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猛增,金额剧降!有一年两次融10亿,有严苛对赌得9亿,2024年H1医药投融资观察。

钱正在流向更能融到钱的公司手。

撰文| Erin

编辑| 顿河

募投管退的难,凸显出药企融资的难。

在医药投融资各链条上的人们,一边讲着绝地反击的故事为自己打气,壮胆,一边也在尽己所能地找到有价值的投资标的。从产业角度而言,这些投资项目中,孕育着中国医药产业未来3-10年的创新火种。

2024年H1,医药产业投融资呈现出来的是割裂感。

一方面,融资更难了,融资条件也更严苛了。但一方面仍有公司拿到高额融资,还能一年内拿到两次。

从数据上看,2024年H1早期投资数量(天使轮、种子轮、A轮)猛增,从2023年同期的217笔增至286笔,涨幅高达32%,但这些早期项目的总融资金额则降低了近25%。

然而,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仍然有早期研发阶段的Biotech一年斩获两笔融资,且投资机构不乏地方国资和美元基金。

炎明生物2023年下半年至今完成了两笔A轮融资,一笔7亿元,一笔数亿元,不仅斩获北京市医药健康产业投资基金领投,礼来亚洲基金也持续追加投资。

另一家安济盛生物也在此期间完成了两笔融资,总额达数亿元,地方国资、美元基金也是其投资机构。

除此之外,融资条件也在变得更加苛刻,有公司甚至无奈签下对赌协议,满足不了对赌条款,公司不但要回购股份,还要给投资人支付高额利息。

对割裂感的唯一解释似乎就是马太效应——“钱流向了更能融到钱的标的手中。”

数量增多,金额减少

E药经理人根据IT桔子数据统计来看,今年上半年国内的医疗健康领域共发生461笔融资,去年同期则428笔,融资项目总数有提升;但从金额上来看,上半年投融资总额约为411亿元,去年同期约为472亿元。

数量增多但融资金额减少,已经很明确反映出融资难度的增加。

以2023年和2024年上半年融资金额TOP10为例,尽管投资标的仍然囊括创新药研发、医疗器械、医疗服务类公司,投资机构也不乏华盖资本、礼来亚洲基金、上海科创等本土基金、美元基金和地方国资,但金额上却显示出明显的下滑:去年上半年平均融资额为4.28亿元,而到了今年上半年仅为3.8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拿到融资,有公司甚至签下了条件严苛的对赌协议。

今年上半年早期融资最大的标的蓝帆柏盛就是如此。今年1月,蓝帆医疗宣布,旗下心脑血管事业部蓝帆柏盛成功引入9亿元的A1轮融资,5月,蓝帆医疗再次宣布蓝帆柏盛再引入1亿元A2轮融资。首都大健康产业基金、河北临空私募基金、临朐县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及北京大兴临空经济区发展基金(有限合伙)是其投资机构。

两笔合计10亿元的A轮融资,在寒冬中显得极为难得,然而这背后却是极为条件严苛的对赌协议:协议约定,蓝帆柏盛需在2026年9月30日前实现发行上市,如未能达到约定条件,投资方有权要求蓝帆医疗回购所持有的股份,并支付年化10%的收益。

10%的年化收益是什么概念?有投资者统计,以10年期来看,沪深300全收益指数的年化收益率才在6%-8%之间,而这期间还经历了三年牛市。

不仅是蓝帆柏盛,在复星医药官宣的复星健康上市中,也包含了对赌条件。复星医药公告显示,复星健康已与佛山市禅城区禅西新城投资建设有限公司签订《增资扩股协议》,由佛山禅西城投指定主体,包括基金、持股公司或其他主体,出资3亿元以认缴复星健康新增注册资本1.56亿元。

而这3亿元认缴的条件是,复星健康集团要在2024年、2025年、2026年、2027年、2028年经审计的合并收入分别不低于人民币60亿元、63亿元、65亿元、68亿元和70亿元,并且在《增资协议》之日起的五年内(或经相关各方商定的更长时间)于资本市场完成上市。

