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银资本,两位女性合伙人联袂出任CEO

两位女掌门来了。

两位女掌门来了。

在澳银资本的持续发展中,掌门人熊钢始终引领着前行的方向。他不仅着眼于未来的战略蓝图,精心规划着公司的长远发展,更在人才选拔上倾注了极大的心血,致力于发现和培养新一代的领导力量。近日,澳银资本传来喜讯,两位杰出的女性合伙人胡艳和吕梦可作为联席CEO分别被任命为副董事长和总经理,这一重要的人事变动无疑为公司的长青之路增添了新的动力,标志着澳银在追求卓越和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此前,熊钢特意安排与胡艳进行了一次深入的交谈。

胡艳作为澳银资本的资深合伙人,自八年前加入以来,凭借其卓越的管理能力和显著的业绩,为公司的稳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她的引领下,澳银资本的多只基金成功完成了清算,并实现了优秀的退出业绩。胡艳不仅主导了基金退出策略的制定,还亲自参与了与项目方的谈判和协调,确保了基金的高效运作和资金的稳健回报。真正让投资人的钱落袋为安,并为基金创造了良好DPI。

在交谈中,熊钢直接提出了让胡艳担任澳银资本副董事长的邀请。

在这次谈话结束不久之后,熊钢又找来了另一位女将吕梦可,同样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女性领导者。吕梦可在澳银资本的多个岗位上历练成长,从投后管理到基金运营再到募资,投资,她的身影遍布公司的各个角落。吕梦可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和卓越的执行能力,推动了澳银资本从VC/PE的收尾阶段向早期投资阶段的转型,为公司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而熊钢给她的offer是总经理。

一次性提拔两位大将到关键管理岗位,熊钢作为澳银资本的掌门人,对于这次的人事调整有着深远的考虑。他表示:“在澳银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才为本的理念,公司高管和业务骨干坚持内部培育的原则。胡艳和吕梦可的任命不仅是对她们个人能力的肯定,更是对澳银未来发展战略的布局。我们相信,在她们的带领下,澳银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未来。”

这一任命体现了澳银资本在体系化建设上的成熟,更意味着诸如澳银这样在千禧年前后成立的风险投资机构,开始寻求真正的长青经营之路。

3月末,澳银资本召开了2023年度董事会,正式批准了两员女将的任命决议。这一天晚间,澳银公众号上发布了一张全体董事会的照片,胡艳和吕梦可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她们的笑容中透露着自信和坚定,预示着澳银资本在新征程上将以更年轻的力量,带领澳银资本,去向更远的地方。

两位女将出山

周一的上午,胡艳便投入到了紧张而有序的工作中。她首先召集了公司联席会议,就各项业务的进展进行了深入沟通,并对需要公司协助、提供资源支持的项目进行了明确指示。随后,她迅速切换到各条线的业务会议,明确了关键需求、重要时间点和相关责任人。审批流程、项目谈判和底层治理,各种会议交叠,构成了胡艳当前的一天。

回到2016年,胡艳加入了正处在变化中的澳银资本。

副董事长胡艳

那时,澳银资本已成立7年,正值股权变化之际,股东重新整合后,熊钢作为掌门人,重整公司战略及核心文化,并以长期主义和为LP创造价值为导向,带领公司踏上新的征程。

新的起点,不仅有新方向,更需要将此前的问题一一击破和厘清。

当时,澳银资本有三只基金需要进行退出清算,也就是这一时间节点,胡艳加入了投后部门,承担起对这三只基金中每个项目的退出管理工作。

事实上,包括澳银资本在内的诸多股权投资机构,在成立较早的阶段都是以PE投资为主,主要的模式就是赚一二级市场差价,此后行业逐渐成熟,越来越多的机构也开始进行专业化转型。

因为PE投资的出发点,不少机构在遭遇了2012年A股票IPO暂停后,部分项目都进入了僵局。澳银资本也需要解决这一历史遗留的问题。胡艳深知,投资的成功不仅在于项目选择,更在于退出策略的执行。她通过对项目的全面评估,采取了不同的处置策略,成功实现了大部分项目的顺利退出。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事就是参与我们当时的合伙人大会,因IPO阶段被监管叫停,基金IPO逻辑失效直接影响基金业绩,项目变现难,LP拍桌子。”胡艳现在已经能笑着回忆,“不过,也就是因为这件事,让我更深刻地感觉到我们所做的这件事需要承担的巨大责任。”

