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葱学园:“人机协同”数字化学习,践行科技向善与教育公平

技术革新与教育平权的践行者。


技术革新与教育平权的践行者。

生于1987年的杨临风,今年正好37岁,但“创业”这件事已经占据其目前为止生命的三分之一。

其创建于2013年的洋葱学园在过去10年发展时间里,一切从0开始,已经发展成为一家教育科技集团化公司,涉及数字教学资源、智能学习软件和硬件、智慧教育等多个业务板块,服务了超过1.1亿中小学生和336万的公立学校教师用户。公司团队更是从原先的公益小组织发展壮大为有着超1400人的中型规模企业,在北京、长沙、武汉、深圳、西安等地设有全资子公司。

“我们是非典型团队在一起进行了一次非典型创业。”对于过去一路磕磕绊绊走过的创业历程,杨临风如此评价道。

杨临风的话并未夸大其词,他的创业经历看上去的确有些“另类”——

2010年开始“兼职”干公益,2012年选择“全职”干公益,再到2013年选择创业,杨临风前后抉择只用了3年时间。在那3年期间,杨临风切换着不同的身份,哈佛大学的学生、波士顿咨询的员工,公益组织的负责人,教育科技创业者。

但从2013年至今10年的时间里,杨临风的身份都是“洋葱学园联合创始人”。

教育、科技和公益,这是杨临风一直所热爱并坚持在做的三件事,“洋葱学园”是其热爱的整合,而“洋葱学园”所创新研发的“人机协同”数字化学习模式,可以让教育公平之路走得更深、更远,杨临风坚信。

为了“钉子”造“锤子”

有别于寻常“拎着科技的锤子四处寻找场景的钉子”科技企业做法,“为了钉子而造锤子”是洋葱学园“非典型”的一大体现。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许多科技企业都倾向于先掌握技术,再寻找应用场景,如同手握锤子寻找钉子。然而,洋葱学园走的道路则是,先找到教育场景中的“钉子”,再量身定制“锤子”。这种逆向思维不仅体现了洋葱对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更是展现了其独特的创新理念和坚定的教育初心。

而这个“锤子”,就是“人机协同”的数字化学习模式。所谓“人机协同”的学习模式,即通过课程和技术的深度融合来重塑学习体验,学生不仅仅将洋葱学园APP作为学习工具,而是通过AI个性化推荐引擎与数字化课程内容、游戏化教学设计、激励机制等产品要素的有机结合,达成一个共同的目标: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目前,这种智能化学习的方式,已经成为一种新常态。

作为一家“教育科技”企业,洋葱学园“教育”和“科技”的基础基因都比较强。在洋葱学园的创始团队中,杨临风和李诺都是计算机背景,朱若辰为教育背景。看起来,洋葱学园的“科技属性”好像要强于“教育属性”。但实际上,对于洋葱学园而言,对于“教育”的坚持要高于“科技”。“我们内部常说的,就是先坚持我们所认同的正确教育理念,然后再反过来用技术进行赋能。”杨临风解释道,优质的数字化课程内容是“人机协同”学习模式的核心驱动力。

对比行业,洋葱学园的教育理念是先进的。“8000多部数字课程,我们都是会从一个生活的情境、科学发展的情境,或者学科历史发现的情境,来引入一个问题,带着问题去探究,让学生在过程中不断思考。”相比于传统的刷题套路,洋葱学园更侧重启发式的情景化教学,将科学教育、社科、人文的理念融入了每一个课程中,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如此一来,洋葱学园在新技术应用上并不是走到行业最前的那一批,在想清楚场景之前都不会贸然上技术。“比如当下大语言模型走俏,其实我们非常早就关注到了,甚至在国内大火前的两年我们内部就已经开始使用这些先进的工具去提高效率,但并没有在两年前就将之运用在产品上。因为我们需要先把‘AI+教育’场景中需要清晰印证清楚的问题搞明白,这就意味着我们要看教育行业的本质,看最大的教育瓶颈在哪,再想办法用AI解决。否则,AI能发挥的价值就很有限。”

以AI为例,虽然当下许多相关技术在教育领域已经被广泛应用,但洋葱学园并未选择盲目跟风。在杨临风看来,AI技术的引入必须基于对教育场景的深入理解和分析,确保技术的应用能够真正提高教育的互动性和有效性。因此,在引入AI技术时,洋葱学园更加注重其在智能化学习和情感陪伴等方面的应用,力求为孩子提供更加全面、个性化的学习体验。“我们不会轻易用AI工具,但不代表我们不用。”

事实上,早在2017年,洋葱学园就已经探索将AI能力嵌入到学生真实的学习场景和已有的学习流程中,由此,“人机协同”的数字化学习模式开始进入学生的视野。现在,有1.1亿中小学生用户、336万教师用户的洋葱学园APP,就是一款人工智能和大数据驱动的AI智能学伴产品。学生愿意长期使用,恰恰也说明了“人机协同”模式符合他们的日常学习需求,能够创造价值。