如若复星健康未能完成,增资方就有权向复星健康或其指定方出售其持有的全部或部分股权,转让金额为实际投资金额加上每年3.98%利率(单利)并扣除已获得分红和已宣告但未实施利润分配后的金额。

萎缩的融资规模,严苛的对赌协议,且在“今年融资更难了”的呼声之下,仍然有部分医药企业不仅拿到高额融资,还一年融到多笔,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投资机构为后来者背书

在2023全年和2024年H1的1304笔国内医药健康领域投融资,发生在900多家公司中,这意味着有差不多300多家公司,在这一年半的时间中,至少完成了两轮融资。其中,天使轮、种子轮、A轮等早期融资占据了绝大部分,数量超过200笔。而在今年和去年都获得了融资的公司有60余家。

不过,基因与细胞治疗、放射疗法、核酸药物、合成生物学等前沿赛道似乎已经被资本“祛魅”,在超过300笔“重复”融资交易中,仅有50余笔交易在这些此前火热的赛道。

但Biotech仍然吸引着资本的注意力,在融资总额(2023年至今)和投后估值较高的10家公司中,生物技术公司占据半数,迈科康、晟斯生物、百明信康、炎明生物纷纷在一年半的时间中进行了2次融资,华诺泰生物则进行了3次融资,其B轮融资更是高达6亿元。

不过这些公司中,投资机构属性略有差异,例如泰楚生物和炎明生物在2023年至今共进行了2笔融资,在他们的投资机构中不乏礼来亚洲基金、IDG资本的身影;而百明信康、华诺泰生物等则主要吸引着国内资本;迈科康、安济盛等则受到地方国资的青睐,领投机构主要为深创投、粤开资本等。

安济盛生物,由海归科学家柯华珠在2018年创立,致力于骨骼、关节和肌肉重症疾病领域的原创新药的研发。柯华珠本人曾就职于安进的研发部门,拥有骨质疏松、骨肿瘤两类适应证的地舒单抗就是由其带领的团队所研发。

安济盛目前拥有三项临床管线,分别针对脊柱融合、骨质疏松、成骨不全症三个领域,三款候选药物全部由安济盛原创。

安济盛生物不仅在2023年10月获得了由晨兴创投领投,三正健康投资、奥博资本、涌铧投资、君联资本、元禾原点、骊宸投资联合跟投的4600万美元B+轮融资,还在今年1月获得由广州高新科控主要出资、粤开资本市场化管理基金粤凯医健领投的B+轮第二阶段4000万美元融资。

炎明生物则是近两年来投资机构聚集的创新项目。

炎明生物在2020年创立,2021年就完成了高达数亿元的天使轮融资,投资机构包括和玉资本(MSA Capital)、礼来亚洲基金等知名美元基金。在2023年,炎明生物斩获当年国内一级市场A轮融资最高额,7月完成了7亿元A轮融资,由国投创业领投、国风投基金联合领投,太平医疗健康基金、国寿科创基金、荷塘创投基金跟投。

2024年5月,炎明生物再次收获数亿元A+轮融资,由北京市医药健康产业投资基金领投,百洋医药基金跟投,并且在本轮融资中,礼来亚洲基金也继续追加投资。

当然,炎明生物能够吸引庞大融资数额与其创始人背景、原创新药的研发理念不无关系。

据悉,炎明生物创始人之一邵峰拥有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院获得博士学位,之后还在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医学院、哈佛大学医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2005年,邵峰回国后还加入了王晓东院士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如今邵峰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科研副所长等多个重磅头衔。

另一方面,炎明生物的研发领域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源头创新,几乎都来自于邵峰团队的研究成果——细胞焦亡抑制剂及先天免疫调节剂。炎明生物官网显示,其全新机制的ALPK1小分子激动剂PTT-936已经获得美国FDA的临床试验批准。

整体来讲,在医药健康领域,资本的集中投资不仅凸显了行业的马太效应,也反映了对创新和科研实力的高度认可。无论是安济盛,还是炎明生物,都显示出寒冬中科研人才和源头创新在资本市场的无限魅力。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