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市场前景 2024年7月22日至2024年7月26日

本周市场焦点将聚焦于美国PCE数据,其他亮点包括中国央行 利率决议、MPR、中国人民银行LPR,以及东京的 PMI数据和CPI。

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周一)

预计中国人民银行将维持基准贷款市场报价利率。1年期和5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将分别保持在目前的3.45%和3.95%水平。中国维持基准利率的可能性增加,因为央行决定将1年期中期借贷便利利率保持在2.50%后,这可以相当准确地预示LPR的意图,而LPR是大多数新贷款和抵押贷款的参考利率。央行还被认为专注于短期流动性措施,这在本周7天期逆回购公告中增加注入就可以看出,而本月早些时候有报道称,央行将根据市场情况进行临时隔夜回购或逆回购,以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并提高公开市场操作的准确性和效率。此外,据《金融时报》援引的业内消息人士称,中国人民银行

将明确表示,将短期利率作为主要政策利率,以取代降低 MLF利率的政策基准。尽管如此,最近数据显示进口萎缩,CPI 和零售销售数据低于预期,表明国内需求疲软,第二季度 GDP数据也不及预期,房价持续下跌,未来利率调整可能性仍存。若数据持续恶化,可能引发经济放缓担忧,需采取支持措施。《上海证券报》援引分析师观点指出,中国或将于第三季度末或第四季度降息或降准,以支持经济。


欧元区采购经理人指数预览(周三)

预计制造业 PMI 将从 45.8 上升至 46.0,服务业将从 52.8 上升至 53.0,综合指数为 50.8,前值为 50.9。需要提醒的是,前期发布的制造业指数从 47.3 下降至 45.8,服务业从 53.2下降至 52.8,综合指数为 50.9,前值为 52.2。随附报告指出,“虽然 6 月份制造业大幅减弱,但服务业活动增长仍与前一个月几乎一样强劲。”这一次,人们的注意力将部分集中在政治不确定性是否已渗入数据以及渗入程度如何。

此外,考虑到欧洲央行对欧元区的谨慎立场,本次发布的成本指标可能会受到更多关注。从政策角度来看,由于欧洲央行7月会议刚刚结束,9月会议之前将有大量数据公布,这次发布可能不会对市场定价产生太大影响。通胀发展和欧洲央行官员的评论将更多地指导这次会议,目前市场预计降息的可能性约为64%。


英国采购经理人指数预览(周三)

预计服务业指数将从 52.1 上升至 52.5,制造业指数将从50.9 上升至 51.2,综合指数为 52.6,前值为 52.3。值得注意的是,之前发布的服务业指数从 52.9 下降至 52.1,制造业指数从 51.2 下降至 50.9,综合指数为 52.3,前值为 53.0。随附报告指出,英国“有望实现又一个季度的 GDP 增长……尽管增幅将低于第一季度的 0.7%。” 这次,Investec 分析师指出,大选结果带来的确定性和“新政府对加强增长的重点关注,应该有助于企业坚定自己的未来计划”。

因此,该部门预计服务业和制造业分项指数都将出现反弹。关于价格,Investec 指出,“6 月份,尽管投入成本压力有所缓解,但物价指数仍上涨。从货币政策委员会的角度来看,逆转这一趋势将非常令人欣喜”。从政策角度来看,该数据将成为 8 月份英国央行宣布之前的主要数据亮点,这几乎是一次抛硬币。该数据的发布可能会导致当天市场价格出现一些波动,但鉴于货币政策委员会关注服务业通胀和实际工资增长,它不太可能以某种方式达成协议。


加拿大央行公告(周三)

目前的分析师调查结果尚未公布,但货币市场目前预计,在数据疲软后,7 月份降息的可能性为80%,而 ING、RBC 和 Scotia 均预计,加拿大央行继 6 月份降息 25 个基点后,将再次降息 25 个基点。近期数据表现平淡,通胀继续缓解,加拿大央行核心指标平均值 6 月份同比上涨 2.6%,略低于前值的 2.63%,尽管该数据已从 2.70% 下调。

同时,6 月份就业报告表现疲软,失业率从 6.2% 上升至 6.4%,高于预期的 6.3%。月度就业人数变化也令人失望,下降了 1.4k,其中全职工作岗位减少 3.4k,兼职工作岗位增加 1.9k,远低于预期的 22.5k 和之前的26.7k。最新的商业前景调查显示,大多数受访者预计通胀将在 2-3 年内回归目标水平,而前景与上一季度基本持平,悲观程度仍高于平均水平。

企业报告劳动力短缺的比例接近调查最低水平,但只有少数企业计划裁员。在价格方面,企业预计其投入价格和销售价格的增长将放缓,这表明未来一年通胀将继续下降。劳动力市场疲软以及未来更多价格压力降温的迹象为7月再次降息打开了大门。展望未来,市场完全预期今年将降息两次,每次25个基点,第三次降息的可能性为60%。

