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的“盛宴”是否即将结束?

你认为英伟达股价暴跌的原因是什么?欢迎留言评论。

01

财说知道

英伟达股价暴跌背后的原因与未来的机会

英伟达,这家在人工智能(AI)芯片和图形处理器(GPU)领域享有盛名的科技巨头,近期股价遭遇了罕见的暴跌。在经历了连续三个交易日的大幅下挫后,市值累计蒸发约4300亿美元,创下了史上单一公司三天市值跌幅之最。这一事件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同时也让我们对英伟达的未来产生了深思。

一、暴跌背后的原因

市场调整与投资者担忧:英伟达股价在过去一年内飙升,尤其是今年涨幅超过140%,这使得市场对其估值的合理性产生了质疑。随着市场整体调整,投资者开始重新评估其投资策略,导致英伟达股价大幅回调。

AI芯片需求前景的不确定性:尽管英伟达在AI芯片市场占据领先地位,但投资者对AI芯片需求前景的担忧逐渐浮现。随着AI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投资者担心英伟达能否持续保持其市场领先地位。

指数集中度过高:英伟达股价的大幅上涨使其在指数中的权重过高,这也增加了市场风险。当某一股票在指数中占据过大权重时,其股价波动可能对指数产生较大影响,从而引发投资者的担忧。

二、英伟达的未来机会

尽管英伟达股价近期遭遇了暴跌,但从长期角度来看,我们依然对其充满信心。

长期增长潜力依然强劲: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对AI芯片的需求将持续增长。英伟达作为全球领先的AI芯片供应商,将继续受益于这一趋势。此外,英伟达在图形处理器领域的领先地位也为其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战略调整与多元化发展:面对市场变化和投资者担忧,英伟达可能会进行战略调整以应对未来挑战。这包括加强研发投入以保持技术领先地位、拓展新的业务领域如自动驾驶、云计算等以及加强与其他公司的合作以实现共赢。这些措施将有助于英伟达在未来继续保持其市场领先地位并实现持续增长。

行业整合与并购机会:在科技行业,整合与并购是常见的现象。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技术的快速发展,一些小型或中型的科技公司可能会面临困境。这为英伟达提供了通过并购来扩大市场份额和增强技术实力的机会。通过并购,英伟达可以进一步巩固其在AI芯片和图形处理器领域的领先地位。

英伟达股价的暴跌虽然给投资者带来了短期的困扰,但从长期角度来看,我们依然对其充满信心。英伟达作为全球领先的AI芯片供应商和图形处理器制造商,将继续受益于AI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同时,面对市场变化和投资者担忧,英伟达也可能会进行战略调整以应对未来挑战。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英伟达将在未来继续保持其市场领先地位并实现持续增长。

02

叶斯达克

OpenAI禁令激发中国AI自主发展迎来爆发

在全球科技格局中,人工智能(AI)已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

然而OpenAI决定从7月9日起停止其不支持国家和地区的API使用,中国被列入其中,这无疑给国内AI市场带来了挑战。

这一挑战也为中国AI自主市场提供了发展的契机,多家国内大模型厂商迅速上线“搬家”方案,华为更是发布Harmony Intelligence,强化AI布局,预示着中国AI自主市场正迎来爆发时代。

1、OpenAI禁令激发中国AI自主发展

OpenAI的决定无疑给国内AI市场带来了冲击,但同时也激发了国内厂商自主创新的热情。多家国内大模型厂商迅速调整策略,上线“搬家”方案,确保用户能够无缝过渡到本土AI服务。这一过程中,国内AI企业展现出了强大的应变能力和技术实力,为中国AI自主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华为Harmony Intelligence引领AI融合新趋势

OpenAI终止对中国提供API服务,将倒逼中国的大模型公司加速自主研发。以华为为例,并促使更多的创业公司选择国产大模型部署自身的产品和服务,以规避日后可能的风险。

在华为开发者大会上,Harmony Intelligence的发布标志着华为在AI领域的又一重大突破。Harmony Intelligence将AI能力与鸿蒙系统进行深度融合,为用户带来更加智能、便捷的使用体验。其中,AIGC图像生成功能、AI声音修复功能等创新技术将为用户带来更多惊喜。同时,Harmony Intelligence的“控件AI化”特点也将为第三方App提供强大的AI支持,推动整个生态系统的智能化升级。

