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交所IPO撤回大起底,复盘今年以来撤回公司

北交所IPO撤回大起底,复盘今年以来撤回公司

今年以来,随着新规一一出台,“严监管”成为了2024年资本市场最热的关键词。

其中,新股市场更成为“严监管”重要阵地,在证监会多次强调IPO“申报即担责”,严格把控IPO入口关后,A股IPO公司撤回创下新高。

根据犀牛之星研究院统计,截至8月9日,年内共有336家主动撤回IPO申请的公司,创下历史新高,而北交所喜提撤回公司数量最少板块。

接下来我们集中在北交所板块,梳理板块公司撤回IPO背后的原因,以及从财务、行业、政策监管等维度,对撤回公司进行分析,来看看这批撤回IPO的北交所公司,是否存在某些共性。

复盘北交撤回公司:行业、规模和成长性

今年北交所撤回IPO的公司共有55家公司,初步从受理时长(撤回公告日相比受理日)看,今年以来撤回IPO公司的平均受理时长达到275天之久,较2022年、2023年大幅延长,其中更有8家公司受理时长超1年。

(受理总时长前后三名)

“等待”时间最长的为非金属新材料的富耐克,受理到撤回的时间超590天(将近2年);“等待”时间最短的为化学制药行业的弘森药业,公司受理到撤回的“IPO之旅”仅为3个多月。

这批撤回公司中,从行业来看哪些行业撤回的最多?是否具备明显特征?

撤回公司行业前三名统计:

成立不满三年的北交所,原本被视为部分争议行业的潜在境内上市地,不过从近来监管层的动作来看,一些限制类行业登陆北交所的空间正在缩小。

近几年,医美公司等冲刺科创板、创业板上市开始频频受限,但同期北交所则先后上了“北交胶原蛋白第一股”锦波生物(832982)、“北交电竞第一股”雷神科技(872190.BJ)两家公司,给了市场医美、游戏行业在北交所上市仍有空间的预期。

但据业内人士透露,今年监管层在与保荐机构沟通中,明确了房地产、学科教育、医美、游戏、淘汰类行业北交所上市存在受限情形。

房地产、学科教育、淘汰类行业申报北交所受限早是行业共识,但医美、游戏也被纳入了受限名单,意味着这两类公司想从沪深转战北交所,夺得上市进门券的可能性也消失了。

今年3月,“创福康”医美面膜的经营主体创尔生物(831187)主动撤回了北交所上市申请,似也验证的着医美行业上市受限的可能。

行业以外,业绩和公司规模的情况,这批撤回公司是否存在比较明显问题?

从拟募资金额来看,今年撤回IPO公司合计拟募资额达到145.53亿,平均单家公司拟募资为2.65亿,远高于今年以来登陆北交上市的那批公司,平均单家公司募资1.79亿。

主动撤回IPO公司或可能存在一定“超募”行为,相对于板块内已上市公司,主动撤回IPO公司的拟募资额/净资产比值更高。

值得注意的是,板块内主动撤回IPO申请高发期集中在4月,恰好是证监会发布《关于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试行)》等四项政策的时段。

北交所上市审核趋严,不仅企业的合规性,还有企业的业绩稳定性、所在行业、是否具有创新属性等成为北交所上市审核关注的重点。

粗略看撤回公司业绩规模成功上市公司相比差距不大,但就业绩成长性来看,则显现出明显差距,而也可能和IPO趋严收紧下,监管层或对拟IPO公司有更严格的业绩成长性要求有关。

部分撤回IPO公司的成长性、持续盈利能力等被质疑,致使公司不得不重新审视是否符合上市标准。

最后,现场检查也是企业主动撤回申请的原因之一。

2021年1月底,证监会发布《首发企业现场检查规定》,随后进行多次修订。特别是今年在新任证监会主席吴清上任以来,加深了对新股市场发行节奏的把控以及审核强度。

3月15日新修订的《首发企业现场检查规定》,特别提到强化申报即担责,增加现场检查比例,对于一查就撤的企业重点关注,发现问题也要追责,过去的“一查就撤”休想一走了之。

出台至今将近三年的时间内,有超百家拟上市企业被抽中现场检查,不少企业被抽中后纷纷撤材料,今年截至8月9日,有45家公司被抽中现场检查,其中被抽中公司数量最多的板块为创业板和北交所,分别为15家和14家。

北交所内14家被抽中现场检查的公司,目前有5家已经选择终止撤回,3家终止审核,可见现场检查的威力有多大。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