本次会议将重点关注利率决定,声明中有关利率的任何指导也将至关重要。会议还将发布最新的货币政策报告,用于评估加拿大央行对经济表现的预期,为未来的宽松进程提供参考。ING预计加拿大央行将在7月再次降息,并预计随后将再次降息50个基点。该机构承认,失业率上升和通胀低于预期导致其改变了立场,预计即将召开的会议将会降息。


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周四)

美国第二季度 GDP 初值将于 7 月 25 日星期四公布。根据亚特兰大联邦储备银行 GDPNow 的估计,第一季度终值增长 1.4%,而第二季度增长目前为 2.7%,不过该数据将于 7 月 24 日星期三更新。在第二季度,零售销售数据显示,4 月份报告下调至 -0.2%,低于 3 月份的 0.6%,而 5 月份增长 0.1%,6 月份持平,但高于 -0.3% 的预测。尽管如此,控制指标(衡量消费者支出的有力指标)在 4 月份下降了 0.5%,在 5 月份上涨了0.4%,在 6 月份飙升了 0.9%,表明消费者在本季度后半段的支出有所增加。

在耐用品报告中,非国防资本货物(不包括飞机)的出货量被纳入 GDP报告,该数据从 3 月到 4 月增长了 0.4%,但从 4 月到 5 月下降了0.5%;最新报告中的出货量名义美元金额仅略低于 3 月的数字。目前对GDP 的普遍预期是第二季度增长 1.8%,但分析师的预测各不相同,介于1.2-2.6% 之间。随着更多分析师提交预测,普遍预期可能会调整到更接近数据。ING 接近预测的上限,预计增长 2.5%,以反映更好的消费者支出、不断增加的库存和略微强劲的投资数据。展望未来,他们预计下半年经济增长将放缓,因为美联储将从 9 月开始降息。


东京消费者物价指数 (周五)

预计东京7月份核心CPI将从6月份的2.1%上升至2.2%;东京通胀数据被视为全国价格趋势的领先指标。该数据还将在日本央行会议前一周公布。荷兰国际集团(ING)分析师预计东京核心通胀率将同比上涨2.0%,高于日本央行2%的目标。该部门还认为加上强劲的工资增长、汽车行业和零售销售的复苏,日本央行预计将在7月份会议上加息15个基点。


美国个人消费支出指数(周五)

美联储首选的通胀指标——美国 6 月份个人消费支出 (PCE) 将于 7 月 26日公布,目前分析师对核心个人消费支出/月率的预测在 0.15-0.2% 之间。此外,荷兰银行 (ING) 指出,核心个人消费支出平减指数预计环比增长 0.2%,风险偏向下行。该银行补充说,核心 CPI 数据环比增长仅为0.1%,但个人消费支出平减指数中的一些 PPI 输入(如投资组合费用和运输)则偏向 0.2%。即便如此,这也将跟踪实现 2% 同比通胀所需的运行率,并应能维持降息预期。

6 月 份, 美国 CPI 整体低于预期, 核心 月 率仅上涨 0.1% ( 预期为0.2%),而同比增速放缓至 3.3%(预期为 3.4%)。总体数据低于所有分析师预测,为 -0.1%(预期为 +0.1%,预期为0.0%),同比增速放缓至3.0%(预期为 3.3%),低于 3.1% 的预测。6 月份 PPI 数据表现强劲,但5 月份的数据进行了大幅修正,美国银行分析师指出,总体而言,影响PPI 报告的组成部分表现较弱。继通胀指标之后,《华尔街日报》的美联储观察员尼克·蒂米拉奥斯表示,基于6月份的CPI和PPI,预测PCE的人士预计6月份核心价格将上涨0.17%,这将使12个月的通胀率维持在2.6%。

此外,六个月的年化率将上升至 3.3%,而三个月的年化率将下降至2.1%。然而,Pantheon Macroeconomics 指出,“核心 PCE 数据无法完美预测,因为 BEA 在某些组成部分的季节性调整中使用了专家判断,并且一些系列数据来自非 CPI/PPI 数据源,这些数据源在发布之前无法获得。”

最后,美联储官员沃勒指出,最近的通胀数据让他对美联储实现通胀目标更有信心,但就月度个人消费支出通胀而言,他需要看到更多证据表明这一目标将持续下去,这与最近其他官员的评论一致。货币市场目前已完全消化了 9 月份的首次降息预期,年底前降息 62.5 个基点(意味着 2024年将降息两到三次,每次 25 个基点),7 月 31 日下次会议上降息的可能性接近零。

免责声明:本材料仅供参考,不构成财务、投资或其他建议。本材料中的观点不构成 Trive International 或其作者对任何特定投资、交易或投资策略的建议,不应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特别是,这些信息不考虑个人投资者的个人投资目标或财务状况,Trive International 对因使用这些信息而产生的任何损失、损害或伤害概不负责。Trive International 可能会或可能不会提供公司股权。您的投资价值可能会下降,也可能会上升。

请访问 http://trive.com/int 以获取有关 Trive International 的更多信息。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