3、小艺智能体迭代升级展现多模态能力

在Harmony Intelligence的加持下,小艺智能体完成了迭代升级。其基于盘古大模型5.0的多模态识别和处理能力大幅提升,感知能力、推理规划能力和知识量均达到新的高度。用户可以通过简单的拖拽操作,将文档、图片等内容交给小艺进行处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此外,小艺还拥有强大的图像识别能力,为视障用户提供了“小艺看世界”功能,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世界。

4、鸿蒙生态加速扩张覆盖更多垂直领域

随着Harmony Intelligence的发布和鸿蒙NEXT系统的Beta测试启动,鸿蒙生态正在加速扩张。目前已有TOP 5000应用加入鸿蒙生态,超1500个应用完成上架。未来,鸿蒙生态将覆盖更多垂直领域,为用户提供更加丰富的智能服务。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生态伙伴的加入,鸿蒙生态的竞争力也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03

宝淇宝

超级赛道重大官宣,减肥药中国本土产业迎来机会

消息面上,诺和诺德周二宣布,其明星减肥药司美格鲁肽已在中国获得批准用于长期体重管理,特别是针对肥胖和体重相关合并症患者。

与此同时,诺和诺德日前公布了持续使用司美格鲁肽四年的减重效果数据,结果显示,在诺和盈组,体重减轻持续到第65周,并在此基础上维持了四年。这项最新研究的公布为临床长期治疗提供了重要参考。

尽管在此之前仅获批用于降糖,但司美格鲁肽在国内市场已经卖爆了。

2023年,中国司美格鲁肽市场规模为52亿元,同比增长108%。分析师预测,今年中国司美格鲁肽市场规模将达到80亿元。

当前,中国对减肥解决方案的需求居高不下,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中国成年人的肥胖率就增加1倍多。2022年中国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比例达到50.7%。

据机构预测,未来6年中,中国的糖尿病(和减肥)药物市场规模将增长1倍以上,超过23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700亿元)。中国的糖尿病患者约占全球的1/4。

到2030年,全球减肥药市场的规模将飙升至10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200亿元)。中国的GLP-1类药物市场可能将以每年23%的速度增长,增速超过全球平均水平。

另外2030年诺和诺德在中国的减肥和糖尿病治疗药物销售额将达到48亿美元,占到全球销售总额的7%。

这对中国本土制药产业来说也或许是一个机会。

据估计,到2033年有关的中资药企可能将占据1/5市场份额。目前进入临床阶段的中国国内GLP-1类新药达到100多种。这些本土制造的药物已距离上市不远。

减重市场迅速扩张,司美格鲁肽有望进一步打开全球市场,2030年我国减重药市场规模将达153亿元,国内多肽产业链发展完善,多家上市公司布局相关业务。

04

陈叔论投资

成也人工智能,败也人工智能,何处是归途?

说起人工智能可谓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前有多疯狂,现在跌的就有多狠,无处话凄凉!

 随着ChatGPT的落地,人工智能历史性的突破也是画出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也是世界从弱人工智能转向强人工智能0~1的历史性的突破。正因为有着这样的突破,市场也是迎来了资本的狂欢,预期也是高的不能再高了。

其中最最最关键的算力部分也是迎来了超预期的增长,而作为这部分算力最有利的供给者英伟达,也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辉煌,市值一度成为世界第一大科技巨头,就可见大家的预期是多么的强烈。

往往全世界都在关注这个焦点的时候,难免不让人想起一句话“不是在低潮当中崛起,就是在高潮当中结束”,以此来形容英伟达我觉得一点都不过分。

事实也正是如此,就短短几天时间,英伟达也是迎来强势的下跌,短短3天时间蒸发约4万亿元,股价也是从140.76美元跌到了118.77,跌幅高达12.89%。

且不论英伟达是否还会继续调整,但对A股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毕竟这是最正宗最强势的风向标,如果连它都不行了,自然我们A股这些只会讲故事蹭概念的公司,那就更加难以维系,这也是为啥人工智能最近这么惨烈的原因。

