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内卷”,汽车企业寻找破局之道

随着汽车产业供应链的内卷,产业融合是必走的路。

随着汽车产业供应链的内卷,产业融合是必走的路。

工业革命以来,技术创新驱动着全球产业格局演变,深刻影响着时代变局和大国兴衰。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下,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蓬勃发展催生了新技术和新业态的产业洪流,以战略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站到了前台。

7月11日,2024融中夏季峰会之融中2024新质生产力创新企业峰会于北京四季酒店盛大举办。峰会由融中传媒、融中母基金研究院主办、融中财经、融中咨询协办,以“技术的进化”为主题,新经济链主和龙头企业以及上市公司、资本大咖、知名投资机构齐聚一堂,共同展望2024年产业发展、技术创新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前景。

会上,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专场由中科慧拓联合创始人、副总裁田滨主持,英创汇智总经理李晨风、利氪科技COO文亮、京西集团联席首席财务官徐勇、魔视智能副总经理张峥、轻舟智航战略投融资负责人张晓铭、易鼎丰董事长、总经理赵春明等嘉宾,围绕智能网联“重构汽车行业新生态”话题展开,聚焦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从产业融合、政策加持、供应链安全等,多维度解读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机遇。

以下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专场】现场精彩内容,由融中财经编辑整理:

田滨:汽车行业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智能网联汽车普及正使得汽车逐渐变成车轮上的联网计算机。本次论坛主要是围绕智能网联重构汽车行业新生态展开讨论,这也是新能源汽车领域至关重要的议题。接下来请每一位嘉宾做结合自己公司业务相关战略布局,对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和供应链企业如何融合发展分享下各自的观点。

李晨风:汽车产业庞大,上下游链条很长,我们自己的感悟是,随着产业链、供应链的极度内卷,融合是必须要走的路。现在可以看到,原先汽车行业追求的是订单式生产、零库存周转模式,对管理稳定性要求很高。现在,整个行业都在剧烈波动,主机厂源头订单波动,下游供应商生产也在波动,还想跟以前一样追求零库存生产、供应链稳定是非常困难的,基本上达不到。面对这样的情况,大家明显打破了原来预期,开始追求短链条生产,更可控的供应体系,保证整体供应的稳定性。按照这个思路,我们与国产芯片的深度合作,在缺芯那两年,产品端快速开发验证,还做了大规模投资,自建汽车测试厂进行各种实车测试。面对当前环境,大家选择把供应链变短,这也是很多主机厂的选择,自己开发、自己测试、自己生产。我们作为主机厂端一级供应商,也在面临这样的选择。

文亮:当今汽车产业发展,强调的是智能化和个性化的需求。最初大家对汽车的需求是交通工具、运输工具,如今,消费者对汽车的诉求,不仅仅是作为移动工具,更是延伸到新四化。需求发生改变,造成产业链也发生了改变。在这个时期涌现出大量做自动驾驶、座舱的公司,结合客户对车辆智能化、电动化需求提高,涌现出很多的新供应商。例如线控底盘,在整个自动驾驶供应链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一款车智能化程度高不高,体验好不好,除了本身感知、决策优势之外,同时还需要把车辆指令做好,这时候就需要在执行端做出巨大努力。

目前,在整个大产业链中,有国际巨头也有国内创业公司,随着智能化发展,整个产业链也发生一些变化。中国在自动驾驶领域、电池领域、电机领域、线控底盘领域,也涌现出了大量的新企业,我们应该凭借自身的优势,结合车厂需求,快速适应市场发展,提供最好的产品。

大家提到“内卷”,整车研发涉及周期、技术迭代、产品价格、产品特性,这几天行业里讨论较多的就是降本增效,怎么在比较卷的环境下,能在产业链上存活下来,活的好,活的久,这也是需要从多维度考虑的。

总结来讲,对于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发展,无非是我们产品的稳定性、可靠性以及价格优势,同时结合上游的国产化芯片、国产化中间件,包括操作系统。在中国汽车环境中,不缺场景化应用,作为供应商,除了考虑产品本身,也要结合商业模式来进行适配。

