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迷失的答案,柳州找到了

没有天时地利的柳州造车,却总能凭借着对这片土地的理解,逆风翻盘。

没有天时地利的柳州造车,却总能凭借着对这片土地的理解,逆风翻盘。

2024年6月27日,中国第一部工业援建原创音乐剧《致青春》在北京中央歌剧院举行。剧中,以耿大可、佟家玲、“二两油”代表的一批上海青年工人和技术人员一起南下来到柳州,在火红的年代书写了一个工业城市的光荣与梦想。

岁月因青春慨然以赴而美好,世间因少年挺身而出更加瑰丽。以青春之名,歌剧致敬的是那个年代的青年们,但见证过这段历史的柳州何尝不想再回青春。

1958年,是歌剧中上海青年耿大可人生的转折点,也是柳州这座千年老城的新开始。在《南宁会议》期间,毛主席看着窗外伫立的砖厂烟囱笑称,“终于看到了一丝广西工业的气息,发展慢了,要加快!”

如果说,桂系军阀开办的柳州机械厂,让柳州开始初步有了“工业”的概念,那在这一次的会议后,柳州便正式开始扮演工业重镇的角色。中央决定在广西设立三大工业区:在南宁设立江南工业区、在柳州设立柳北工业区、在桂林设立瓦窑工业区。

历史的机遇再次垂青柳州,钢铁厂、热电站、联合机械厂、化工厂、动力机械厂、建筑机械制造厂、水泥厂、造纸厂、第二化工厂和柳北水厂,1958年拔地而起的十大项目在岁月更迭中成长为机械、冶金、建材、化工、纺织等工业组成的产业体系,形成了柳州工业长远发展的基本框架。

当历史的节点来到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今天,柳州被推到一个愈进愈难、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风口浪尖,新的时代之问摆在这座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广西最大的工业城市面前。

百年工业何处去?

让工业成为一种文化

走过百年历史,柳州工业传承被谱写成了歌剧,但柳州本身拥有工业这件事情本身同样有些戏剧色彩。

在各种的东北老工业基地里,你至今依旧可以看到高耸的烟塔白雾四溢,穿城而过的货运铁路趴在各种现代化建筑的缝隙中,成为独特的历史印记,甚至连煤渣炭烤鸡架也被入选进了舌尖上的中国……

不需要言传,生长在沈阳、长春、鸡西的一草一木仿佛都在向外界无声地宣告,这里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

不仅仅是东北,中国各种工业城市的形成都离不开巨大的先天资源,诸如丰富矿产资源、港口水利等等交通资源、甚至人口也是资源的一大类。

在成为工业重镇前,远在西南边陲的柳州似乎一项都沾不上边。柳州多山,山于柳州,是家园,也是阻隔。柳州近海却不沿海,海于柳州,是大海,更多只是心中的海。

生于山水间的柳州相比于传统意义上粗犷的工业重镇,显得温婉了许多。但也正是这座稍显温婉的山水之城,却把工业刻在了骨子里,甚至成为柳州经济发展的重要命脉和立市之本。

1958年,在那个冒进的、激情四射的、青春如火的年代里,为了国家的需要,柳州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为了更好地建设柳州,当时的地区负责人不顾影响多次给中央写信,希望争取得到国家支援。于是乎,在“建设南疆”的号召下,一大批青年工人和技术骨干从上海远赴柳州,这才有了音乐剧《致青春》中的那一幕幕感人画面。

生于1938年的杨冠淼原来是上海华东钢铁建筑机械厂的钳工,1958年,20岁的他跟随500多名工友及家属分批来到了柳州,开始了艰苦的创业。

多年耕耘,杨冠淼后来已是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原副总经理,杨老回忆说:“我那时在上海生活也比较好,条件很好,但是我觉得我要到一个比较落后的地区,工业管理落后的地区,要参加建设建立一个现代化的企业。”

“在那个年代,‘工厂在城中、城在工厂中’就是这座城市的写照。”年近六旬的市民李勇回忆道。

这股主动上进的心态在后来也成为了柳州企业的传统。

在《五菱之光:一部造车史》书中有这样一个细节:1982年8月,全国微型汽车联合建设座谈会在天津召开,涉及未来产业地区布局,柳州拖拉机厂并未获邀参加。厂长丁叔硬是指挥将一辆微型车千里迢迢开进会场。

