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处置量及综合利用处置规模[图]

固体废弃物含有很多有毒有害物质,对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的破坏,对人体健康也会产生危害,按照来源,固体废弃物分为三种,即工业固体废弃物、城市生活固体废弃物和农业固体废弃物。

推广图片1-手机.png

固体废弃物含有很多有毒有害物质,对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的破坏,对人体健康也会产生危害,按照来源,固体废弃物分为三种,即工业固体废弃物、城市生活固体废弃物和农业固体废弃物。固体废物处理行业包括对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弃物等的处理,是环保产业的主要子行业之一,工业固体污染,主要是指工业企业在日常的生产过程中遗

留的各类垃圾,如矿山作业时留下的废石、燃烧或锻造后剩下的铁渣、劣质原材料的尾矿等。这些垃圾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与损害都非常大。工业固体废弃物可以分为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和危险废弃物。

由于我国产业发展的特点,对环境和安全影响较大的工业固废主要包括能源及煤化工粉煤灰、炉渣、冶炼废渣、煤矸石、赤泥、工业副产石膏、电石渣和采矿尾矿等,特别是近几年,由于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城市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当前工业固体污染已呈现出了逐渐上升的态势,2022年我国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420885.8万吨,处置量335229.9万吨。

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全国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不断增长,我国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处理方式主要采用综合利用和处置两种方式,2022年我国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量411371万吨,处置量达325786万吨。

危险废物是工业固废的一种,根据《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的定义,危险废物是指具有易燃性、腐蚀性、毒性、反应性或者感染性等一种或者几种危险特性的废物。危险废物会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影响人类生命健康,损害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危废的主要处置手段包括资源综合利用、无害化处置两种方式,对于可以综合利用的危废需要危废处理运营企业付费购买原材料,进行有效的资源化开发;而对于无价值废物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置的部分需要产废单位付费给危废处置企业,由危废处置企业进行无害化的处置,2022年中国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9514.8万吨,处置量9443.9万吨。

固体废弃物处理和综合利用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直接影响我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当前,人们要以最有效的方式处理固体废弃物,发掘其资源再生利用价值。随着国家加大对生活垃圾、一般工业固废、危险废物的治理力度,污染隔离系统的市场需求不断增长。2022年我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处置规模4837.14亿元;其中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处置规模3052.24亿元;工业危险废物综合利用处置规模1784.9亿元。

更多关于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行业的全面数据和深度分析,请搜索、收藏共研网独家发布的《2023-2029年中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市场调查与未来前景预测报告》。《2023-2029年中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市场调查与未来前景预测报告》为共研产业研究院自主研究发布的行业报告,是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领域的年度专题报告。《2023-2029年中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市场调查与未来前景预测报告》从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发展环境、市场运行态势、细分市场、区域市场、竞争格局等角度进行入手,分析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行业未来的市场走向,挖掘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行业的发展潜力,预测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行业的发展前景,助力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第一章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行业相关概述