徐勇:京西重工多年发展,在全球拥有很多优质客户,京西重工有自己的定位,对于海外,要走出原来的固有大客户群体,稳定开拓自己的基石客户。而在国内,我们过往在合资公司投入的精力和关注比较多,目前是在强迫自己走出舒适区,面对快速成长的中国自主品牌,把品牌介绍到迅速发展壮大的中国主机厂。

对于上游供应链,我们也在主动思考怎么增加产品附加值,考虑哪些产品本身是自制和外发,哪些是属于核心战略性原材料或者战略性零部件,是自制或者是请基金投资布局,来掌控这一类核心供应链,这一系列的布局是每年都在发展变化的。

芯片国产化,我们在主机厂常常听到这样的问询。只能告诉主机厂,我们保持跟国内外尤其是中国芯片供应商的接触,分析我们自己的产品需求,同时我们乐于看到中国芯片行业的成长。对于这一个增长是不是满足汽车行业高速发展中技术的需求和产品稳定性,我们还有待观察,我们也是积极、乐观保持这样的合作。

张峥:汽车产业链是由OEM和诸多供应链组成的,OEM在中国汽车市场面临极大挑战。车型迭代越来越快,从原来50多个月到现在20多个月。整个汽车市场本身就是极速动态,产业链面对的最大问题也是每家OEM需要思考的出路。

智驾领域,一级供应商要配合产业链客户,需要提升产品的功能、性能和可以满足的更多场景体验,包括在同样场景智驾功能下达到的更好性能,以及最终客户体验。功能上车的时候,供应链和产业链客户要带给终端消费者价值,只有提升这个价值,供应链和产业链才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现在很多智驾公司,配合产业链不断迭代功能,在迭代过程中,同时做降本,需要大家共同努力,不断往性价比更高的平台上迁移。这个迁移周期可能是一年甚至多年。在这个过程中,国内核心供应链,包括汽车厂商,也在逐步进入大的市场侧,对于智驾集成商和半导体合作非常紧密的全栈智驾方,做前期定义很是必要,共同优化,打造更好国内SOC产品,最终为OEM智驾提供系统级产品。

考虑到产业链的规模,国内上车数量相对较少,OEM端也是逐步落地的过程。从前端语言到POC、小规模量产、一定车型量产再到中大规模量产,需要一定过程。但趋势是比较明确的,需要快速迭代,快速在平台端迁移,包括大规模泛化场景测试、可靠性测试,是国内供应链端能够在产业链端增强竞争力的前提,这方面做好了,产业链也会在市场竞争中发挥更大价值。

张晓铭:供应链、产业链融合发展离不开专业分工、资源良性配置,专业的人做好专业的事,这是产业链能够融合发展最强的基础。在这个领域里,智能驾驶、智能网联领域上中游企业,我们共同服务下游车企、有交通工具需求的客户,把自己的价值主张提供给社会。车厂做好整车定义、生产制造、整体品牌营销等一系列擅长的事,这样产业链的布局就会非常合理。而且我们也能看到推动车轮快速滚滚向前进的进程。在合作过程中,各家在主营业务立定,把价值充分输出,就能让产业更健康、更稳定、更快速的发展,也是融合发展的基础。

赵春明:在智能电动时代,我们整个产业链、供应链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我的总结是五方面变化和四方面特点。

第一个变化,智能电动的国内Tier 1企业强势崛起,并且具备了国际竞争力,在智能电动的各个细分领域,都会逐步成长起来自主Tier 1“新势力”。

第二个变化,传统国际Tier 1企业优势不在,竞争劣势不只是在智能化和电动化部分,在智能电动汽车的动力和底盘技术创新上明显力不从心。

第三个变化,主机厂会更深入主导,电子电气架构快速迭代,在技术的全栈自研、全栈可控以及供应链降本趋势下,主机厂会采取各种途径,实现对核心算法和应用层软件的掌握。

第四个变化,供应链从链条形式向网状形式过度,供应商有可能是Tier 1,更多可能是Tier 1.5,像易鼎丰这样的电控企业还会是Tier 0.5和Tier 2的角色,整车企业和供应链企业之间在技术和产品上会进入更加深入耦合的状态。