柳州拖拉机厂老厂长丁叔

“不等不靠,先拼手工造”,柳州的作风同样给当时的领导们留下深刻印象。

或许从3万多年前的石器时代,柳州先民为谋生而制造石器、骨器和陶器,拉开了柳州原始手工业的帷幕;走过先秦、唐宋至明清,传统手工业扩展到了纺织、木器、制糖业,到1916年,一个叫陈敬堂的人,在柳州开办了第一个电灯公司。

柳州人的基因里从来就不是安于现状的小农思想,也正是这种敢想敢干的劲头,让柳州得以了成为广西工业中心、中国工业重镇。

如今,柳州拥有一支由40多万人组成的庞大的产业工人队伍,以市区人口150万人计算,平均每一个家庭至少有一名成员在企业工作。

工业哪里都在搞,但是否形成文化,对于一个地区工业发展却至关重要。

2012年,柳州在第三棉纺织厂的旧址上,建造了全国首家对外开放的城市综合性工业博物馆,展现了柳州工业这100多年来,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脉络。

柳州人都说,建设一座工业博物馆建起了柳州的精神大厦。

在时间的横坐标上,柳州有许多高光时刻,中国第一台轮式装载机、中国第一代汽油机和广西第一炉钢、第一辆汽车、第一架战斗机,而这些历史注脚也融汇成一股精神文化,激励着柳州工业奔流向前。

在工业博物馆内最显眼的位置,高大的“蓝色之门”立于序厅,也正是这台法国双动压力机,结束了柳州手工打造汽车外壳的历史。

尽管柳州有着大到冰箱、电扇,小到牙膏、味精一系列“柳州造”的轻工业,但排头的依旧是汽车。

不占地利,如何逆风翻盘?

说起汽车城,相比于长春、重庆、广州、上海,既不是省会也不是历史重镇的地级市柳州显得有些名不见经传,但仅从产值来说,柳州是名副其实的汽车城。甚至柳州汽车产业发展的历史,就是柳州工业发展历史的缩影。

从结果来看,大部分的汽车城都是靠着单一车企,比如长春有一汽、武汉有东风,上海有上汽、重庆有长安、上海有上汽……很少有一个共同存在着多家大型车企,柳州正是这样一个例外。

1981年,柳汽加入东风集团,2003年又进入东风与日产合资成立的东风有限;1994年,柳州特种汽车厂并入一汽集团;2001年,五菱加入上汽大家庭,次年又与通用联姻;2008年,柳州运力也正式加入中国重汽集团。

至此,柳州拥有了国内东风、一汽、上汽、重汽四大汽车集团的生产基地。汽车产业,已发展成为柳州第一个、广西第二个千亿元产业。可以说,汽车工业在柳州经济中发挥了不可动摇的骨干作用。

或许,80年前李宗仁和白崇禧看着柳州人用锤子锤出来的“木炭车”绝对不会想到,来自柳州的五菱会登上《福布斯》的封面,并打上了“地球上最重要之车”的夸张标题。

在《柳州是怎样炼成的——柳州工业历史与文化探微》一书也写到,“木炭煤气机和木炭车的诞生掀开了柳机自主研发的第一页,柳州机械厂也因此被誉为‘广西机械工业摇篮’。”

木炭车的诞生背景是上个世纪军阀混战的动荡年代,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把新桂系的汽油供应给断了,白崇禧等人一怒之下总想挣上这口气,于是便有了这款烧木炭的“新能源车”。

或许“木炭车”这个产品听起来十分不靠谱,但也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小地方野蛮生长的顽强生命力,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生命力一直延续到了后来。

80年代,在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下,柳州拖拉机厂开始手锤微型面包车,因为缺乏技术实力,柳州再一次拿出了没有当年“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精神”,从长春上海不惜代价网罗“星期六工程师”来柳州兼职。

行事风格还是一如既往地不拘一格,在当时推出了五不要政策——“不要档案、不要工资关系、不要工龄、不要党籍、不要政绩。”在这样的背景下,柳州诞生了早年间属于他们神车微面。

在2002年,全国国企改革改制的大背景下,为求生存柳州五菱做了一个大胆的举动——“卖身”上汽、通用,成立的上汽通用五菱上汽中,通用分别占股50.1%和34%。五菱股份不仅最少,品牌还归合资公司所有。

