容量做大提出了更高要求。

而越来越多的大电芯,也从2023年底、2024年初开始出现。

2023年,280Ah+的电芯刚刚成为市场的主流。但已经开始有企业推出300Ah+的电芯。一个重要的契机是大量企业推出“储能专用电芯”,让储能电池与动力电池市场开始分化。

目前来看,至少有宁德时代、中创新航、亿纬锂能、国轩高科、瑞浦兰钧、欣旺达、蜂巢能源、远景动力、海辰储能等不少于二三十家推出了300Ah及以上容量的储能电芯产品。

到了2024年,从招标信息和中标情况来看,300Ah+电芯已经成为主流。更是有一批企业开始率先量产300Ah+电池。

以远景动力为例,该企业率先实现了300Ah+电芯的量产。远景动力表示,其大电芯生产线在40天内即可完成产能爬坡,凸显了其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

“电芯容量从280Ah发展到314Ah,尺寸大小没有变化。那么这就必须要求企业在工艺、材料等方面实现进步。”索英电气储能事业部总经理欧阳超对《能源》杂志记者说,“电芯容量逐渐增大体现了整个产业的技术进步。”

对于储能行业来说,技术发展是最重要的驱动力之一。正是因为储能企业不断地技术进步才让大电芯容量逐渐实现。

当前储能市场陷入了极度内卷状态。在“价格战”已经事实上爆发的情况下,拿出更低的成本价是企业竞争,甚至是生存的基础。从技术和成本的角度来说,电芯容量的增加必然会导致成本的降低。而储能这样的大规模工业品,始终会保持着对更低成本的追求。

不过虽然在储能系统中,电芯无论是从成本还是技术的角度,都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但储能系统依然是包含了诸多单元的复杂集成。电芯的扩大,也对整个储能系统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规模化陷阱?

4月9日,宁德时代发布全球首款5年零衰减且可大规模量产的储能系统——天恒。除了5年零衰减的特性外,天恒储能系统还可在标准20尺集装箱内,实现6.25兆瓦时的高能量,单位面积能量密度提升30%,整站占地面积减少20%。

随着电芯容量的提升,储能系统容量也在变化。多家头部厂商储能系统也开始从去年的5.XMWh容量向6.XMWh开始进发。

除宁德时代外,蜂巢能源、瑞浦兰钧、比亚迪、南都电源等多家头部企业率先推出了6MWh+容量的储能系统产品,其中南都电源电芯容量为690Ah。而也有部分目前没有推出相关产品的企业也表示将在不久后推出20尺容量为6.X MWh的储能系统。

“储能系统极为复杂,可能有上万个电子元器件结合在一起。”欧阳超说,“每一个元器件都有可能因为环境的变化而影响到它的性能和参数。”

而在储能企业竞争大电芯、大容量系统的同时,各种标准却并未统一。各家产品都有不同特点,从指标、接口、工艺、组成多个方面都各有差别。

在争抢标准化的过程中,开始有企业尝试进行全产业链融合——即像光伏产业链上下游统一一样,在储能行业中也复制类似的情形。

已经有企业开始涉足电芯、电力电子设备、系统集成等多个环节。

尽管多数时候,电力电子设备制造被认为门槛较低。但仅“电芯、电力电子设备、系统集成”3个环节就涉及材料学、化学、物理制造业等多个不同的产业门类。

有储能行业专家告诉《能源》杂志记者:“以PCS为例,由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PCB板(印刷电路板)、电线电缆等硬件组成。实验室环境与生产环境差异巨大,是极强的应用型技术。”

由此不难看出,尽管看起来门槛低,但PCS等电力电子设备企业还是以索英电气、科华数能、上能电气、阳光电源等老牌企业为主。

2002年成立的索英电气,是最早专注于清洁能源和节能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专注于三相并网变流技术,应用于“储能”与“测试设备”两个方向,连续四年行业出货量排行前三。

其储能核心业务为规模化储能PCS电气系统,主要产品包括储能双向变流器(PCS)、户外型储能变流升压舱、能量管理系统(EMS)和储充检一体化系统。测试设备业务包括用于动力电池、储能电池测试的高性能充放电测试系统、自动化测试系统和用于电源老化测试的节能回馈电子负载。

“2018年,索英电气就参与了当时全球容量最大的电化学储能电站、全球功能最全面的储能电站、全球首套毫秒级响应的源网荷储能系统——江苏镇江储能电站示范工程。建成后就实现了超2400的年利用小时数。”欧阳超说,“这充分体现了索英电气在规模化储能PCS电气系统中的技术领先地位。未来索英还会坚持以技术为基础,定位在专注规模化储能PCS电气系统和高端测试业务。”

2024年4月,索英电气在第十二届储能国际展览会上推出了全新研发的ES系列液冷储能变流器。ES系列液冷储能变流器集中体现了索英电气在电力电子设备领域的丰厚积累,采用了先进的液冷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储能系统的效率和稳定性,为储能行业带来了全新的技术革新,成为本次储能展会最大的亮点之一。

未来储能潜在的商业化应用场景是十分多元的。虽然现在只是把储能简单地区分为电源侧、电网侧和用户侧;但一方面电源侧和电网侧储能的概念正在逐渐模糊,而用户侧储能的场景正在复杂化。

所以单一的标准化产品,并不能在未来的储能市场中“包打天下”。未来市场更加考验企业在不同场景和需求下,能否设计出可靠耐用、性能更高的产品。专业化的分工会比大而全更加重要。

无论是大电芯,还是更大的系统尺寸,都体现出了储能产业的技术进步。但未来储能的多元化趋势也在呼唤更多的专业化企业。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