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绿”为底色,成都在“公园中建城市”

以“绿”为底色,成都在“公园中建城市”

feab8e00bcf54f11b34e4f7eec5eb0f4_noop.webp.jpg

来源|中访网

作者|一杭工作室

8月26日,以“公园城市——推动‘一带一路’城市现代化创新实践”为主题的第四届公园城市论坛在成都举行,省长施小琳出席并致辞。

她表示,近年来,成都始终坚持“公园城市”理念,以公园城市为“形”,以新发展理念为“魂”,积极探索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实践和超大特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为人民群众建设更有品质的美好家园。

那截至目前,成都市建设“公园城市”取得了什么样的建设成果?成都市民的居住体验又如何呢?

成都市民“推窗可见绿,出门即入园”

推窗见绿,出门进园,远眺见雪山.....已成为成都人触手可及的日常。

“成都是一个能兼得‘诗与远方’的城市。”来自东北的李璇这样说道,“成都不仅有大城市的繁华,也有大自然的惬意。我住的小区不远处刚修好一个公园,现在每天晚上晚饭后去散散步,看看嬉戏打闹的小孩子们,十分具有生活气息,幸福感很强。”

在成都,很多人都有着和李璇相同的感受,门口的公园似乎越来越多了。

这正是得益于成都的“公园城市”建设。近年来,成都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通过打造“口袋公园”,为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不足的区域增景添绿。所谓“口袋公园”,就是一种规模较小的城市开放空间,布局灵活且利用率高,不仅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也可提升城市居民的幸福感。

比如成都市武侯区丽都运动公园,以前是个封闭的老公园,主要是老年人喜欢在此散步。改造后,封闭的公园变成了开放式绿地公园,围墙摇身一变成为绿道,连通着园内园外,并新建、改造了网球场、乒乓球场、篮球场等,打造全龄化参与、时尚智慧的户外运动场景。

城市更新局工作人员表示,改造后,丽都公园周末人流量达2万人次左右。

事实上,丽都公园只是成都实施“口袋公园”理念的一个缩影。通过“见缝插绿”的方式,成都打造了一个个小而精的空间。永丰立交桥桥区公园充分挖掘了城市剩余空间潜能,在立交桥下建起了公园,可谓是真正的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落到了实处。公园将花艺、咖啡、书吧等场景融入到公园之中,还有健身广场设施供市民休闲活动,备受附近居民欢迎。

“见缝插绿”不只在桥下,也在街头转角处,比如玉林东路“口袋公园”就将社区游园、废弃车棚和社区服务中心有机结合,打造社区舞台、共享食堂、儿童读书角、巷子咖啡等生活场景,得到了各个年龄段居民的欢迎。

在打造“口袋公园”前,相关部门积极进行走访调研,关注周边社区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充分了解了群众的诉求和喜好。在有关部门的努力下,公园城市的“大战略”,也细化成了每个成都居民可感可及的“小幸福”。

以“绿”铺底,建设美丽宜居的“公园城市”

澎湃新闻曾这样评价成都的“公园城市”建设:成都不是在“城市中建公园”,而是在“公园中建城市”。

绿色,是城市里最动人的生态底色。近年来,成都在持续推进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建设进程中,以林长制为抓手,高度重视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大力实施“五绿润城”生态示范工程,以“绿”为底色,建设美丽宜居的“公园城市”。截至今年4月,成都已累计建成各级绿道超7000公里、各类公园1500余个,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升至44.7%,公园城市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对于成都来说,打造“公园城市”不仅是提高绿化率这么简单,而是更重视居民的幸福程度,为他们建设更为便捷、更有品质、更加幸福的美好家园。

施小琳表示,未来成都将持续优化城市整体功能布局,构建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城市发展新格局。不仅在“公园城市”上发力,还将关注城市内生发展动力,以创新为主导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和产业生态,探索公园城市内涵的新亮点。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