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多银行吗?

以往,业界总有大行做不了普惠和小微的刻板印象,但当互联网与数字化到来,中小银行赫然发现,“大行”也是可以下沉做普惠和小微的,并且,大行本来就有品牌信誉优势,再与迅速进步的数字化能力、政策支持、资金成本优势相互“叠加”后,下沉力度可以说是“

真需要这么多银行吗.jpg

文 | 周公子

 | 周星星


当行业来到息差快速缩窄,营收高增速周期不再的“拐点”,数量庞大但难以找到核心竞争优势的中小银行,处境越发显得尴尬:新增信贷投放占比下降,经营及风险管理缺位事件频发,区域特色难以凸显,甚至息差干到“负数”……

兼并、重组、突破,在银行业发展中从来没有停止过,而中小银行的这一进程在不断加速。

2018年末,4034家。

2023年末,已减少至3920家。

2024年以来,又已有80家中小银行经历合并或重组。

行业及经济发展新周期已至,随着大行的普惠力度不断下沉,部分村镇银行、农信社的经营逻辑、市场功能的可替代性较强;部分民营银行在发展十年后,吸存依然困难,零售贷款则过度依赖助贷。这不禁让人思考,还有多少所谓的“市场空白”能留给中小银行?

当金融不断向“实”,我们真的还需要这么多银行吗?


Part 1

村镇、城农商行的“市场空白”还有多少


中小银行的数量快速上升,有阶段性发展的历史原因。

以村镇银行为例,彼时为更好服务“三农”和小微,支持县域及农村地区快速发展,2006年12月,村镇银行随《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 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下发,放开试点。

此后的十多年,村镇银行密集获批,数量快速发展,至今仍有一千多家。

但彼时,与村镇银行服务定位相似的,已有农村信用社,并且不少农村信用社在发展中也在从“农业、农民、农村”走向县域,进一步加大了服务领域的重叠度。

加之近十年来,大型银行“普惠”力度下沉,民营银行获批入场,持牌消费金融也发力“小微”和普惠,均不同程度地对村镇银行、城农商行的业务定位产生“挤出”效应。

在政策支持及资金成本优势的“双重”加持下,近5年来,四大行普惠、小微、涉农业务的“客户数量”及“贷款规模”均快速上升,尤其是规模同比增速多保持在30%以上。

中行2023年普惠贷款余额突破1.7万亿,增速超40%;涉农贷款余额2.66万亿元,同比增28.53%;

工行2023年普惠贷款余额突破2.2万亿,增幅达43.7%;涉农贷款余额4.24万亿,同比增约29%;

农户贷款有贷户201万户,同比增51.32%;建行2023年普惠金融贷款余额3.04万亿元,涉农贷款余额3.82万亿元;涉农贷款余额3.82万亿元,约35万个“裕农通”服务点服务乡村客户超6200万户;

农行在“三农”覆盖面更是近一步扩大,推动网点资源进一步向县域倾斜,2023年县域网点占比较去年上升0.3%,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保供相关领域贷款余额8445亿元;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余额3.5万亿,增速37%;普惠贷款新发放利率3.67,较上年下降23BP。

以往,业界总有大行做不了普惠和小微的刻板印象,但当互联网与数字化到来,中小银行赫然发现,“大行”也是可以下沉做普惠和小微的,并且,大行本来就有品牌信誉优势,再与迅速进步的数字化能力、政策支持、资金成本优势相互“叠加”后,下沉力度可以说是“碾压”。

与此同时,近年来快速增长的持牌消费与民营银行,除了个人消费新代理外,也纷纷将目光瞄准普惠和小微。不过,同样身处中小银行队列的民营银行,也有另一种困境。


Part 2

除了赚息差,民营银行也捉急


比起村镇银行、城农商行,民营银行诞生更晚,首批在2014年获批成立,至今刚好十年。由于没有线下网点,民营银行的数字化能力自诞生之初就变得非常重要。

然而,在数字化快速发展的这十年,多数民营银行线上零售贷款的“展业能力”还得靠外援,比如助贷平台。并且,除了零售贷款业务,“第二曲线”至今难寻。

【除了依赖息差,互联网银行的第二曲线在哪里】,小周已关注过这一问题,但多年过去,依然没有看到太大的改变。

目前,除了微众银行已在财富管理业务有较清晰布局,其他民营银行的“第二曲线”依然没有太大起色,零售贷款端对互联网平台的依赖程度却日益加深。

以梅州客商银行为例,自2022年就开始零售转型以来,个人贷款规模迅速增加。其在2023年报也提及“全力加大线上消费金融资产投放、加大普惠金融”。值得一提的是,“线上投放”能力主要来自于合作的第三方互联网平台(助贷)。截至2023年末,梅州客商银行个人贷款余额179.93亿元,同比增长80.79%,其中助贷业务规模就达142.51亿元,在个贷业务中占比高达79.2%,全部由融资担保公司进行担保。

虽然每家中小银行的助贷业务规模披露情况不一,但中小银行依赖助贷迅速做大个贷规模的现象早已被重视。

央行早在《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2》的“专题九 金融数字化对我国中小银行的影响”中,就提及要“优化中小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模式,明确双方的权责边界”。

截至2023年,19家民营银行中,规模超5000亿的仅微众一家,多数资产规模仍不足千亿。

通常而言,业内把总资产在5000亿以下的银行称为中小银行。而在广义上看,除去政策性银行、六大国有行和12家股份制银行,国内目前仍有3000多家中小银行,主要包括城农商行、村镇银行和民营银行。

未来,随着息差持续缩窄,业务结构单一的民营银行,生存发展依然充满挑战。


Part 3

业务不强,风险不少


据《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3》,截至2022年末,全国央行金融机构评级参评机构中,共有城市商业银行125家、民营银行19家、农村商业银行1604家、农村合作银行23家、农村信用联社513家、村镇银行1645家。

从规模上看,虽然中小银行在数量上占比颇高,但资产占银行业总资产的比重仅接近25%。

从今年上半年新增贷款情况看,大型商业银行的集中度进一步提升,也在一定程度上可见中小银行的市占率在缩水。

据央行公布的金融机构信贷收支统计,今年上半年,四大行新增贷款占同期全部金融机构新增贷款的比重已达47.99%,为有可比口径以来的历史同期最高值。②

从经营风险上看,也较集中出现在中小银行。

《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3》就提到,“继续深入推进中小银行改革化险工作,积极稳妥推进城商行、农信社风险化解,稳步推进村镇银行改革重组”。而在2020至2022年年末,央行累计识别预警银行413家次,剔除同一家机构多次触发预警的情况后,共识别预警银行228家,其中多以村镇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为主。

到2023年,一年内被兼并重组的中小银行就超60家。

今年以来,以村镇银行、城商行、农商行为代表的重组合并显然在提速。据企业预警通统计,今年上半年已有80家中小银行被吸收合并或重组,仅辽宁农村商业银行就吸收合并了36家中小银行。

银行业发展本该为民生发展、实体经济提供更多的助力,而不是增加不确定性风险。

当金融向“实”日益走向深处,银行已不在于多,而在于好,在于稳。



参考文献:

①/②《银行业集中度显著提升,四大行新增贷款占半壁江山》 证券时报 



—THE END—


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以上观点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股票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