胡艳回忆,当时深圳一期、中山一期、北京龙沣三只基金开始清算。

以上三支基金中,深圳一期表现突出,成为了同期国内TOP10业绩表现基金,除IPO并购退出项目外,剩余的项目多数均有序完成股权转让退出落地,整体DPI接近7;北京龙沣则是一个抛开IPO逻辑的先行试验品,其实现5年回本7年完成完整退出清算的最佳时间管理效率表现,IRR超过30%;三支基金中,中山基金的整体业绩表现不突出,由于其纯IPO策略的局限和IPO叫停的影响,导致很多项目在资本路径上被迫暂缓,一些企业选择登陆新三板,但是由于新三板流动性问题,不少项目想要再次冲击A股,并不容易,但整体来说三支基金的退出率都达到80%以上,且没有一只基金出现现金亏空。

在管理上述三支基金的过程中,胡艳作为投后负责人组织团队对所有项目进行了整体评估,并针对三只基金的情况进行了不同策略的处置方案。

第一,稳住中间层次的项目,督促项目方履约;

第二,表现不佳的项目尽快收回本息;

第三,好的项目保持持续关注。

“很多项目可能我们A轮入,隔轮就退出,产生了两三倍左右的溢价,实现了较快的退出。”胡艳回忆,“三只基金总共有40来个项目,每一个逐个去分析和谈判,除了方法,最重要的是带领团队有信念的去落实退出,从而最终做出了基金均达80%以上的项目退出率成绩。”

胡艳的工作能力得到了熊钢的认可,并快速成为团队的leader,并带领整个团队建立具有澳银风格和理念的投后管理体系。

“投资是一项需要平衡的工作。”胡艳表示,“仅仅把钱投出去并不意味着任务的完成。近几年行业环境不佳,开始有更多机构关注退出管理,但我们较早几年就已经意识到,投后退出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这一阶段,不仅奠定了澳银对于退出和DPI的追求,更让胡艳对投资有了更多维度的综合视角。而基于胡艳的业绩表现,同时随着其管理能力提升,公司也赋予了其更大的责任,早在2019年胡艳便成为了当时公司最年轻的合伙人,并且此后开始陆续承担公司全盘运营管理、财务管理、基金管理等工作,直到今日由董事会选出与吕梦可共同作为澳银资本“掌舵人”身份去培养,按胡艳的话来说:“当你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你会眼里有光,而且会照亮自己前行,也是一种信仰,风险投资就是一种信仰”。

总经理吕梦可

吕梦可也是和胡艳同年(2016)加入澳银资本,同样在基金、投后再到募资、投资等多个岗位上历练成长。这一期间,她也亲历了澳银从VC/PE收尾阶段走到早期的整个转型过程,还积极推动并建立了项目尽调到退出整个体系化和流程化的建设。

“从结构看,VC/PE和天使投资从阶段到投资逻辑都是不同的,穿透地去看,从尽调逻辑,到人力、法律框架、退出逻辑完全不一样,为此,澳银资本搭建了更符合天使投资框架的体系,去适应转型后的投资。”吕梦可表示。

过去,澳银资本的尽调工作采取的是三方机构出具尽调报告的形式,这对于PE项目或许可行,只需要考虑财务和合规层面的风险,但是将重心转移到早期后,很多项目甚至只有1、2个核心的创始人员,更遑论盈利和现金流。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吕梦可和团队花了很多时间去探察早期项目投资的本质,并在内部建设了尽调组。“我们会问自己‘早期投资没有盈利时考核什么?’”针对这一问题,澳银资本将答案设定为赛道、竞争和人。

“今年我们对项目的筛选标准中增加了一项,即在极端情况下,人的韧性。”吕梦可表示,“我们会不断去优化调整澳银资本的投资逻辑,站在更高的角度考虑问题。”

“三把火”

“站在新的角度,会更全面地考虑募投管退几个环节。”吕梦可直言,“我们看项目的时候,会带着LP的视角去审视投资这个环节。”

提及了胡艳谈到的合伙人大会,吕梦可表示,她曾设想自己站在台上如何应对各种挑战,而如今这个场景已真实降临在她肩上。

“站在新的角度,会更全面地考虑募投管退几个环节。”吕梦可直言,“我们看项目的时候,会带着LP的视角去审视投资这个环节。”

