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重启引发市场“飞流直下”?为什么选择在这时放开?

IPO重启引发市场“飞流直下”?为什么选择在这时放开?

猝不及防的,从去年三季度放缓到今年近乎暂停的IPO市场,在全球经济大环境没有明显好转的情况下,突然的放开了。

在没有任何好转预期下,给本就行情惨淡的A股,来了记猛锤:

主板中小板几乎全军覆没,周一开盘大盘就持续下跌,盘中最低探到了2960点,两市下跌家数4992家,跌停板78家。

所以,管理层为什么会选择在这个节点重启IPO受理?

“国九条”后首次IPO重启

6月20日晚间,沪深交易所各受理了1家IPO申请,上交所官网显示泰金新能在科创板上市的首发申请获受理;深交所官网也显示,中国铀业在深市主板上市的首发申请获受理。

隔日晚间,犀牛之星APP数据显示北交所也受理了创正电气、奥美森以及锦华新材三家企业的IPO申请。

这意味着,三大交易所IPO受理全部恢复;与此同时,三大交易所IPO上会也全部重启。

这是新“国九条”发布后,首批获受理的IPO企业,其中沪深交易所时隔半年后再次受理IPO,北交所则是时隔3个月之后再次受理IPO。

这轮IPO暂缓,至少是从去年第三季度开始,今年以来加速收紧,新增受理的企业更少,特别在“国九条”发布后新股审核趋严趋难后,有200多家企业主动撤回了IPO申请,IPO排队企业数量大幅减少。

IPO可以暂停一时,却不可能一直暂停,A股说到底本质上还是融资市。

从金融反哺实业发展的逻辑来看,当下经济大环境不佳,各行业竞争激烈内卷成性,对于大部分企业而言,都是经营难度更困难的时段,对资金需求也越发迫切。

按下的IPO暂停键,在A股历史中是寻常的阶段性调整举措,但对于处于艰难时段的企业和辅导机构,暂停IPO的每分每秒都是煎熬。

而实施的注册制与核准制相比,IPO注册制的发行流程会比较简洁,花费的时间也比核准制少,有利于缓解IPO堰塞湖的问题,解决一批融资需求迫切的公司。

虽然站在投资者的角度,肯定是不愿重启IPO,原本持续一个多月的下跌就已经让人揪心至极,再宣布放开IPO,上市公司数量变多,市场又没有新增资金的情况下,势必会对A股形成大利空。

从2月份A股走至新低,虽然经过了一轮反弹,但是近期市场明显已经再现颓势,并且从成交量情况来看,增量资金显然并不多:

沪深两市7000亿左右的日均成交量,对比前几年1万亿的水平,显然整个市场是存量资金为主导,并且存量资金也并不活跃。

当然,这其实从2021年美国宣布要开始加息,就已经注定的结局,国与国之间的施行的货币体系差导致了在这个时段,国内需要承担资金外流的事实。

复盘这轮IPO暂停的时间,在“国九条”的深入实施下,改革强化IPO辅导机构的监管职责、完善了退市和减持新规、加强了对量化交易的监管,可以看出监管层为了再启动IPO审核上市确实是努力的。

特别是在A股的退市监管力度持续加大下,期待上市后高枕无忧的时代已经过去,优胜劣汰将成为新的市场常态:

这次放开IPO,短期来看确实是利空一个,直接加速了市场的下跌。

但有监管层努力救市的基调定着,或许我们应该试着猜测一下,敢决定在熊市中放开IPO,监管层是不是也准备了后手呢?

北交所近期受理公司详情

二级的惨淡和转机仍需要持续等待兑现,但无论如何新股市场的机会确实在下半年可以开始期待了。

特别是北交所,以过去的新股市场概况来看,由于市盈率低和市值较小,在北交所打新在各板块内都属于收益较高的存在。

A股宣布IPO审核重启后,一大批拟IPO企业近日公告宣布恢复审核,北交所更是一马当先,恢复审核公司数量远超其他板块:

在市场迎接阵痛改革阶段,板块也有望迎来了更长期健康的发展,当下决定重启IPO,在美联储降息预期更确定更高的背景下,新股再重启,或能期待一个更宽松的资金环境。

虽然IPO重启给了市场未来会“抽血”的预期,但其实在这个过程中,监管层也会尽可能把握控制IPO的速度和质量,降低对市场的“抽血”力度。

毕竟说到底,监管、企业、投资者说到底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在一个更看重基本面逻辑的、相对健康的市场环境。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