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等来了年轻人

柳州,开始成为年轻人的柳州。

柳州,开始成为年轻人的柳州。

“去柳州嗦粉啊。”

这句打招呼的方式,在小红书很流行。有些人对柳州的印记,就是这三四年的时光开始的。但是很多人去了柳州嗦粉之后,才发现,柳州的故事那么遥远,远到一千多年以前。

一条条小街巷、一个个小村庄,都隐藏着故事。如果柳州会说话,那些故事,或许会像瀑布一样倾泻而下,散落在每一个普通人身上。

1岁的时候,跟随父母从贵州农村来柳州打工的小熊,已经在柳州生活了20多年,今年要大学毕业了。这么多年,父母在柳州以“打铁”(挖掘废铁)为生。

刚来柳州的时候,正是柳州工业蓬勃发展的岁月,到处都能打铁。那时候,对于小熊的父母来说,柳州就像藏着黄金。虽然打铁并不能发家致富,很长的时间里日子也过得清苦,但总算能过上安稳的日子。

后来,他家从破烂的出租房里搬到了自己买的60多平方的房子,他去了桂林读大学,但总是忘不了家门口的那一碗螺蛳粉。他的打算是,回到柳州。

在他的记忆里,柳州是他人生演进的原点。就像每座城市,都有一个演进的原点一样。

柳州的原点,柳宗元是绕不过去的,河西是绕不过去的,嗦粉也是绕不过去的。那是每一代人熟悉的柳州,也是下一代人努力打造的柳州。

柳州的魅力,不在城池之内

到了柳州之后,迫不及待去嗦了一碗粉,之后又去了五菱。

短短的几公里路途,穿梭了两个发轫点。无处不在的柳宗元,柳侯祠等等,在柳州与柳宗元相关的元素,俯拾即是。

柳州本无城郭,是柳宗元就任刺史之后才兴建城墙,如今的东门广场保留的城门就是明朝在唐时土墙上修建的城门。

作为唐宋八大家的柳宗元,人生的最后四年是在柳州度过的,虽然时光短暂,但对于柳州的影响深远,在柳州旧志中称“柳人知学自此始”。被视为是柳州文化故事的开端。

“你们6月来,错过了洋紫荆盛开的时候,那时候的柳州很美”,缭绕记忆的花香,是柳州的吐息。坐在柳侯祠公园下棋跳舞的老年人,似乎感受不到艳阳正盛的闷热。

习惯了,一辈子都在柳州生活,习惯了。公园里,坐在亭子里小憩的老年人,每天的习惯就是来坐着,想想过去,“会想出去看看吗?”,他回答是不想的。

他的一生都在柳州,简单。柳州,像他的安全圈。

1949年刚出生没多久,他就见证了柳州解放。1968年,即将满20岁,一腔热血的他,响应号召上山下乡,插队到了柳州下属的农村。插队的日子没太久,后来工厂招工,上过学的他又加入到了柳州的工业建设中。

从化纤厂调到棉纺厂,一干就是一辈子。每天的生活,两点一线,棉纺厂的家属院,到棉纺厂的流水线。棉纺厂的地址也几经搬迁,但他依然留在棉纺厂的家属院里。

他的人生,符合柳州大多数人的人生轨迹,工作,结婚,生子。在棉纺厂,从一个人到组成一家人,2005年退休后,就一直待在柳州。他说,他每天都来公园坐坐,这两年公园里多了不少外地人和年轻人来旅游。“像你们这样的,很多。”

儿子去了南宁生活,他退了休。公园里,像他这样的人也很多。每天来公园里跳舞的,打牌的,下棋的,基本都是。退休了这么多年,他学会了一个词,躺平。

很多柳州人的生活方式变了,从以前的每天骑着车,装着盒饭上班,到现在从流水线上退休了,一晃几十年过去了。为了让这些为柳州工业发展付出了心血的人们,有个地方过闲适的生活,柳州也决定变了。