以退定投。这是澳银资本最近几年的核心关键词,也是吕梦可不断加强的全局观。

“从基金成立开始,团队就会设定好整体策略,并预估项目的退出周期。”吕梦可介绍,“退出端的规划早在投资阶段就已纳入考量,这样更方便落地执行。”

目前,澳银资本大多数项目会在后续融资中完成退出,确保基金快速回本和DPI的稳定。“我们认为,如果一个项目在你想要退出的时候再退,就已经晚了,因为这个退出的过程还需要和项目方反复沟通,退出时间、方式。这就已经丧失了最佳时间点。所以我们早早沟通好自身的退出方案,并持续跟进项目情况,在最佳时间节点实现退出。”

所谓择机,更多是一种选择。澳银资本的选择,是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更多的确定性和缓冲期。

如今,新官上任三把火,有更强的动力,也有稳定的方向。

“赛道上,我们没有太大的变化,始终坚持医疗和硬技术这两个方向。”吕梦可表示,“但我们出手投资时会更加谨慎。”

最近几年,不确定的外部环境和一二级市场估值下,更加谨慎是一种确定的选择。

这一背景下,对澳银资本而言,均衡成为更重要的话题。

“我们不会重仓某一个细分领域,在基金的配置中,会更加均衡地考量行业周期问题,并针对市场周期,进行不断地调整。很多细节层面上,我们希望能精益求精,更谨慎和均衡。”

在吕梦可推进各类工作细节的实施时,胡艳也在大方向上持续推进澳银的前进。

年初,澳银制定了新的工作计划,“今年我们退出上,还会持续推进每个基金DPI0.4以上的退出目标。”

压力不小。

但为了推进退出的进一步提升,胡、吕两人协调配合,力求从细节出发,到整体战略和方向的把控上,都能保持步调一致,以此达到最高效地落地执行。

除此之外,存量退出、增量募资被强调是现在主旋律,“当前局势下,管好存量资产,有序拿值得拿的钱,重点退稳健募,把我们基金业绩做好,把基金规模做得稳健可持续才是长远之路。”胡艳表示。

澳银新方向

熊钢一直在内部强调,风险投资人的成长,淬炼风险干预能力在前,提升投资效果在后。他看来,风险投资人能力再强,也是有天花板的,“即便是最出色的投资人,在10个项目中最多只能投准3个,但是管理是没有天花板的,通过出色的管理,我们可以将项目的退出率提升至80%。”

通过项目管理能够显著放大基金的收益,而通过高效的团队管理能提升整个投资机构的运作效率。当前,通过年轻的合伙人和管理团队,帮助澳银在充满变数的环境下,走出一条更具确定性的路径。

这可能就是熊钢最想要做的事。

推选胡艳和吕梦可的过程,对于熊钢而言,是一个长期的观察和考量。

熊钢是一个非常坦率的管理者,即重视结果,也会极为细心地对待过程;他既有领袖风范,又愿意和更年轻的同事们保持争论。

胡艳与熊钢之间虽然不乏争论,但他们都秉持着相同的方向感。“求同存异,”胡艳笑着说。“我们共同的目标就是将澳银打造成一家百年老店,致力于做难而正确的事情,不求立竿见影的成效,而是在长期主义的指引之下,稳扎稳打地实现目标。”

熊钢以他鲜明的个人风格著称,行事果断,做事认真严肃。年初,当与吕梦可讨论升职事宜时,他首先表达的不是赞扬,而是批评与期待。

“你为什么要和我商量?你应该先自己找到解决方案。”

吕梦可初听时有些迷茫,但随后她意识到,当时熊钢已经是在以总经理的视角与她交流,而非仅仅作为一位管理者。他鼓励吕梦可站在更高的层面审视问题,并主动提出解决方案。

“凡事先谈责任”,这是胡艳和吕梦可共同认可的熊钢的工作哲学。“他总是先谈责任,面对问题首先要明确责任,并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一家机构能够存活5年8年或许是时代机运,但想要存续到15年甚至25年,需要的不仅是短期的利己主义,更是着眼于长期的方向感。

责任感,是推动机构前行的最佳引擎,也是一种源源不断的能力来源。

作为最高领导者和决策者,除了需要具备精进的业务能力,更要有自发的责任感来驱动自己和团队。

胡艳和吕梦可分别提到了一句话,巧合的是,这句对她们影响深远的话是同一句“不想做10年的事情,那就10天都不要做。”

这可能是熊钢身体力行的前进中,传达给新任接班人最有力的一句。也是澳银下一个十年,既定的航线。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