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为招日本企业有多拼?

企业

作 者梁梁

华商韬略出品ID:hstl8888

日资企业对苏州是很重要的。

它关系着苏州的就业、税收,关系着苏州的产业转型升级,甚至关系着苏州能否守住“最强地级市”的地位。

江苏是日本企业投资中国的重镇,而苏州则是重中之重。至2023年初,苏州全市已累计引进日资企业3000多家,几乎占到整个江苏的一半,苏州定居的日籍人士也超过5000人,是中国日籍人士最为集聚的城市之一。

1984年前后,昆山还只是苏州下辖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小县城,仅有的工业也是为农业配套的,且所有工业都挤在5万人居住的4.2平方公里的昆山老城区。

尽管昆山地理位置优越,距离上海虹桥机场仅40公里,能够承接来自江苏和上海的双重资源辐射,但其人均年收入仅为401元,在苏州地区八区县垫底,被称为“苏南的苏北县城”。

为了改变这样的“困境”,时任昆山县县长的吴克铨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策——自费兴办工业开发区,地点选在玉山镇的一块3.75平方公里的农田上。

由于当时并没有“自费经济开发区”的概念,为了避免过多关注,他给这个开发区挂了个“工业小区”的名字。

一个连牌子都不敢挂的开发区,又有谁会来投资办厂呢?

1984年,在多方努力下,昆山终于迎来了第一位外商——日本苏旺你株式会社社长三好锐郎前来实地考察。

但现实还是给了吴克铨当头一棒。

当他们用县里仅有的一辆吉普车,一路颠簸地将三好锐郎一行拉到了玉山镇时,入眼的是一大片水田,还有不远处劳作的水牛,打破了三好锐郎关于工业区的幻想。

惊诧于眼前的场景,三好锐郎不禁问道:“你们说的工业区在哪里?”一句话,变相婉拒了在昆山建厂的想法。

面对三好锐郎的婉拒,昆山的领导层没有退缩。为了留住这位好不容易拉来的外商,昆山的领导层又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拿出县财政账面上仅剩的300万元,修建了一条通往工业小区的路。

当时昆山县财政每年只有不到6000万,上缴应缴部分之后,几乎所剩无几,如此孤注一掷,一旦外商不来,将面临极大的财政压力。

好在,昆山的诚意和决心还是打动了三好锐郎。

三个月后,当三好锐郎再次来到昆山,看到新修的道路,他感受到了昆山满满的诚意,最终决定投资设厂。

日本苏旺你手套有限公司,因此成为昆山第一家外资企业,也是苏州市、江苏省第一家外资企业。

为了将这个“新生儿”的落地手续办全,昆山开发区的招商人员先后往北京、南京跑了100多次。

随着昆山“三个月修路”的事迹在日本客商间不胫而走,越来越多的日资企业开始在昆山投资设厂,带动整个昆山工业的局面一点点打开,并且从昆山扩大到整个苏州,整个江苏。

相关数据显示,1987年,昆山开发区内已有13家企业投产,实现产值2.78亿元,利润1019万元,上缴税金607万元,创汇1550万美元。

目前,丰田、牧田、禧玛诺等上百家日本知名企业已在昆山开发区投资落户,涵盖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光电、食品、金融等多个行业,这些日企也成了昆山经济发展的突出贡献者和投资环境的最佳代言人。

《国际商报》报道称,到2022年,昆山精密设备制造日资企业产值已超200亿元,占昆山规上工程机械及专用设备企业总产值的1/4以上;汽车产业日资企业完成产值近百亿元,占到昆山开发区汽车零部件企业总产值的1/5以上。

2023年,昆山规上工业总产值再上一个千亿级台阶,总量实现11433亿元,连续三年突破万亿元;新增2家千亿级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3000家;新批外商投资项目295个,全球在昆投资的国家和地区数量达80个。

昆山的成功并非偶然,其背后是政府,尤其一批政府官员的大胆决策和坚决行动,以及务实作风和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的精神。昆山的一马当先,也为苏州成为“日资高地”开了个好头。

日本有句谚语叫“一期一会”,意思是珍惜相遇缘分、彼此真诚相待。

2007年9月28日,盐谷外司从苏州市市长手中接过“苏州市荣誉市民”证书,心中激动万分。在他眼中,这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新的使命。

早在20世纪80年代,盐谷外司就开始了他与苏州的“一期一会”。

改革开放初期的苏州亟需外部力量助推经济发展。盐谷外司的父亲盐谷由荣,曾作为日本石川县的企业界代表多次访问苏州,并在此过程中萌生了帮助提升苏州铸造业技术的想法。

1986年,盐谷由荣给苏州电机厂无偿捐赠了一条价值3000万日元的FMM全自动铸造生产线。苏州市政府为此专门举行了隆重的受赠仪式,并向盐谷由荣赠予锦旗——中日友好,源远流长。

受父亲的影响,盐谷外司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和苏州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与体会,对苏州之行更是向往已久。