1.1 工业固体废物基本介绍

1.1.1 工业固废概念界定

1.1.2 工业固废的类型

1.1.3 工业固废的特点

1.2 工业固体废物的危害

1.2.1 污染土壤

1.2.2 污染大气

1.2.3 污染水体

1.2.4 危害人体

1.2.5 其它危害

1.3 工业固体废物环境保护防治措施

1.3.1 优化改进生产工艺

1.3.2 科学合理利用资源

1.3.3 对资源进行整合

1.3.4 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第二章 国外工业固废管理基本状况及经验借鉴

2.1 国外全过程固体废物管理分析

2.1.1 全过程固体废物管理制度

2.1.2 发达国家实施全过程固废管理状况

2.1.3 国外工业固废预防措施

2.1.4 国外清洁生产介绍

2.2 国外工业固废分级管理状况及对我国的启示

2.2.1 欧盟分级管理经验

2.2.2 美国分级管理经验

2.2.3 对我国的启示

2.3 国外工业固废交换机制分析借鉴

2.3.1 工业固废信息交换机制分析

2.3.2 工业固废实物交换机制分析

2.3.3 工业固废交换过程分析

2.3.4 主要案例分析

2.4 美国工业固废管理实践经验借鉴

2.4.1 EPA工业固废管理导则

2.4.2 工业废物管理的实践方法

第三章 中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行业PEST环境分析

3.1 政策(Political)环境

3.1.1 行业主管部门和体制

3.1.2 行业相关政策汇总

3.1.3 技术装备目录

3.2 经济(Economic)环境

3.2.1 世界经济形势分析

3.2.2 国内宏观经济概况

3.2.3 工业经济运行现状

3.2.4 国内固定资产投资

3.2.5 国内宏观经济展望

3.3 社会(Social)环境

3.3.1 生态文明建设提速

3.3.2 节能减排形势严峻

3.3.3 居民环保意识增强

3.3.4 城镇化加剧环境问题

3.4 技术(Technological)环境

3.4.1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方面

3.4.2 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方面

3.4.3 非传统类或产品类废物方面

第四章 2017-2022年中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行业分析

4.1 中国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分析

4.1.1 产业战略地位

4.1.2 产业法规体系

4.1.3 产业发展成效

4.2 我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行业发展综合分析

4.2.1 行业发展意义

4.2.2 整体状况回顾

4.2.3 行业发展阶段

4.2.4 技术装备水平提升

4.3 中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行业现状分析

4.3.1 行业现状综述

4.3.2 行业发展现状

4.3.3 行业分布特征

第五章 2017-2022年钢铁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分析

5.1 中国钢铁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分析

5.1.1 钢铁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总况

5.1.2 钢铁工业固废综合利用行业特征

5.1.3 钢铁工业固废产生量和利用率

5.1.4 钢铁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途径

5.1.5 钢铁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存在的问题

5.2 中国钢铁固废资源化利用发展分析

5.2.1 资源化利用状况

5.2.2 资源化利用发展定位

5.2.3 资源化利用先进技术

5.2.4 资源化利用发展路径

5.2.5 资源化利用方向

5.3 中国钢铁冶金渣综合利用分析

5.3.1 钢渣综合利用的重要性

5.3.2 钢铁渣综合利用现状

5.3.3 钢铁渣综合利用的途径

5.3.4 钢渣现实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5.3.5 钢铁渣综合利用发展方向

5.3.6 “十三五”钢铁渣综合利用规划

5.4 中国废钢铁综合利用分析

5.4.1 废钢铁基本概述

5.4.2 废钢铁综合利用的价值

5.4.3 废钢铁利用市场现状

5.4.4 废钢铁综合利用问题

5.4.5 废钢铁利用市场空间

5.4.6 “十三五”废钢铁利用规划浅析

5.5 中国钢铁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途径

5.5.1 高炉渣的综合利用

5.5.2 钢渣的综合利用

5.5.3 含铁尘泥的利用

5.5.4 除尘灰的利用

5.6 中国钢铁工业固废综合利用行业发展展望

5.6.1 行业发展影响因素

5.6.2 行业基本风险分析

5.6.3 行业2023-2029年发展趋势

第六章 2017-2022年尾矿综合利用分析