无独有偶,越是大跌就越是容易出现利空消息,OpenAI公司又再次提出终止对中国提供服务,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如果说前一段时间消费电子的强势是来源于苹果公司和OpenAI公司合作推出超级人工智能SiRi,而引发的苹果产业链需求增长带动的消费电子预期,那么这一次的终止服务就是给这个预期一记“响亮的耳光”。

自然苹果产业链相关的消费电子预期就很难得到提振,所以最近人工智能跌幅巨大并不是没有原因的。此前我们就分析过超级人工智能Siri能不能在中国推出,按照目前OpenAI公司的态度,显然是比较难的。

有时候真的很尴尬,人工智能本身是跨世纪的突破,自然0~1的突破跑出来后,未来就会有很多超预期的事件发生。但是我们A股根本就没有值得投资的或者正宗的标的,更多的还是蹭热点蹭概念,或者是一些伪人工智能,这些是没法投资的,只能当作概念炒炒,自然波动性就非常巨大。

对于这一块的投资,你很难用价值的眼光去看待,消息出来了就异动一下,没有消息就没啥变化,正宗的一调整,我们整个市场都为之颤动,属于典型的镜中花水中月看看就好了。

目前我们的市场仍然还是处于调整的过程中,盘中的恐慌情绪还是存在的,要不是昨天有护盘资金的影响,可能会更难看一些。

虽然昨天没有普跌,上涨的股票也多余下跌的股票,但是成交量连7000亿都没有,仍然还是处于地量的水平,全天才6482亿,这样的交投就说明市场依旧是没有信心的。

一般一波下跌的后期如果预示着要结束,通常都会伴随放巨量,只有杀出恐慌盘才能出现反转,很显然这里还是缩量的,所以接下来只要没有出现放量杀跌,就很难说这里调整结束了,反而阴跌的可能性是会更大一些。

目前的主要方向:自由现金流向好、高股息、高分红、还兼具成长性。

05

侃见财经

市值缩水超2000亿!亿纬锂能何时才能“翻身”?

亿纬锂能的日子着实有点不好过。

此前,亿纬锂能交出了自己2024年一季度的“成绩单”。

据财报显示,一季度亿纬锂能实现营收93.17亿,营收增速为-16.7%;实现净利润为10.66亿,同比下滑6.49%。拉长周期来看,这也是近10年以来,亿纬锂能首次出现一季度业绩“双降”的情况。很显然,亿纬锂能目前的处境并不乐观。

其实,也不需要看业绩,仅从亿纬锂能的股价走势就能看出其处境有多“不妙”。

截至6月24日收盘,亿纬锂能股价报收41.95元/股,总市值为858亿,和2021年最高点152.08元/股相比,如今亿纬锂能的股价已经跌去了七成,市值更是缩水超过了2000亿。

此前,在2024年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亿纬锂能董事长刘金成曾表示:“宁德时代、比亚迪的两强格局已经形成,二线电池企业没有资格去卷,也卷不过宁德时代、比亚迪。”

不可否认,如今动力电池市场已经形成了双寡头的格局,但亿纬锂能就真的没机会了吗?

10倍的差距:

从绝对值来看,作为国内动力电池巨头之一的亿纬锂能,体量其实也并不小。

据媒体统计,2023年亿纬锂能实现动力电池出货量为28.08GWh,储能电池出货量为26.29GWh。

此外,亿纬锂能已连续8年实现锂原电池销售额和出口额国内第一,2023年亿纬锂能动力电池2023年国内出货位居全国前五。

不过,这只是从数值来看——如果跟宁德时代相比,亿纬锂能的体量就要小得多。2023年,宁德时代的锂离子电池销量高达390GWh。其中,动力电池系统销量321GWh,储能电池系统销量69GWh。对比来看,亿纬锂能和宁德时代之间已经存在了10倍的差距。