第五个变化,现在我们进入了“软件定义汽车”时代,未来还会是“AI定义汽车”,这与之前的“机械定义汽车”、“电器定义汽车”、“电子定义汽车”具有很大不同。整车的差异化将在应用层软件更多体现,而具体的控制单元,其底层硬件体系将逐渐趋于一致和标准化。这也是易鼎丰把自己定位为,软硬解耦背景下,车规电控系统解决方案底座平台型企业的底层逻辑。

产业链有四方面新的特点,多角色,快迭代,深耦合,平台化。多角色,是指供应商是多角色的,供应商是Tier 1,也可能同时在产业链是Tier 1.5、Tier 0.5和Tier 2的角色;快迭代,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迭代,无论整车,还是零部件,进入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对于国内的主流整车企业,电子电气架构基本都是2-3代同时存在量产车上;深耦合,是指上下游在技术和产品上深度耦合。平台化,是零部件单品规模的必要条件,如果每个产品都是定制化开发,单品规模就做不上来,卷成本、卷技术这么激烈的情况下,我们必须要走平台化。

四方面特点里“多角色”和“深耦合”,都涉及到技术、产品和企业之间的融合发展。对于供应链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我们立足和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在上下游合作中,我们要做好技术的开放和坚守之间的平衡。作为总成级供应商,核心算法和应用层软件估计是守不住的,这就更要要求我们在系统层面夯实自己的基础竞争力。比如,总成系统解决方案持续创新能力,规模化量产的成本和质量控制能力等等。在未来产业链融合过程中,每个企业都要根据自己的定位找到更合适的位置,在合作过程中充分磨合,做到可持续发展。

田滨:最后,对于类似汽车芯片等触及到安全和卡脖子问题的挑战,科技型企业该如何应对?

李晨风:芯片危机刚刚过去一两年,行业对这个问题还是非常关注的。如何应对这个问题,过去几年的经验已经给出了参考。要想长远的在汽车行业,稳步、健全的生存下去,必须做好各种计划,不管是科创型企业还是传统企业,这都是要去回答的问题。主机厂做审厂的时候都会问这些问题,如何应对供应链变化,如何应对突发事件。我们现在做的就是要解决掉这个问题。我们去各个地方投资,新建厂房,建上游,跟各个国产芯片做战略合作,从MCU到电源芯片到通信芯片等,不仅是汽车产业在做,整个国家都在推动这个事情,以确保应对未来挑战的时候,国家经济大环境不会受到巨大的冲击。

文亮:供应链保供的问题,大家讨论的比较多。接下来延伸到国产化芯片问题,利氪科技也接触了很多国内外做芯片方案的企业,特别是针对线控底盘这种安全件的。大家都知道安全无小事,在这个领域上,国外芯片企业经历了长时间的验证,大家需要通过经验和时间,包括从国家层面、车企层面以及供应商层面、不同应用场景层面,把芯片成熟度拉起来。让我们的芯片走向稳定化、持续化。对于供应链安全,从高校到行业内的芯片初创公司,结合不同的需求,可以跟车厂联合。

这几年,从国家层面对国产芯片的应用,包括针对汽车领域,都做过相应的项目支持和政策扶持。我相信,在未来一段时间,随着政策加持,供应链趋于完整,国产芯片应用领域、应用范围和应用强度,肯定是有所加强。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充分验证,把安全性、可靠性做好,对每个供应商都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我们也希望配合芯片厂商,配合车企,结合国家政策,把我们的国产化芯片质量、数量提上去。

徐勇:最近我们把公司内部线控制程产品系都分析了一下,我并不觉得这些零部件在中国找不到核心供应商,只不过我们过去在全球采购战略上,包括一些核心技术方面,没有对中国市场供应商深度挖掘,但这些工作都是有序开展的。

