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资也扛不住了?3万亿蒸发下 资金底何时来临?

在金融的大海中,资金的潮汐似乎总在无声地涌动。财通证券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截至8月9日,北向资金的持股市值较2021年的高点减少了约8300亿元,降至约1.87万亿元。与此同时,主动偏股型基金在2024年第二季度的持股规模也比2021

内外资也扛不住了!

在金融的大海中,资金的潮汐似乎总在无声地涌动。财通证券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截至8月9日,北向资金的持股市值较2021年的高点减少了约8300亿元,降至约1.87万亿元。与此同时,主动偏股型基金在2024年第二季度的持股规模也比2021年第四季度下降了2.1万亿元。

这意味着,在过去近三年的时间里,仅北向资金和公募基金的蒸发规模就接近3万亿元。这一蒸发主要归因于股市的下跌,例如北向资金重仓的股票自2021年12月至8月9日下跌了34%,而基金重仓方向的股票下跌了约41%。此外,还应考虑到部分赎回卖出的影响。

尽管有人指出外资总体上仍然是净流入,尤其是从2022年起计算的近三年内,外资净流入约为1300亿元,但细分来看,自2024年初至8月16日,外资净流出已达67亿元,显示出外资信心的减弱,开始减少投资;而基金方面,根据财通证券的估算,考虑到赎回、新发、申购等因素后,资金流出约4000亿元。因此,在三年来内外资共计蒸发3万亿的基础上,今年又出现了整体的资金流出。这可能是市场看似政策宽松实则流动性紧张的核心原因之一,而这些资金的流出也是导致股市下跌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们以北向资金为例,其持股变动以及流入和流出和A股的阶段趋势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流入流出方面:

北向资金在2021年全年净流入达到4321亿元的峰值,而2022年净流入减至900亿元,较2021年大幅减少3400亿;2023年北向资金净流入仅为437亿,不及2022年的一半。到了2024年,净流入额甚至转为负值。在这三年期间,股市也在2021年达到阶段高点后持续走低,跌至最新的2800多点。

在持股规模方面:

2023年7月至2024年1月,北向资金在A股的持股市值,由2.63万亿减少至1.94万亿,而持股数量从1403万股降低至1275万股,而在此期间,A股下跌约15%;

2024年1月至5月,北向资金增持,持股数量由1275万股增至1341万股,而期间股市整体上涨,还迎来春季行情,最高涨幅也一度超过10%;

2024年6月至今,北向资金持股从5月份1341万股的阶段峰值,已经减持到截止8月15日的1279万股,几乎回到了1月份的持股水平,而在此期间,股市也从3100点调整至当前的2900点下方……

由此可见,无论是内资还是外资,其持股规模的变动和资金流向对市场产生了显著影响。其中,持股规模的变动可能直接关联市场走势,而资金流向则对市场具有重要的提振和抑制作用。虽然资金流出并非市场下跌的唯一因素,但在资金整体出逃和市场持续低迷的背景下,市场的下行与资金外流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未来市场能否企稳,“资金底”的到来可能是关键因素。

那么,未来的“资金底”又何时会来临呢?

中金证券之前的研报提出:“从历史经验看,市场见底通常遵循政策底、情绪底、市场底、资金流向底和盈利底的顺序,资金流向底往往在市场底甚至盈利底之后。”这意味着,资金流向底更多是一个滞后或同步指标,而非领先指标。

目前,政策底相对明确,但情绪底和市场底仍需观察,盈利底的改善迹象尚不明显。因此,我们能期待的或许是经济修复的进一步回暖或企业盈利的触底反弹。只有这样,资金底的真正到来才有可能,从而为市场提供支撑和提振,甚至推动新一轮向好的行情。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