要知道,动力电池行业是一个非常讲究规模化的行业,足够大的规模可以让其在上游供应商面前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据媒体报道,宁德时代与二线电池企业相比有0.05—0.06元/ Wh的差异,主要来自原材料用量少及采购价低(0.01元/Wh),单线产能大、人工低、折旧少(0.01元/Wh),良率高、产能利用率高(0.03元/Wh),这就是规模对盈利的帮助。

而从利润率数据来看,规模庞大的宁德时代要明显领先于亿纬锂能——2023年,宁德时代的毛利率和净利率分别为26.42%和14.03%,而同期,亿纬锂能的毛利率和净利率分别为17.64%和11.03%,两者的毛利率相差了8.78%,净利率则相差了3%。

当然,规模大小并不只是影响“赚钱的能力”,对客户的开拓与维持也有很大影响。在开头的内容中提到,如今动力电池市场已经形成了双寡头的格局,其中比亚迪的表现尤为突出。据媒体报道,2020年比亚迪的电池份额不过14.9%,而到2023年电池份额增长至26.9%。相比比亚迪的“突飞猛进”,亿纬锂能的表现就要差得多了。2020年,亿纬锂能的电池份额为1.9%,到2023年也只有4.5%而已。

或许亿纬锂能董事长刘金成所说:“宁德时代、比亚迪的两强格局已经形成,二线电池企业没有资格去卷,也卷不过宁德时代、比亚迪。”

身背多重压力:

对于亿纬锂能来说,卷不过确实是事实。

但是,目前国内动力电池市场已经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

据GGII预计,2024年中国的锂电池市场出货量超过1100GWh,其中动力电池出货量将超过820GWh;而据高工锂电,到2025年中国锂电池市场规划产能超4000GWh, 远超市场实际出货量预期。换而言之,在当下这个竞争异常激烈的动力电池市场,卷不过也必须卷。

此外,如果真的竞争不过其他的动力电池企业,亿纬锂能自身也可能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近年来,亿纬锂能跟随头部企业一起扩张,据财报显示,2020年亿纬锂能的固定资产为63.22亿,在建工程为13.86亿,两项合计为77.08亿;而到了2023年,亿纬锂能的固定资产为217.5亿,在建工程为140.5亿,两项合计为358亿。不过短短三年时间,亿纬锂能的产能已经翻了超过4倍。

为了扩张,亿纬锂能的资产负债率也在上升。据财报显示,2020年亿纬锂能的资产负债率只有35.13%,其中负债总额为90.29亿;而到了2023年,亿纬锂能的资产负债率飙升至59.72%,相比2020年提升了24.59%,总负债也飙升至563.5亿,直接翻了6倍有余。

很显然,目前亿纬锂能正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为了走出困境,和大部分的动力电池巨头一样,亿纬锂能也选择了加速出海。

从地区营收占比划分来看,亿纬锂能的境内业务占比从2022年的65.21%提升至2023年的72.73%;而在具体营收方面,2023年亿纬锂能的海外营收为113亿元,同比增长5.55%。不过,这样的增速还远远不够——2023年宁德时代的境外营收为1310亿,同比增长99.45%。

实际上,亿纬锂能想要走“出海”这条路并没有那么容易。目前,亿纬锂能海外的竞争对手主要为LG、松下等深耕海外已久的日韩电池巨头,而这些电池巨头的竞争力其实并不亚于宁德时代。据媒体导报,目前LG新能源、三星SDI和SK On都在欧洲设立了不止一座电池工厂,且产能仍在持续提高。其中LG新能源预计,到2025年底其全球电池年产能将达到约540GWh。

从目前来看,伴随着动力电池行业进入“淘汰赛”阶段,亿纬锂能的处境让人感到担忧。当然,亿纬锂能自身也在积极求变,当下亿纬锂能的重心主要在固态电池上,据媒体报道,亿纬锂能在首届锂电池大会上披露全固态电池发展规划,预计2026年实现生产工艺的突破,推出高功率、高环境耐受性及绝对安全的全固态电池,主要用于混合动力领域;2028年,进一步推出具有400Wh/kg高比能量的全固态电池。

能求变固然是好事,但是像宁德时代、比亚迪也在布局固态电池,亿纬锂能想要借此突破,难度不小;而且,留给亿纬锂能的时间也不多了。

06

江瀚视野

被Temu和SHEIN卷起来了?亚马逊也要做低价电商?