“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大量情绪价值的鼓励,在一个安全、舒适、有正反馈的环境里,更愿意听和学。”在服务学生的过程中,洋葱学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帮他们更好地自主学习,同时也打造了“暖暖星语”这样基于AI 大语言模型的成长伙伴,给学生提供情感关怀与心理慰藉。

而在赋能学校方面,洋葱学园同样使用AI,为教师研发了智能助教产品,不仅能精准生成教学内容,并且可以实时洞察学生的学情数据,通过“人机协同”的教学方式,帮助老师成长为人机复合型教师,从单一模式的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精力放在对学生的价值塑造与思维引导中。

除了对AI技术的谨慎应用,洋葱学园还注重教育资源的研发和创新。他们花费大量时间进行教育过程的深入剖析和研究,手动构建了新的知识图谱和标签体系。这些工作虽然繁琐且耗时,但却为后续的“AI精准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未来科技教育领域的发展趋势,杨临风认为,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家长会意识到孩子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以及,未来的教育将更加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科技将在这个过程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眼下,国家针对教育评价和考试作出了多重改革,在中高考中不断涌现出的新题型,也是为了让更多人明白,不能单纯依靠刷题解决问题,要回到真正的自我思考,这样才能培养出独立解决问题的人,去驱动创新,继而反哺教育。

“少有人走的路”

如果没有选择创业,这位高中先后就读北京四中、伊顿公学,大学本科毕业于哈佛大学计算机系的顶级学霸,现在或许在美国西海岸传奇之城有着一份高薪工作,抑或在外工作几年积攒经验后已回国担任某知名企业的高管。但上述仅是猜测,因为自打少年期便对“教育”事业颇感兴趣后,杨临风的人生轨迹早已随之发生了改变。

成立至今10年,洋葱学园一直稳步向前。“教育公平的终点可能很远,但这条路,值得我们走一辈子。”杨临风说。

自然,在教育科技行业发展的十余年时间,杨临风亲身经历着行业的瞬息万变,同时也目睹着无数企业的兴衰更迭,以及如影随形的合并与转型。

2013年,洋葱学园成立之初,教育科技尚未成为一个资本追捧的风口,甚至连一个成型的赛道都谈不上。此后两年时间,随着市场的变化,渐渐有教育科技公司进入这个领域。2015年前后因O2O大热,教育O2O亦开始获得资本疯狂追逐,教育科技赛道逐步发展。

但让杨临风意想不到的是,没过几年,教育领域竟开始进入到一个大班直播课互卷的一个赛道。“教育本来是一个慢行业,结果在那几年被做成了快行业。”

除了资本介入的原因外,新冠疫情同样为这个赛道添了一把热油,当线下教育机构“停摆”时,在线教育开始“抢滩登陆”。一份早已过时的统计数据报告,记录了当年那个“疯狂时代”,《2020年度中国在线教育投融资数据报告》显示,2020年在线教育一共发生111起融资,总金额高达539.3亿元,同比增长267.37%,超过了之前4年的融资总和。

毫无疑问,自成立之初便坚持“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创新,助力教育均衡发展”的洋葱学园,曾经错失了许多站在风口上的机会。在教培企业都在疯狂烧钱的时候,洋葱学园十分克制,没有大规模投广告、没有进行高成本获客……依旧十年如一日,专注在教育产品研发上。

尽管行业跌宕起伏,“人机协同”的数字化学习模式却经受住了考验。“洋葱学园从来都没有做过培训业务,我们一直坚持在做的事就是研发课程内容,设计学习体验,形成一个个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小闭环,以及用技术不断放大这些价值。”

杨临风给融中财经粗略算过一笔账,洋葱学园上平均每个5—8分钟的视频制作成本接近10万元,目前洋葱学园有近8000个视频,仅在课程研发上便累计投入8亿元。“这么多年,洋葱获得的融资还有赚的钱,大部分都投入到资源升级和技术研发上了。”杨临风说道。

值得一提的是,洋葱学园从创立的第二年便进入VC/PE的视野,迄今累计获得超6亿元融资。分别是,2014年获得晨兴基金会A轮200万美金投资;2015年获得峰瑞资本A+轮3000万元投资;2017年获得StarVC、青松基金领投、峰瑞资本跟投的B轮9700万元投资;2018年完成由君联资本和腾讯共同投资的1.2亿C轮融资;2019年获得春华资本领投、昆仑万维等新老股东跟投的D轮3亿元投资。

尽管不花钱投流,但洋葱学园的“自来水”体量不容小觑。

除了在学生群体中有口皆碑的洋葱学园 App外,洋葱学园在智慧教育的长期投入也为其带来了大量的学校教师认可和推荐,更是多次参与了教育部的智慧示范区项目建设。

截至2023年底,洋葱学园深度服务宁夏石嘴山市、厦门海沧区等多个区域的2000余所公立学校,实践“人机协同个性化教学”的教学模式创新,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在助力区域和学校的教育高质量发展上取得良好成效,收获了广泛的社会认可。

