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40亿元国内首例核药License-out背后:狂扫中国Biotech的中东基金,“玩”疯了?

国内核药领域首现License-out背后,中东基金正在狂扫中国Biotech。

撰文| Qsher

这次泼天的富贵终于轮到中国Biotech核药领域了。

就在今日,国内首个核药领域License-out合作诞生。成立仅3年的中国biotech辐联科技,以交易总额5.715亿美元(超40亿元),授予SK Biopharmaceuticals(SK公司)对于FL-091放射性药物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临床研究、开发、生产和商业化的独家权利,针对靶向神经降压素受体1型(NTSR1)阳性的癌症。

值得注意的是,辐联科技不仅拿下了国内核药领域License-out首单,还屡次被资本青睐,成立不到半年便斩获两轮投资,同时也摘得2024年中东基金在中国的第一笔投资。

在国内核药领域迎来这一历史性一刻之际,“中东基金正在狂扫中国Biotech”这一现象也值得关注。

中国Biotech首起核药License-out

相比中国同辐、东诚药业等国内老牌核药企业,辐联科技则稍显年轻,成立于2021年8月,至今尚不足三岁。

不过,辐联科技不仅拿下了国内核药领域License-out首单,还屡次被资本青睐,曾不到半年便斩获两轮投资,同时也摘得今年中东基金在中国的第一笔投资。它凭什么?

一个良好的开局,相当于成功了一半。值得注意的是,其联合创始人、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孙沛淇是一位连续创始人。

一些投资机构更愿意选择押注有成功经验的连续创业者。毕竟,创业圈常流行一句话:战场上永远是老兵更懂的如何活的更久,何况创业这个残酷的圈子。

官网显示,孙沛淇曾作为联合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联合创立了以计算机驱动新药研发的公司——硅康医药,并于2021年被Roivant Sciences以20亿美元收购。更早之前,还曾在多家医疗保健公司和风投公司担任首席执行官或管理合伙人。更关键的是,他于2021年创立了全球生命科学风险投资公司革锭创投(Gordian Ventures),孵化了选择啃核药领域“硬骨头”的辐联科技。

在彼时行业普遍认为资本寒冬之际,辐联科技受青睐程度可见一斑。自诞生以来,辐联科技接连受到红杉中国、中东基金青睐,累积融资超过1.1亿美元。尤其是在今年年初再次获得融资,里面甚至出现了中东基金——沙特阿美风险投资旗下基金Prosperity7 Ventures身影,这是中东基金2024年在中国的第一笔投资。

如此备受投资机构追捧背后,自然也离不开辐联科技核心能力的构建。

相比国内其余核药公司,辐联科技独特优势在于,成立初始便构建了国际化布局和下注出海能力,通过在全球的研发、临床研究和供应链建设,全球化的布局,使得辐联医药能够利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优势加速核药开发,例如比利时在核素生产和供应方面的优势,德国在核药临床研究方面的政策优势,以及中国在纳米抗体和多肽研发方面的优势等。

这或也是它拿下核药出海首单的原因所在。

而从技术层面来看,决定核药发展未来发展的一大关键制约因素,往往被认为是放射性同位素的生产和供应。彼时,由于当前生产技术局限性,现有放射性核素的市场供应无法成规模,尤其是依赖于核裂变反应堆生产的新一代的放射性同位素,甚至无法满足基本临床试验需求。

看到这一痛点后,辐联科技选择应用前沿的加速器技术来代替核裂变反应堆,这是目前放射性同位素生产领域壁垒最高的技术之一,加速器技术能够很大程度上满足研发、临床和商业化需求。

当然也不可忽略,近两年核药“热潮”奔涌,也拉伸了整个产业的关注度。GlobalData数据显示,5年时间,核药风险投资交易增长了550%。而就在年初短短一个月内,包括辐联医药在内的核药Biotech发生了3起融资,都有明星风投押注,还有的Biotech更是6个月内连宣两轮大额融资。