最近几年,中国电商市场中,以拼多多为代表的平价电商可以说强势崛起,成为了市场的头部企业,同样在海外电商市场,Temu和SHEIN也是凭借性价比优势快速兴起,就在最近亚马逊也要发力做低价电商的消息传来,我们到底该怎么看这件事?

一、被Temu和SHEIN卷起来的亚马逊

据报道,面对低价竞争,亚马逊也坐不住了。亚马逊在深圳举办的一场闭门会上,向部分卖家透露了“低价商店”新项目。这被外界认为是亚马逊应对拼多多旗下Temu、SHEIN等中国跨境电商的反击战。

此次会议是闭门邀请制,只有部分受到亚马逊邀请的卖家、供应商才可参加。一位亚马逊区域拓展经理向界面新闻证实,这两天商家对新项目反馈热烈,但起步阶段入驻卖家仅限内部邀约,该区域拓展经理也在等待内部官方通知。

尽管亚马逊在新项目上非常低调,但巨头的动作仍在业内迅速引起了广泛讨论。

据参会人员透露的信息,低价商店会以“店中店”的模式出现在亚马逊的主站首页里——即在亚马逊首页设置一个“低价商店”的独立板块入口,底层技术框架和主站相同,但页面的呈现方式会有所不同,供应商后台管理也与主站通用。新项目将于今年夏季开放项目注册,2024年秋季接受商品入库。

亚马逊将新低价项目形容为,一个专门为用户提供白牌低价时尚、家居和生活用品类目商品的商店。这很难不让人想到竞争对手Temu、SHEIN的定位,后两者也是以低价的服饰及百货小商品见长。

据记者了解,亚马逊首次开放类目限于时尚、家居、生活品类,其他品类未来或逐步开放。

二、亚马逊也要做低价电商?

随着中国电商企业的国际化步伐加快,国内历经激烈竞争的电商平台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其强大的竞争力和性价比优势。这一现象不仅改变了中国电商的格局,也对全球电商市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Temu和SHEIN等中国跨境电商平台的快速崛起,已经开始对亚马逊这样的传统电商巨头构成挑战,我们该如何分析亚马逊当前的表现呢?

首先,中国电商企业在经历了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后,积累了丰富的运营经验和技术能力。他们利用自身的价格优势和灵活的市场策略,迅速在全球市场上扩张。Temu和SHEIN等平台以其高效的供应链管理、快速的物流配送和极具吸引力的价格策略,赢得了大量海外消费者的青睐。这些平台的成功不仅仅在于提供了低价商品,更在于它们能够快速适应不同市场的需求,提供个性化和多样化的产品。

其次,长期以来,亚马逊一直是美国乃至全球电商市场的领导者,凭借其庞大的商品种类、Prime会员服务以及强大的物流体系,赢得了消费者的广泛信赖。但其面临的竞争压力日益增大。Temu和SHEIN等新兴跨境电商平台的崛起,尤其是在年轻消费群体中的受欢迎程度,使得亚马逊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市场定位和战略布局。数据显示,Temu和SHEIN的用户数量正在逐步逼近亚马逊,这对亚马逊构成了实质性的威胁。

第三,面对Temu的强势冲击,亚马逊推出了全新的低价商店,这是一种被迫的反击策略。然而,亚马逊并没有简单模仿对手的模式,而是在具体的运营模式上进行了创新。例如,亚马逊允许卖家拥有一定的定价权,这样可以更好地调动卖家的积极性,同时也能保持平台的竞争力。通过这种方式,亚马逊试图在保持自身品牌形象的同时,也能够提供更具竞争力的价格。

第四,从长远来看,电商企业间的激烈竞争最终将使消费者受益。随着亚马逊、Temu和SHEIN等平台的相互较量,市场上的商品价格有望进一步降低,而服务质量与购物体验也将得到提升。亚马逊的加入,意味着全球电商市场正在逐渐采纳中国电商的成功经验,如快速迭代、大数据分析、社交电商等创新模式,这无疑将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07

郭施亮

三大交易所重启IPO受理,会对A股产生什么影响?