放眼全国,还没有谁敢做到如此地步,往严重了说还涉及地方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回过头来看,正是柳州人民这种敢想敢干的性格成就了他们。新推出的五菱之光登上2011年全球销量最好12款车榜单,排在第三位,仅次于丰田卡罗拉和现代伊兰特。

有人说,柳州造车,没有地利。但却总能凭借着对这片土地的理解,逆风翻盘。

2019年,柳州汽车产量达185万辆,完成产值2004亿元。在全国汽车产值逐年下降的背景下,柳州也免不了脱离整个大潮。但仅仅是在一年之后,柳州就依靠灵敏的嗅觉,推出了五菱宏光MINI EV,再造传奇。

从产品上来看,五菱宏光MINI EV的电池续航还不到200公里,甚至没有装上安全气囊,与当年的“木炭车”甚至还有些异曲同工之处。但也就是这款不太符合传统意义上的小车,在上市2个月后,追平了特斯拉Model 3的销量。

在当年的新能源汽车排行榜前几的位置里,除了特斯拉就是五菱宏光MINI EV。

从五菱宏光MINI EV开始,和柳州制造的新能源汽车同步升级的,还有柳州本身——他们要做全球新能源之都。

除了大范围的经济补贴外,从2021年开始,柳州逐渐打造“十分钟充电圈”,表示市区和部分郊县十分钟内要能找到充电设施。甚至规划了一大批微型车的专用停车场,连道路两旁的景观树中间都被画上了停车线。

如今的柳州早已被“微型电动车”占领,站在一排小车前,有当地人说,“开着宝宝巴士游玩柳州,才是体验柳州最好的方式。”

公务警车也分批换成了“螺sir”(2座新能源小车涂装的微型警车)。不得不说,柳州街头上执勤的“螺sir”,小小身板配上一身威严的制服,在走下两个一本正经的叔叔,敬业中带着点喜感,颇有几分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的意思。

与上海遍地都是共享单车不同,在柳州更流行租共享新能源小车,为此还有专门的WarmCar 租赁APP,以宝骏E100为例平均费用大概是50元两小时。

来自柳州的朋友透露说,“其实2017年宝骏E100就在柳州率先上市了,两年后才正式在全国上市。”在一定程度上它是为柳州而生,这种探索也被业内称为“柳州模式”,就像是五菱的“试验田”,五菱宏光MINIEV研发、生产、应用积累了实践经验,才有了之后的走进百万寻常百姓家,在全国遍地开花。

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的传记作者彼得·克拉斯说,“每一块钢铁里,都隐藏着一个国家兴衰的秘密”。

在柳州,每一辆宝宝巴士里都蕴含着柳州汽车工业荣辱的故事。

突围,致青春

如果说时代红利给了柳州机会,柳州人“不服输、不认命”的精神造就了辉煌的工业柳州,那么当历史车轮呼啸而过之后,柳州又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2007年,随着柳州铁路局南迁至南宁,并更名为南宁铁路局。由此,柳州这个广西最大的铁路枢纽光环逐渐褪去,被南宁取而代之。

进入高铁时代,柳州开始逐渐被边缘化。南广高铁、贵南高铁、贵广高铁这几条高铁大动脉都没有过境柳州,特别是2014年贵广高铁通车后,桂林一跃成为广西高铁的后起之秀。

甚至一度有人夸张地认为,失去高铁资源的柳州从那一刻开始了停滞发展的十年。细数广西目前正在实施的重大战略,东融战略、强首府战略、北部湾经济区战略等均与柳州不沾边。

2019年,柳州市GDP甚至一度比不过革命老区改行卖酒的遵义,柳州再一次回到了当年那个占不上天时地利人和的尴尬境地。

的确,如同每一个拥有深厚工业积淀的老城一样。柳州同样背负着转型的重压,面对缺乏高新产业的境况。即使柳州有名牌、有工业、旅游资源好等众多优势,但依然经济发展乏力。在广西高新技术企业百强榜中,柳州入榜14家,其中电子信息类仅有1家。