于是,柳州走向了从一座工业重镇到网红旅游城市的转型之路,城市里看不到更多的工业建筑,取而代之的是公园、博物馆等景点。

其实,柳州的城市布局并不规整,受柳江的走势影响,柳州被天然地分割成为了几个区域,却格外好记,中间的为城中区,然后是柳南和柳北两区,外围则是鱼峰区和柳江区。

正是柳江分割了城市,让柳州的魅力,不在城池之内,而在风味之中。因为,每个人都能看到不一样的柳州,但每个人都能看到同一个发轫点。那就是河西。

柳州的荣光,始于工业的兴盛,而工业,源于河西。

1958年,柳州十大重点建设项目中,有2个项目坐落于河西,柳州工程机械厂和柳州动力机械厂。其中,柳州动力机械厂是五菱的前身,就是改变了柳州人生活的那个五菱。

当时,在广西政府的请求下,从沿海及北方老工业基地迁入了一批工矿企业到柳州,同时而来的还有数量众多的管理人才和工程技术人员。

柳州人对柳州的印象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变成了,“一下子多了好多工厂。”

在多年的时间里,迁到柳州的有上海华东缸体建筑机械厂、针织厂、搪瓷厂、毛巾厂和上海恒业帆布厂,带来的不只有产业更带来了就业需求,也改变了柳州人的生活,也让外地人融入了柳州。所以,柳州是包容的。

“阿拉家在柳州。”

作为老柳工人,范存忠老人最常说的是一口正宗的上海话,让人很难将他与柳州人联系到一起,但他确实是一名地地道道的柳州人。

1985年,范存忠和五百多名工友坐着南下的火车来到柳州支援工业建设,多数人就留在了当地,一直见证着柳州工业的起起伏伏。2008年接受采访时,已经75岁的他,仍旧对过往的岁月,记忆清晰。

活在柳州,建设柳州,就是老柳州人的一生。

后来,在往河东不断拓展城市边界的多年时间里,作为城市荣光原点的河西,不再是故事的主角。但是,当城市东进扩张,柳州又开始寻找下一个方向。

城市更迭中,河西再次回到了舞台中央。柳州螺蛳粉生产集聚在这里,是柳州成为网红城市的发轫点。绕了一圈,又回来了。

“你们是去成都的街头走一走,我们是要到柳州嗦上一碗粉。”

柳州,开始成为年轻人的柳州。

时代相隔着,却又相融着

和坐着亭子里的老人,相隔几米的是一群年轻的男孩子,谈着吉他,唱着吴青峰的歌。说是为高中毕业晚会准备的。

公园的小路,蜿蜒着,延伸着,老人和男孩的时代相隔着,却又相融着。其中,有个男孩是福建人,跟随着爸妈来到柳州,在柳州读书,刚刚高中毕业。

遇到的时候,他们刚刚高考完,分数还没有出来,志愿还未填。那个来自福建的男孩,想要报考到外地去。在柳州土生土长的男孩,还没有想好出去上大学之后还要不要回来。他家里的长辈们,有几个在柳州的工厂上班,生活和公园里的老人们很像。

“没想好要不要重复他们的生活。”虽然,他的童年,小学,初中,到高中,都和小熊很像。在这座城市生活过,外地求学的小熊想回到柳州。

回到柳州,没有什么不好。因为不会有和父辈很像的人生轨迹,从不守旧的柳州一直在发生改变。

柳州不断改变的源头,如果往前回溯,或者要回溯到柳宗元时期。1200多年前,他来到柳州,种下了一棵树,让柳州千百年间都是青山绿水,也为柳州种下了一颗种子。

这颗种子,是长安的思想和儒家文化。当时,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兴办学堂。不只接收汉族儿童入学,也鼓励少数民族的儿童来学堂念书,虽然从政仅四年,但学堂之风在柳州当地盛行了起来,此后数年柳州都是当地的教育中心。