沪深北三大交易所重启IPO受理,其中沪深交易所时隔半年后再次受理IPO,北交所则是时隔3个月之后再次受理IPO。

三大交易所重启IPO受理,对A股市场来说,将会意味着什么呢?

首先,目前A股市场实施的是注册制,与核准制相比,IPO注册制的发行流程会比较简洁。

从受理到审核问询,再到上市委审议,而后报送证监会,并由证监会注册,最后完成发行上市的流程。与之相比,核准制的发行流程会更加复杂,企业从受理到核准发行,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而且在初审会、发审会环节,仍需要警惕暗箱操作等风险。从总体上分析,IPO注册制的流程会更加简单,而且花费的时间会比核准制更少了。

考虑到市场环境低迷的因素,从去年8月27日以来,证监会阶段性收紧了IPO节奏。今年以来,新增受理的企业数量也只有5家,同时有多达约246家企业主动撤回了IPO申请,促使IPO排队企业数量大幅减少至431家(截至6月21日数据)。

这一轮加大IPO检查力度,有利于缓解IPO堰塞湖的问题。但是,至今依然有431家的企业进行IPO排队,意味着IPO堰塞湖的压力依然明显。随着三大交易所重启IPO受理,或许为市场释放出下半年IPO发行节奏可能会有所提升的信号。

重启IPO受理,并不等同于IPO注册数量的大幅增加。因为,在全面注册制下,企业申请获得受理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需要经历审核问询、上市委审议、报送证监会、证监会注册以及发行上市的流程,所以重启受理并不会在短期内大幅增加A股IPO注册的企业数量,对市场的短期实际影响并不大。

在A股市场跌破3000点之际,三大交易所重启IPO受理的举措,将会对市场短期投资信心以及投资情绪构成一定的影响。因为,在下跌趋势中,股票市场的投资信心是非常脆弱的,稍有一些风吹草动,就可能会导致市场的非理性波动。在下跌趋势中,市场往往会“放大利空,缩小利好”。在上涨趋势中,市场则会“放大利好,缩小利空”。由此可见,与基本面相比,股票市场的情绪面变化对市场的影响更明显。

A股跌破3000点,到底是调整尾声还是下跌中继?

从股票市场的估值水平分析,3000点的估值并不高,已经处于历史估值低位的水平。与2007年2月3000点的估值相比,现在A股市场的3000点估值却比较便宜。

从股票市值规模的角度分析,在2007年A股创出6124点历史新高的时候,当年股市总市值只有32.5万亿,但17年后,A股总市值高达70万亿人民币,意味着17年时间,A股依然保持3000点,但总市值却涨了一倍以上。

从股市投资难易程度分析,A股第一次进入3000点,当年还没有限售股、还没有转融券,也没有股指期货等,市场投资环境很纯洁。但是,17年后的今天,A股有限售股、有5400家上市公司、有股指期货、有转融券、有量化交易、有自动赎回型期权产品等,股市投资工具丰富了很多,但散户风险对冲方式依然局限于单向做多与止损出局,显著加大了散户投资者的投资难度。

虽然目前A股日均成交量依然保持在6、7000亿的水平,但现在的6、7000亿不同于以往,17年前只需要承担1500家上市公司流动性的需求。但是,现在的6、7000亿需要承担5400家上市公司流动性的需求。因此,当前市场依然摆脱不了以存量资金主导的市场环境,而且供给端仍在放量,这也会导致股市供需结构持续处于失衡状态,这也是股市长期徘徊在3000点附近的主要原因。

股市估值已经很便宜,但市场供需结构不均衡,进而导致股市投资吸引力显著下降。股市,归根到底还是需要资金去推动,增量资金迟迟未能提升,存量资金却不足以满足5400家上市公司流动性的需求,所以提振A股,还需要从供需结构以及流动性的方面下功夫,解决了这两个问题,股市行情也会再次启动。

以上是各位大v在格隆汇社区的精彩发言,想看更多港美A优质社区讨论,请下载格隆汇APP,欢迎加入格隆汇社区!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