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纷纷提交HMO配方,看企业对于“首”的执着

垂直新闻 更具研究价值

现在配方注册几乎接近了尾声,大多数品牌都通过了配方注册,只有少部分还在进行配方注册中,另外一部分则是退出了婴配粉市场。现在已经进入了品牌形象建设、渠道稳固与拓展的竞争中,但是笔者走访市场发现,个别上游原料企业表示,已经有部分品牌想要布局HMO市场,所以进行了配方提交。

本以为将HMO添加到婴配粉当中,会是下一个五年会发生的事情,因为配方注册所花费的时间较长,但现在已经有品牌进行配方提交了,品牌对于“首”、“第一”等词汇的追求热情一点都没有削减。在HMO可以进行应用时,不少儿童奶粉、婴配液奶中都迅速布局了HMO市场,婴配粉不久之后也会看到相关HMO产品了吗?

Part 1

某原料商:HMO婴配粉咨询较多,

并已经有品牌开始申请配方注册

笔者走访市场时,与一些上游原料企业进行沟通,个别品牌透露已经有品牌开始重新提交配方申请,将HMO添加到婴配粉当中。

HMO目前在已经通过配方注册的产品中,并没有额外加入到产品当中的,因为HMO通过应用的时间要晚于二次配方注册的时间,快速地进行布局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虽然自从HMO被允许添加后,接二连三的品牌表示其产品中含有HMO,并且都在争抢“首款”“第一”等旗号,争夺战相当激烈,伊利、飞鹤、惠氏、君乐宝等头部品牌纷纷加入“首”字抢夺中。

2023年10月7日,两种HMO原料被获批,2023年10月8日,某品牌官宣推出一款HMO奶粉。其官方宣传显示,该产品使用0.1%旗下专属牧场鲜活A2生牛乳,产品中添加HMO——2'-FL(2'-岩藻糖基乳糖),以及独家研发的含HMO(2'-FL)专利组合。

另一国产品牌宣布HMO奶粉,该款奶粉中包含2'-岩藻糖基乳糖(2’-FL)和乳糖-N-新四糖(LNnT)这两种HMO原料,并且还牵头制定了《婴幼儿配方乳粉中7种母乳低聚糖含量的测定-液相色谱质谱法》团体标准,含获批的2’-FL和LNnT。

除了婴配粉外,儿童奶粉也是布局HMO的热门领域,某品牌宣布推出添加HMO成分的奶粉,品牌宣称产品中采用的HMO-2’-岩藻糖基乳糖。11月13日,某外资品牌宣布,旗下首罐添加两种母乳低聚糖HMO的全新HMO儿童成长奶粉正式从惠氏苏州工厂诞生。

如果想要大批量的婴配粉品牌布局HMO产品,还需要等到下一个五年,而现在进行配方注册的品牌,获取想要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品牌,打出差异化、前瞻性眼光的卖点,值得期待一下终究是哪个品牌会成为“首”?

Part 2

还没申请的品牌,

布局HMO是一个发展方向

布局HMO可能会成为一些婴配粉品牌发展的机会,目前,还有一些没有申请下来,并且正在申请的品牌,后进入市场竞争,在一定程度上竞争力会有所削弱,所以在配方上进行创新化,也是提升其竞争力的一种,比如添加HMO。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89家乳企旗下391个系列通过新国标注册。根据了解,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共有440个系列1311个婴配产品配方通过注册批准。从注册年份上来看,2017年通过注册配方数量为931个(除去注销的21个),2018年为243个,2019年为86个,2020年为51个。

在婴配粉新国标实施后,对于部分乳企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尤其是在产品配方注册方面。虽然尽管二次配方注册的先机可能不如第一次配方注册大,但仍然存在一些机会可以帮助乳企尽快恢复和提升市场产品竞争力。

并且业内人士表示,优先完成配方注册会获得一定的先机,但与第一次配方注册相比,效果是大大不如的。二次配方注册的先机其一是乳企能够率先从旧的价格体系当中恢复,能够尽快恢复价盘;其二是能够尽快恢复渠道商的信心。

他认为,从市场的抢占情况来看,新配方注册能抢占多少市场目前还很难评估,还有多大的空间取决于其他龙头企业新配方注册什么时候完成。因为第一次配方注册抢占的是小品牌的市场份额,二次配方注册相当于龙头企业之间份额的相互竞争,所以相比于第一次配方注册,二次配方注册效果相差很多。

虽然可能相比于第一次配方注册,第二次配方注册不少品牌有所准备,但是晚入场就会失去主动权,尤其是对于现在还没有入场的品牌而言,所以后入场的品牌需要有一定的闪光点,才能够在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下去。HMO目前还没有品牌进行布局,所以布局HMO可能是品牌较为容易的方式之一。

11.png12.png

Part 3

此前都是宣称含有HMO,

而不是添加了HMO

为何在个别婴配粉的品牌宣传中会提到HMO?现在虽然有不少品牌都推出了HMO相关产品,但是对于HMO含量明确表示出来的凤毛麟角,大多数产品都是在宣传其产品中含有HMO这一营养成分,并不介绍其营养含量,主要是额外添加HMO的进行含量宣传。