管理层的创业孵化经验加持、全球化的战略布局、攻克放射性同位素生产领域壁垒最高技术之一、资本的青睐……天时地利人和,让成立还不到三年的辐联科技走得还算顺利。

回到该事件的另一主角,被授权方SK公司是一家总部位于韩国的生物医药公司,专注于中枢神经系统(CNS)和抗肿瘤疗法的研究、开发和商业化。2017年,该公司为了向肿瘤学领域拓展,特别成立了研究中心。将辐联FL-091放射性药物收入囊中后,SK公司打算将其开发成一款创新型抗肿瘤药物。与此同时,它还对辐联科技其他预选的RDC项目拥有优先谈判权。将FL-091并入自身管线,是2023年SK公司宣布进军放射性药物领域战略路线以来,落下的重要一子。

中东基金在国内“玩”疯了

资本,往往最能敏锐反映风向变化。近几年,虽然美元基金在中国市场有所“退潮”,但中东基金却异常活跃。

据公开信息不完全统计,2020年至今,近10家中东基金投资了中国Biotech,如沙特阿美风险投资、阿布扎比投资局(ADIA)、Investcorp、穆巴达拉投资公司、Sphera Global Healthcare Fund、卡塔尔投资局、Chimera Investment、科威特投资局投资等。这些机构成立时间不一,有些是长达70年的老牌基金,有些是近十余年方才成立,时间跨度较大。

中东豪门密集下注,积极“扫货”背后特点各异。梳理来看,不少被中东基金投过的药企浮出水面,除了辐联科技,还有通化东宝、海森生物、翼思生物、艾博生物、药明合联、京新药业和方盛制药等多家药企,中东基金成为它们背后的“隐秘投资人”。

以投资辐联科技的中东基金为例,领投方是沙特阿美风险投资旗下基金Prosperity7 Ventures。该基金还在2023年底操刀领投聚禾生物B轮超亿元人民币融资。一大共性是,两笔投资均聚焦中国肿瘤生物医药领域。

科威特投资局是投资中国Biotech历史最为悠久的机构之一,成立于1953年,至今已超70年。翻开其投资布局中,可见京新药业和方盛制药两家国内药企身影。

而位列全球第四,中东主权财富基金第一的阿布扎比投资局,与中国更紧密的结缘是在2021年,彼时在北京设立办事处,并建立一支本地化团队。随后投资了国产重组人胰岛素的龙头企业通化东宝企业,并一举跻身该公司前十大股东。

除了这几家老牌企业,更多在中东下注的中东基金于2000年后成立,如成立于2002年的穆巴达拉投资、成立于2005年的卡塔尔投资局等,成立于2007年的奇美拉投资公司等。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穆巴达拉投资两次大手笔投资中国医药企业,均创造融资纪录。2021年11月,作为投资者之一,穆巴达拉投资了专注于中枢神经系统(CNS)领域的翼思生物,彼时,1.8亿美元的A轮融资额刷新了当年中国生物医药领域A轮融资的最高记录;2023年又与康桥资本共同领投了海森生物,凭借3.15亿美元融资额,也一举成为当年国内医疗健康领域最大的一笔融资。

另外,卡塔尔投资局曾联合RTW Investments,领投了创新药企原启生物完成4500万美元的B1轮融资;同时还是药明合联七大基石投资者之一;奇美拉投资公司则参投了mRNA企业艾博生物。

回过头来看,中东基金如此在华密集大规模投资,与当地政策不无相关。

沙特、阿联酋、卡塔尔、科威特、阿曼、巴林已组成了海湾国家合作委员会(GCC),制定了多项政策鼓励生物医药技术转移、投资以及本地化制造。以沙特政府为例,提出了“沙特2030愿景”计划等,其内容之一便是希望将国民平均寿命从74岁提高到80岁,因此引入新兴前沿医疗资源是其重要战略。

中东基金接连扫货中国Biotech,起码传递出了一种积极的信号:中国生物医药市场的投资环境正在不断改善和优化。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