大家提到芯片,做汽车电子十多年,我并不觉得汽车电子芯片关系到卡脖子问题。芯片本身,和消费电子比起来,技术难度要求并没有那么高。汽车行业碰到的芯片困局,过去几年,和欧洲、北美一样的,就是突然在智能化大趋势下,行业对芯片需求大大增加,同时因为疫情,很多产能飞速调整,但是对于芯片制程供应商,产能不是那么容易转移的,我本人对芯片工艺慢慢成长、对质量和技术是相对比较乐观的。

张峥:供应链安全,从国家到产业,都有明显的思考和策略。我们作为行业参与者也深切感受到,在与客户的合作中,客户也明显理解到产业链安全的重要意义。在我们公司日常运行中,供应链环节比较多的涉及是半导体和半导体元器件。与国内半导体SOC合作,半导体制程是一个问题,半导体IP是一个问题,要选择有自主IP能力的合作伙伴,同时制程也是有可替代性的,在SOC侧会有很多考虑,包括合作伙伴。其他元器件方面,我们跟OEM量产合作,做硬件设计时会考虑非常多替代版本,这在以前是没有的,因为经历过前两年(疫情),现在会把方案一次做完整。我相信未来在供应链安全方面一定是有保障的。

张晓铭:应对芯片供应链安全问题,保留产业链的灵活性是很重要的。

轻舟是L4公司中,在2022年全球第一家基于英伟达芯片实现城市到处跑的智驾。经过这两年的发展,以地平线为代表的中国国产计算平台,市场占有率在中高阶智能驾驶已经逐步与英伟达平分秋色。芯片产业发展,不只是芯片公司这一个角色要做的事情,而是上下游整个产业链相关合作伙伴们一起要完成的事情。

我们今天在推动国产化芯片,应对危机,越来越能打的过程中,不仅要靠芯片公司自己的努力,在国产芯片应用上大力加强技术迭代。数据要不断积累,国产化芯片在真正海量和巨量数据上有很好的运算、存储,以及对先进算法的承接,这一整套需要大家在产业车轮上一起推动,才能使得中国半导体行业国产化真正具有越来越强的竞争力和生命力。

在这过程中,国家政策发展,行业马不停蹄的自我进化和迭代,我们看到了中国国产化芯片在供应链上很强的信心。我们也希望,在未来,可以让中国国产化方案在国际智能驾驶以及相关领域占有更强的领先地位,这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

赵春明:在供应链安全、供应链自主可控、供应链降本的大背景下,无论是芯片企业,还是我们汽车供应链的其他企业,都面临着提供巨大的机遇。国产化芯片是我们汽车电控产品的基础材料,如果把车规电控产品开发比喻成厨师炒菜,国产化芯片就是食材,相比国际芯片巨头产品,不太高档,不太新鲜,但是我们作为大厨,苦练技艺,同样能够拿出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大菜。所以,我们这个大厨的水平,从这个方面说比国际Tier 1更胜一筹。基于国产化芯片的动力域控产品,易鼎丰已经交付了60多万套,易鼎丰完成了系列工具链和定制软件包开发,建立了从电控产品研发到量产的国产化芯片全系测试手段,解决了国产芯片质量不稳定的难题,全国产化芯片的车规电控产品质量PPM达到了行业领先水平。对于易鼎丰,我们会进一步强化自己的国产化芯片车规应用体系化能力,抓住供应链自主可控和供应链降本的行业痛点,抢滩布局,加速自己在动力域以及跨域电控产品的开发和配套。

在行业“卷”的背景下,无论是对整车企业还是供应商,成本控制能力是最核心的基础能力。技术大家都有,作为科技型创业公司,没有核心技术怎么创业,而真正做到成本控制和质量保证能力,对所有参与这个赛道的同行,都具有比较大的挑战。作为供应链的成长企业,我们需要建立起技术创新、开发效率和量产成本三位一体的护城河才能在供应链自主可控的大潮中搏击风浪。

田滨:感谢各位专家积极发表意见和观点,也欢迎大家去会后跟我们嘉宾做进一步的交流,本次论坛嘉宾交流环节到此结束。谢谢。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