也如同每一次大胆的、执着的、不顾一切的和命运抗争,柳州把着力点放在了新能源汽车突围上。时代风潮变向时,抓住风云际遇是再次决定柳州命运的龙门一跃。

从“工业立柳,强市富民”、“再造一个工业柳州”,到“实业兴市,开放强柳”,在一轮又一轮的口号中,柳州提出,举全市之力实施“一二五”工程——建设广西新能源汽车实验室,打造纯电、混动两个百万级产品群,构建能源系统、电子电控、智慧电驱、智能移动机器人、商业创新等五个百亿自主产业集群,加快打造国际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再造一个汽车城。

根据去年底广西为柳州设定的目标,到2025年,柳州要完成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投资1000亿元以上,全产业链产值达到5000亿元以上,新能源汽车年产销量超300万辆。

来自柳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的数据,随着新能源汽车上下游产业企业陆续投入生产,本地配套率超55%。其中,目前电池电芯在建产能达90GWh,电驱动具备年产135万台套电桥、12万台套电机能力,电控也具备年产85万套控制器能力。

从实际成果来看,柳州的新能源转型对于GDP的拉动尽管不如搬至防城港的柳钢,但重在发展前景和可持续,2024年初,柳州发布市级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3年全市生产总值3115.8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8%。

在打造新能源之都的指挥棒下,包括电池龙头国轩高科、电解液品牌法恩莱特等企业,在柳州建设动力电池及系统项目,累计引入新能源、电子电器、智能网联等20余家上游产业链企业落户柳州。

一时间,柳州这般筑巢引凤又仿佛回到了1958年那个轰轰烈烈大搞建设的年代。

“五菱让人们有环保便宜方便停车的代步车,但我还是希望柳州也可以生产高端的豪华车。”谈及柳州新能源的现状,有市民发出了这样的期许。

除了柳州,几乎在全国范围内的汽车城都在疯狂投入新能源。但也只有柳州,依靠因地制宜的政策,摸准切实的消费需求,依靠这些新能源小车打开了局面。

相比于北上广深,这些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前沿阵地。柳州这座并不起眼的三线小城靠一己之力,成为了中国纯电动车占比最高的城市。

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为满足国防和边疆地区生产建设的需要,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计划上马4匹马力移动式汽油机发电机组。当时第一机械工业部把试制任务交给了天津、上海这些大地方的工厂,但都没有成功。

时任柳州五菱柳机动力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谭斌说:“最后国家想起,柳州有这么一个老的机械厂,就把这个产品放在柳州机械厂试制。”1953年11月23日,柳机试制成功第一台样机,很快在北京通过了部级鉴定,被命名为1101型汽油机,柳机也被国家确定为小型汽油机定点生产厂家,获得了国家统一分配的生产任务,填补了当时国内汽油机生产的空白。

不论是在70多年前与全国大厂的竞争中成功率先研制汽油机,还是今天于新能源大浪里勇立潮头,不得不说,柳州的令人意外是有传统的。

在柳州的正中央,穿城而过的柳江蜿蜒曲回,在水流的离心力作用下自北向南形成一个U型的凸岸,这个凸岸上便是柳州的城中区。某个角度下,恍惚间容易让人感觉是在大西洋西岸的纽约曼哈顿特区。

不同的是,后者被誉为世界的经济中心,也是纽约最富有的区,而前者仅仅只是中国众多地级市中的一座三线城市。

也就是这座占不上天时地利的三线城市,似乎总有股劲头推动着他们走向台前。这股“愣头青”般的拼劲写在1958年给中央推荐信的字里行间,回响于1982年没有邀请闯进会场的拖拉机轰鸣中,镌刻在2002年敢为人先出让五菱的股权协议上,更深藏进每一辆大街小巷的宝宝巴士里。

在歌剧《致青春》的最后,耿大可为保护机床“柳州一号”受伤失忆。从此,只有读起当年佟家玲写给他的情书,他才会短暂清醒,仿佛又再次回到那个青春作响的岁月里。

千年百越地,百年工业史,走进新时代的柳州此时正在等待新一批的耿大可们缓缓向她走来。

注:图片部分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END-

目前已入驻平台

今日头条|一点资讯|新浪看点|车家号

新浪微博|汽车头条|汽势传媒|搜狐号

哔哩哔哩|车友头条|咪咕视频|百家号

商业新知|老虎财经|易车号 |网易号

大风号|趣头条|爱咖号|格隆汇

 优酷视频|雪球 |抖音 |爱奇艺

长按二维码关注BUSINESS CARS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