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万亿税改来了

没那么简单

今天市场突然被“利好”刷屏,说国家马上要出台万亿级消费税改革!

简单说就是,地方没了卖地收入穷哭了,国家就从消费税这个大蛋糕扣出一些分下来。

而税改先从奢侈品开始。

大家普遍猜测是针对富人的税来了。先富起来的那批人吃了太多时代红利,应该分担责任。

一片死寂之中,中免这只大熊股居然涨停了!

……

说实话,税制要改革,一点也不奇怪。

奇怪的是,为什么拖到2024年才改?

为什么这样改?


01根源问题是什么?


可能很多人都想不通:为什么每当出现经济问题,美国都是直接给平民发钱,中国则是优先给企业减税、贴现、降低融资成本。

凭什么?

因为我们的税收制度,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是生产型社会、而不是消费型社会。

美国征收的主要是“终端税”,即消费税,终端产品卖出去才有税收。

所以才会想尽一切办法促进终端消费,直接给消费者发钱是最简单有效的手段。

而中国主要是从企业手里收“增值税”,从原材料到终端产品,每流通一次就得加一层税。

不管这个产品最后卖不卖得完,上头都已经收到了足够的税。

这就导致,政府有巨大动力给企业各种优惠政策,让工厂拼了命的造,通过提升规模来增加税基。

这是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重要内部驱动力,也是如今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

这里详细讲一下这两种税。

消费税和增值税,都是流转税。

不同点在于,增值税是价外税,消费税是价内税,不会增值。

举个例子。

A、B、C是消费链条的上、中、下游,分别对应生产者、贩卖者、消费者。

A生产出产品,B花100万从A进货,然后200万卖给C。

假设消费税和增值税都是10%,我们开始计算:

消费税的直接缴纳人为A,税费100万×10%=10万。

注意,产品的实际价格是90万,B给A的是100万,消费税相当于是A替B交的。

B转手赚了100万,C付出的200万=90万产品+10万消费税+100万B的利润部分。

消费税虽然是在不停流转,但金额不会发生改变,比较简单明了。

如果加上增值税,就复杂多了。

增值税的缴纳人为A和B,是两个人。

A缴纳的增值税还是10万。

B要付给A的钱=90万产品+10万消费税+10万增值税=110万。

而B和C的交易额为200万,所以B缴纳的增值税=(90万产品+10万消费税+100万增值部分)×10%-A缴纳的10万=20万(销项税额)-10万(进项税额)=10万。

C实际上付的钱=90万产品+10万消费税+100万增值部分+20万增值税=220万。

也就是说,商品的实际售价是220万。

无论增值税还是消费税,虽然交税的主体不同,实际上最终都会压到消费者头上。

区别只在于:增值税,只要在生产过程中,就得交;消费税,必须有人消费才交。

但现在有个什么问题?

下面是外汇管理局发布的外贸收支数据:

今年1-4月份,货物贸易顺差1608亿,较去年同期的1823亿,缩减了11.8%。

服务贸易逆差845亿,较去年同期的639亿,扩大了32.2%。

此消彼长的结果,就是1-4月份的全口径顺差763亿,较去年同期的1184亿,暴跌了35.6%。

并且这种降幅还呈现出清晰的逐月放大之势,预计今年的全口径顺差收入能够达到两千亿,就非常了不起了。

如果脱钩形式无法好转,2025年毫无疑问还会继续下降。

很明显:产能继续往上搞,没有意义。

东西都卖不出去,企业增产还去,不等于拿刀捅自己?

企业无法增产,甚至还得被迫减产。

而产能,是我国非常重要的税基。

产能下去了,税收也就相应下去了。

但此时此刻,各地方的财政压力有多大,大家都心知肚明。(这块具体的数据就不写了)

本来就很困难了,收入还降了,谁顶得住?

只能往别的地方加税了。


02怎么办?


和GDP不同,税收数据是很难注水的。

根据税收数据的口径,我们更能了解当今真正的经济底色。

下图是全国三大主税收入Top30城市,深圳已经比广州高出一大截,京沪仍然遥遥领先。

总的情况怎么样,大家细看、细品……

如此造成什么结果?