笔者和一些业内人士谈此情况时,她们也表示,这些宣传含有HMO的产品,大多数是某类营养元素中含有HMO成分,含量是微乎其微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现在市面上大多数产品都是某类营养元素中含有HMO,并非单独添加了HMO,额外添加HMO的产品主要还是儿童奶粉。这是因为婴配粉其配方修改需要进行再次配方注册,而儿童奶粉并不需要,所以能够快速有品牌推出额外添加HMO的产品。

不管是某类营养元素中含有HMO,还是额外添加HMO,能够迅速布局这一领域的品牌,必然早有准备,具备前瞻眼光,在HMO市场抢占先机。所以可以看到目前宣传其奶粉中含有或是添加HMO的品牌,现在主要还是以头部品牌为主。

这也算是婴配粉品牌们对于“首”、“第一”等词汇的追求,紧跟热点,迅速布局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品牌知名度,不管是在HMO的布局上,还是在其他方面,婴配粉对于领先布局都是格外在意,尤其是头部品牌,一直钟爱“领先”。

Part 4

HMO+,

已经有品牌开始拓展功效

在进行布局时,品牌前期都会进行准备时间,准备时长都各不相同,一些品牌会直接应用上游原料企业的研发成果,一些具备科研实力的品牌会拥有自身的临床试验,当然可能也会需要上游原料企业的帮助。

虽然现在还没有婴配粉品牌通过HMO的配方注册,但是已经有个别企业公布了自身品牌对于HMO的研发设想或是成果。

比如HMO种类的叠加,目前HMO已经有超过200种不同类型的结构,具有较强的差异化,每个HMO可能具有不同的功能,据研究发现,人类母乳中 HMOs 由 5 种单体组成:D- 葡萄糖(D-glucose,Glc)、D-半乳糖(D-galactose,Gal)、N-乙酰氨基葡萄糖(N-acetylglucosamine,GlcNAc)、L-岩藻糖(L-fucose,Fuc)和唾液酸(sialic acid,SA)。这5种单体以不同比例结合,构成母乳种上千种HMO。所以叠加到一起可能呈现的效果也有所不同,品牌会通过几种HMO的叠加进行临床试验。

国内现在通过批准的一共有两种HMO,分别是2’-岩藻糖基乳糖和乳糖-N-新四糖,但是国外有不少国家所批准的HMO种类较多,现在已经有批准10种HMO的国家了,所以组合搭配的形式也会有更多一些。

另外,还一些品牌开始打出HMO+益生菌的搭配,能够协同合作,这都是品牌在临床试验上的成果,从不同功效上下手,也是想要不断进行创新化,对于“首”的执着一直很深。

这就考验品牌的科研实力,科研是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也是品牌与品牌拉开差距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才会有不少品牌布局科研领域,并且不断加大投入。

Part 5

HMO上游生产也需要申请,

也存在“首”的竞争

对于上游原料厂商而言有存在着“首”的竞争,率先通过国家申请,在上游市场越有竞争力。

在上游端,活跃于营养、健康和绿色生活的全球科学公司荷兰皇家帝斯曼集团宣布与世界重要的母乳低聚糖(HMO)供应商Glycom A/S(简称Glycom)达成一项价值高达7.65亿欧元的收购交易。帝斯曼表示还可将HMO产品推广至其他领域,如婴幼儿、儿童与成人营养,以及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和宠物食品。

国内企业也更加重视这一领域的发展,陆续投入到HMO建设中,比如恒鲁生物、一兮生物、芝诺科技等。

日前,山东合成远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成远景)官宣其自主研发的3-岩藻糖基乳糖(3-FL)生产菌株成功通过国家农业农村部的安全性评审。此前,该公司的2′-岩藻糖基乳糖(2′-FL)生产菌株也已成功通过农村部安全性评审。

恒鲁生物的乳糖-N-三糖生产菌株(酵母)也获得了中国国家农业农村部的安全认证,恒鲁生物与石药圣雪设立合资公司,建设HMO的生产中心。

笔者在走访市场中,国内的一些原料生产厂商也都表示正在进行审批,预计在今年就会通过。国内市场也正在逐渐追赶国际市场的HMO发展,解决“卡脖子”现状还任重而道远。

业内人士表示,现在国内在HMO生产上,主要面临着专利壁垒和技术壁垒。其中,国内的一些企业拥有着完整的专利体系,我们的好处在于与帝斯曼是两套不同的技术路径,然后我们也形成了自己的专利壁垒。

生产难点从头到尾其实都存在着一些“卡脖子”的现象,比如微生物发酵或者是合成生物学的方式来说,首先是菌株的构建,然后表达的优化,简单而言就是高产菌株的构建,量产有放大的问题,放大之后的提纯、分离、纯化等等都是需要克服的困难。

认知&浅评:HMO的竞争早已在很久之前就拉开了帷幕,只是布局品牌主要为外资品牌,通过跨境购的方式进入国内。国内HMO通过批准后,竞争主要竞争在儿童奶粉、婴配液奶等领域,接下来就会进入到婴配粉领域,只是可能等待时间会久一些,期待谁能够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婴配粉”品牌。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