柳州的教育资源,和广纳百川的思想,为柳州的工业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数,也为柳州从工业化城市转型到网红旅游城市写下了答案。

上世纪60年代,柳州进行过大规模工业人才引进,在80年代为适应新的工业化发展,柳州企业还早早地进行过人才引进补助。

在工业博物馆中,有一份1983年柳州电扇厂的招聘启事,具体岗位不谈,待遇是极其丰厚,首先是分配二房一厅住房一套,家属子女可安排就业,福利待遇于原单位相同,且不提其他,仅分配房子在当时也是大手笔。

一路走,一路变。进入新时代之后,柳州的工业也走向转型,从资源集中型和环境污染型的工业转向更加绿色环保的建设,如今柳州已经建设起不少黑灯工厂,可以实现厂区生产电力的自给自足。

如今,新晋成为网红城市的柳州,吸引着各种各样的年轻人来看看。有些人到了柳州,就留了下来。有些人,打个飞的,坐个高铁,过来嗦个粉。

有两位留在柳州的年轻人,在柳州从事的新媒体的工作。“很意外,新媒体去一线城市不是更好?”

不过,他们不这样认为。因为,在他们看来,现在的柳州够新,够灵活,一直在滚滚的时代浪潮中,有自己的态度。

他们的上司,当年学设计出身的,大学毕业那会校招,因为听到“上汽通用五菱”的名字,觉得有上汽,又有通用,是一个大公司,就从江西坐着绿皮火车来到了柳州。

虽然来到柳州之后,一天设计的活也没干过。他还下过工厂拧过螺丝,到过一线做市场,在五菱的发展过程中,他看见了柳州每天的变化,也丰富了自己的见识。

如今,五菱作为柳州新城市转型中的重要一环,需要承担起向外宣传柳州的窗口。因为他多变的工作内容,和一线的经验,灵活的思维,所以五菱让他带队做新媒体。这两位留在柳州工作的年轻人,都是00后。和00后沟通,需要网感,他有。

作为特殊的一代,两位00后的大学四年算不上精彩,网课和线上教学陪伴了近一半的时光,但也是因为如此,他们通过方寸大小的手机知道了五菱,也影响了他们来到柳州。

在广州读书,到过天津工作的张啸泽,来到柳州后对这座城市感受最深的就是勤劳。因为五菱的厂区依然是在当年河西柳汽原址,还处在老城区,每天早晨七点上班的人群都是朝气蓬勃,和一线城市中的打工人状态完全不一样。

和他想象中“柳州是一座适合养老的城市”,有些不同。但是,并不矛盾。

柳州公园多、绿地多,但这片土地上的人一直充满了干劲,无论是以前的建设者从无到有的建设起了柳州工业,还是现在网红城市的打造者,都在为柳州拼搏。

不过,来柳州快一年的张啸泽,是个东北人,到现在还没有适应螺蛳粉的味道。和来自云南,对广西味道很能接受的胡然不同。

胡然来柳州,也是因为看到了五菱。毕业之后,在实验室实习了一段时间,她觉得被框定住了,现在就能看到十年后的生活。她不喜欢这样的一成不变。

“五菱变化多,也潮流,很红。”她就来了柳州,来了五菱,做起了新媒体。工作了快一年,她感到满意,因为五菱和柳州符合她设想的生活。“以后或许会在柳州长期定居”。

或许柳宗元不曾想到,千年前他一个决定选择来到柳州,却意外地为柳州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如今的柳州城,早已不是当年的岭树重遮之地,几经改变,来柳州成了一种潮流。

日本野外摄影师星野道夫曾写道,“在东京过着忙碌的日子时,可能有一头鲸鱼正跳出阿拉斯加的海面,光知道这些,就让人觉得舒畅。”

如今的柳州,便是如此。

注1:文章采访名字,部分为化名

注2:图片部分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END-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