一线城市自身都过不好了,过去这么多年的转移支付,有点转不动了……

来源:财政部

万恶之源,还是房地产。

前两天,保利老总表示:行业最坏的时刻基本过去了。

部分机构研报的观点也类似:市场最悲观的时候过去了。

我们不知道,他们究竟看到了哪些积极信号,凭什么逻辑做出这样的判断。

我们能看到的是,各地土地出让金的收入,仍然在大幅下滑。

自从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土地财政收入地方占70%,中央占30%。

通过卖地、收入、投资为循环的经济模式,地价和融资成本大约占房价的60%-70%,地方政府直接成了房地产最大的受益人。

触手可及的好处使得全国各地都在疯狂基建、疯狂城市化,30年就走完了别人两百年的进程。

但这有个BUG。

之前在《究竟该怎么救楼市?》中,我们讨论过,房地产实际上就相当于以前的人头税。

地方政府卖地,居民透支未来30年买房,本质上是把未来多年的税,一口气全收了,直接导致债务和资源错配。

这怎么玩得转?

好在,加入WTO后,出口成了国民经济的另一大主线,短短20年中国就成了世界第一出口大国。

巨大的产能,带来了巨大的税收,掩盖了早就该补上的窟窿,所以一直没有显现出来。

但现在,出口这驾马车也跑不动了……

水突然干了,大家才惊觉,卧槽!这么大的洞,怎么填?

只能求助三驾马车的最后一辆——消费。

但是,能起到多大效果呢?

我国的消费税是中央税,全部直接上交给国家的。

据财政部数据,2023年全国消费税的收入为1.61万亿元,占整体税收的比重为8.9%。

远低于增值税的38.3%和企业所得税的22.7%。

为了应对地方财政困难,这次财税改革,很可能将这一块部分下移到地方。

但是,即便全部下移,1.6万亿的规模,能解决这么多地方的问题吗?

不太可能吧。

想要真正解决问题,只有三种可能:1.提税率;2.扩品类;3.向后移。

提税率这一块,是最简单粗暴的,但是很难。

一来,原来那些收消费税的奢侈品,本来就是还要收增值税的,税率已经很高了。

对比来看,美国消费税最高也没有超过10%。

我们这边要是搞得太贵,富人也不是傻子,为什么不到国外买?

为什么今天免税方向领涨,这是一方面原因。

有人会拿茅台反驳。

奢侈品就是越贵越有人买,贵才能体现身份。

但能拿来炒作的商品,只可能是少数几个,不可能什么玩意都拿来炒吧?

更可能的,是扩品类。

国内目前的消费税主要有这几种:

奢侈品:高消费。污染品:汽油类。不利于身体健康的:烟草酒精之类。高能耗:汽车类。

核心目的是保护资源环境、引导健康消费和调节收入分配。

如果要扩,可能就是往不那么健康、和谐的方向扩。

比如游艇、高档小区、高尔夫乃至以前算是半灰产的一些领域,全覆盖上。

听起来,好像富人们吃了大亏。

但是,这依然存在一个BUG:你不论给富人加多少税,他们总有手段向下转移,最终还是要落在广大的普通人身上。

给我加税是吧?我给员工降工资不就行了?涨房租不就行了?……

影响我开法拉利吗?

所以,什么增加高端消费税收、劫富济贫之类的观点……我觉得都是在YY。

真正苦的,最终还是普通人,可不是富人。

你要从源头上真正解决问题,只能是第三种可能。


03尾声


要是真为大家好,就直接面向14亿所有中国人,把税基往后移,从生产端转移到消费端。

2023年的社零规模高达47.15万亿元,远比房地产销售额大,更不谈奢侈品。

这么大的盘子,足够让我们慢慢摆脱对制造业的依赖,从而走出产能过剩的困境。

当然,这依然存在一个问题。

改成全民消费税了,大家没钱消费怎么办?

都这样了,学美国、日本,央行多印点钱、直接给居民发钱,有问题吗?

水放下来,通胀起来了,大家也不存钱了,还不去买买买?

税不就收上去了?

更关键的是,钱贬值了,实际的债务是不是就相对变少了?

我可以消费,你可以(隐蔽)赖账。

你好、我好,大家好。

有人担心这样一搞,会直接搞得货币疯狂贬值。

说实话,就算不发钱,贬得还少吗?

货币只有流动起来,才是财富;堆在银行里不动,那就是一堆废纸,还不如贬值。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股票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