1987年,盐谷外司来到苏州考察,并受父亲指派帮助调试FMM全自动铸造生产线,进一步熟悉了苏州的工业环境和发展潜力,也为日后的事业发展伏笔。

1994年,盐谷外司和父亲在苏州成立了中日合资企业——苏州石川制铁有限公司,1998年,盐谷家族又从合资企业中退出,独立创办了苏州石川制铁有限公司,盐谷外司接任董事长。

凭借优良的产品品质,苏州石川制铁迅速得到了国内外客户的认可。然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到来,公司的出口业务受到严重冲击。

当时正值京沪高铁开建之际,盐谷外司嗅到了其中的商机。他多次与京沪高铁建设部门联系,但却屡次碰壁,因为中国高铁原则上只采购本土企业的产品。

一筹莫展之际,盐谷外司想到是不是可以找苏州政府帮帮忙。在相关部门共同努力下,苏州石川制铁最终得到了京沪高铁项目的招投标机会,凭借企业实力和产品质量,一举拿到了50万件铁垫板紧固件的订单,也打开一扇新的大门。

在此之后,盐谷外司先后参与了温福高铁、杭甬高铁、夏深高铁等10余条高铁线路建设项目的招投标,并成功中标,到2018年,苏州石川制铁已实现产值8.03亿元,跻身吴中区纳税大户。

通过企业发展,盐谷外司也以实际行动回报着苏州政府的“深情”。

每当有日本企业或专家来访,盐谷外司都会热情地为他们介绍苏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和自己的创业经历,积极为苏州政府招商引资牵线搭桥。

在其推动下,日本中央可锻株式会社、贝原合金株式会社等企业相继落户苏州,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盐谷外司常说,苏州是他的第二故乡,他深深爱着这片土地。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苏州以0.09%的国土面积和全国1%的人口,贡献了全国2%的经济总量、3%的工业增加值、4%的实际使用外资和6%的进出口总额,被称为中国最强地级市。今年一季度,苏州GDP增长7.9%,领跑全国大中城市。

苏州优秀的营商环境,吸引着日资企业持续增资加码。一个典型案例是:首家落户高新区的苏州日电波电子工业有限公司已先后6次增资。仅今年6月,高新区日资企业就新添了三个项目。

苏州今天的成就来之不易,特别是在过去的三四年里,苏州与日资企业风雨同舟,给扎根这片沃土的日资企业吃了一颗“定心丸”。

2020年,受全球疫情影响,许多日企高管、关键技术人员无法来华,这对苏州日企的日常管理、技术调试、设备安装和项目推进产生了很大影响。

苏州政府在摸排日企高管、关键技术人员入境需求后,与苏州日商俱乐部联动,量身定制了复工复产包机方案,迅速启动了包机计划,并第一时间办出邀请函,协助企业办理来华签证。

从7月13日提交包机请示,到8月5日国家民航总局批准包机航线,在苏州政府的推动以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仅24天就完成了包机申请。

8月27日晚,首架日企复工复产包机由日本成田国际机场起飞,搭载着苏州50家重点日资企业的98位日籍高管和关键技术人员,降落在苏南硕放国际机场。

苏州松下半导体有限公司新任总经理志贺康纪就是搭乘此次包机回到苏州,着手恢复企业受疫情影响的销售问题。

志贺康纪表示,通过这次由政府主导的包机活动,充分感受到了苏州高新区对日企的信任和期待,也更加坚定了他扎根高新区的底气和投资高新区的信心。

积水中间膜(苏州)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松本学也带着一家五口搭乘包机返回苏州。松本学说:“一方面企业看好中国市场,急于让我们返岗复工;另一方面,我们的生活重心在苏州,孩子们的朋友也都在苏州,他们强烈希望能够早日回来和小伙伴们相聚。”

苏州政府不断提升营商环境,赋能日企转型创新的过程中,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日本人来苏州定居,苏州因此成为很多日本人的“第二故乡”。

日本外务省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0月1日,在苏州定居的日本人有5312人,在日本公民聚居的海外都市圈中排名第37。

随着越来越多日企的扎根落地,不少日式生活场所也逐渐出现在苏州。

2005年,在苏州政府的努力之下,苏州日本人学校应运而生,解决了日企员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学校之外,苏州还投资引入了日本医疗机构,为生活在苏州的日本人提供医疗保障;引进了泉屋百货超市、永旺梦乐城等日资购物中心,甚至推出了日资发展月刊《新之news》,服务日本朋友的生活。

每当夜幕降临,位于苏州高新区的淮海街,霓虹闪烁,人流如织,日本风情的竖立式灯箱招牌鳞次栉比。

这条当初特意为日企打造的街道,如今不仅仅是“吃饭一条街”,更融入了日本文化和苏州特色。

从高效的行政服务到完善的生活配套,苏州以优越软硬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日资企业前往投资和发展,也成为当之无愧的“长三角第一日资高地”。

换个角度看,日资企业对苏州是很重要的。

它关系着苏州的就业、税收,关系着苏州的产业转型升级,甚至关系着苏州能否守住“最强地级市”的地位。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