数字资源开拓学习边界,科技重塑“课堂”体验,“人机协同”让学生的学、老师的教都发生了根本转变。

非典型创业

“用数字技术去驱动教育教学创新,培养出新一代的人才,才能产生新的思维,适应新的社会,创造新的生产力去推动社会进步。”在杨临风看来,科技所创造的社会价值不仅深刻,而且深远。

这一理念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他的求学时代。

在北京四中就读时,学习成绩还不错的杨临风是经常被同学请教问题的对象。有着近乎相似经历的还有洋葱学园另一位联合创始人朱若辰。朱若辰是杨临风中学时代的好友,朱若辰中学毕业于清华附中,大学就读于美国杜克大学生物科学、教育学专业。二者的求学之路皆为顺途,都享受着中国乃至全球的顶级水平教育。

“我们俩在学校因为成绩还不错,所以班里常会有同学来问问题。也就是在给同学讲解的过程中,我们意识到‘其实给别人提供启发,抑或给别人指点迷津,其实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在杨临风看来,“能为别人提供帮助”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为此,杨临风和朱若辰在大学本科期间,都以投身支教行动而参与到社会公益活动中。“我们在支教过程中,能亲身感受到在偏远或城乡这类教育资源比较薄弱地区的学校里,无论是师资水平、师生之间互动,抑或学生的学习状态,看着都让人十分揪心。”

简单例子,在国家大力支持投入下,在很多农村地区里最好的建筑往往是学校教学楼,很多教室也匹配了电子白板、投影仪等先进电子设备,但由于当时缺少配套的教育教学资源,这些先进的教育设备不能被发挥出自身作用,而这反映出的现实恰恰是教育资源的不均衡。

“传统教育模式下,优秀师资是最重要的一环,也是解决教育问题的关键。但培养优秀师资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财政资金,而且需要耗费数十年计的时间周期。因此在我们看来,教育问题仅靠人力和财力投入是很难解决问题的。”彼时,在国外都有留学经验且目睹教育科技在美国兴起的杨临风和朱若辰,开始思考并研究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融合。

“把科技运用于教育,大规模解决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这是早期“阳光书屋”公益项目发起团队的志趣所在,也是随后“洋葱学园”创立的初心。

2011年,“阳光书屋乡村信息化教育行动”公益组织在民政局注册成立。在公益项目运作中,杨临风等人意识到,要实现教育公平,仅靠传统的公益模式远远不够,他们想着融合科技的力量,于是在招募技术人员时,他们结识了洋葱学园另一位联合创始人李诺。

2012年下半旬,李诺刚从创新工场孵化的项目点心OS中出来。三位日后共同创立洋葱学园的“盟友”坐在一起,围绕“科技促进教育平权”展开讨论时,李诺被打动选择加入“阳光书屋”这个公益组织。

有了CTO李诺加持后,阳光书屋在“软件+硬件”教育综合性解决方案这条道路上狂奔。他们推出了自己的低价平板电脑硬件“晓书”,还初步研发了一款基于学科教学的软件系统。

但众所周知,软件系统的开发成本并不仅限于初始交付上,软件后续不断升级迭代维护的成本才是一笔巨额支出。与此同时,采用“科技赋能教育”的阳光书屋,“科技”部分所涉及的研发,既有技术产品的研发,也有整个教学资源、课程资源研发,其所需的研发成本之高不言而喻,这样持续稳定的高研发成本投入,显然也不是一个公益组织所能满足的。

为此,杨临风等人想到,可以用社会企业“反哺”公益组织。“这也是为什么当初我们想着成立一家企业,通过融资方式去支持我们的教学系统研发的初衷。” 于是,2013年底,洋葱学园的前身“洋葱数学”,应运而生。

自2013年起,洋葱学园就成立了教育公益板块“洋葱助教行动”,长期面向偏远乡村地区的学校师生无偿捐赠“人机协同”个性化教学解决方案,包括精品数字教学资源、智能学案和教师教研教学培训等服务,以创新的人机双师教学模式来提高乡村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习体验。基于此,科技与公益就成为融入洋葱学园基因的两股原动力。

截至2023年12月,“洋葱助教行动”累计资源支持61,753名乡村教师,分布在29个省市自治区的33,002所乡村学校、120,106个乡村班级。“我们致力于通过科技促进乡村学校教育教学的高质量发展,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公平的教育。”杨临风表示。

未来,杨临风也坚信,随着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和科技的发展,洋葱学园“以学习者为本,为教学者赋能,促进教育公平”的愿景将逐步实现。而“人机协同”模式也将在反复的“磨炼”中完成自身的进化,进一步推动学习关系的改变与教学模式的革新,并创造更高的社会价值。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