6.1 尾矿资源的堆存现状与危害分析

6.1.1 尾矿资源的堆存现状

6.1.2 尾矿资源的危害

6.2 中国尾矿综合利用政策分析

6.2.1 产业政策

6.2.2 投资政策

6.2.3 财税政策

6.3 中国尾矿综合利用现状分析

6.3.1 尾矿综合利用的目的与意义

6.3.2 推动尾矿综合利用的迫切性

6.3.3 尾矿综合利用的途径

6.3.4 尾矿综合利用发展现状

6.4 我国尾矿综合利用存在的问题

6.4.1 技术相较落后

6.4.2 企业重视程度不够

6.4.3 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6.5 我国推动尾矿综合利用的对策

6.5.1 加强数据库建设

6.5.2 加大技术研究力度

6.5.3 加大政策引导和财政支持力度

6.5.4 加强宣传提高意识

6.5.5 完善归属权及开发政策

第七章 2017-2022年赤泥综合利用分析

7.1 赤泥相关介绍

7.1.1 赤泥的性质

7.1.2 赤泥的主要种类

7.1.3 赤泥对环境的影响

7.2 中国赤泥综合利用现状分析

7.2.1 赤泥综合利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7.2.2 赤泥综合利用状况

7.2.3 赤泥综合利用新工艺

7.2.4 赤泥综合利用展望

7.3 我国赤泥开发利用的价值与效益

7.3.1 赤泥中有价成分与可利用价值

7.3.2 赤泥开发利用可达到的社会效益

7.3.3 赤泥开发利用可达到的经济效益

第八章 2017-2022年煤矸石综合利用分析

8.1 煤矸石综合利用基本介绍

8.1.1 煤矸石概述

8.1.2 煤矸石综合利用的紧迫性

8.1.3 煤矸石综合利用产业链分析

8.1.4 煤矸石综合利用资源循环路径分析

8.1.5 煤矸石综合利用工艺分析

8.2 我国煤矸石综合利用状况

8.2.1 煤矸石产生量及综合利用分析

8.2.2 煤矸石综合利用相关政策

8.2.3 煤矸石综合利用的主要方法

8.2.4 煤矸石综合利用的发展方向

8.2.5 煤矸石综合利用产业化发展趋势分析

8.3 中国煤矸石综合利用存在的问题

8.3.1 法规政策体系不健全

8.3.2 缺少高附加值产品

8.3.3 区域发展不平衡

8.3.4 宣传推广工作不到位

8.3.5 煤矸石综合利用其他问题

8.4 中国煤矸石综合利用对策建议

8.4.1 加强顶层设计

8.4.2 加强基础研究

8.4.3 完善优惠政策

8.4.4 加强宣传工作

8.4.5 其他建议

第九章 2017-2022年粉煤灰综合利用分析

9.1 粉煤灰相关概述

9.1.1 粉煤灰的形成及分类

9.1.2 粉煤灰的组成

9.1.3 煤粉灰的经济价值

9.2 中国粉煤灰综合利用状况

9.2.1 粉煤灰的主要利用途径分析

9.2.2 粉煤灰产生量与综合利用现状

9.2.3 粉煤灰综合利用管理办法解析

9.2.4 粉煤灰综合利用前景展望

9.3 中国粉煤灰综合利用中应注意的技术问题与建议

9.3.1 粉尘的二次污染问题

9.3.2 综合利用率低、附加值低的问题

9.3.3 技术途径选择问题

9.3.4 粉煤灰综合利用的技术攻关建议

9.3.5 粉煤灰利用技术方向和趋势

9.4 我国粉煤灰综合利用问题及对策分析

9.4.1 问题及成因分析

9.4.2 发展对策建议

第十章 2017-2022年工业副产石膏综合利用分析

10.1 中国工业副产石膏综合利用状况

10.1.1 工业副产石膏基本介绍

10.1.2 工业副产石膏综合利用途径

10.1.3 工业副产石膏综合利用的重要意义

10.2 中国磷石膏综合利用状况分析

10.2.1 磷石膏综合利用的主要途径

10.2.2 磷石膏产生及综合利用现状

10.2.3 磷石膏综合利用进展情况

10.2.4 典型企业磷石膏综合利用研究状况

10.2.5 磷石膏综合利用存在的问题

10.2.6 磷石膏综合利用发展建议

10.2.7 磷石膏综合利用发展形势

10.2.8 “十三五”磷石膏综合利用分析

10.3 中国有机酸发酵工业副产石膏综合利用状况

10.3.1 有机酸发酵工业副产石膏的概念

10.3.2 有机酸发酵工业副产石膏的产生

10.3.3 有机酸发酵工业副产石膏存在的问题

10.3.4 有机酸发酵工业副产石膏的综合利用

第十一章 2017-2022年电石渣综合利用分析

11.1 电石渣基本介绍

11.1.1 电石渣的概念

11.1.2 电石渣的物化性能

11.2 电石渣综合利用的主要途径

11.2.1 电石渣作为燃煤固硫剂

11.2.2 电石渣固化储存二氧化碳气体

11.2.3 电石渣应用于固土修路

11.2.4 利用电石渣生产碳化砖

11.3 我国氯碱行业电石渣综合利用状况

11.3.1 氯碱行业电石渣综合利用概况

11.3.2 氯碱行业电石渣综合利用现状

11.3.3 氯碱行业电石渣综合利用相关政策

11.3.4 氯碱行业电石渣综合利用前景预测

11.4 我国电石渣资源化利用与产业化发展的条件

11.4.1 国家产业政策的有力支持

11.4.2 产业发展的巨大空间

11.4.3 绿色发展的有益尝试

11.5 我国电石渣资源化利用与产业化发展的难题

11.5.1 政策应进一步深化

11.5.2 技术市场存在困境

11.5.3 社会认知程度低

11.6 我国电石渣资源化利用与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11.6.1 政策鼓励,机制创新

11.6.2 市场导向,业内联合

11.6.3 公众参与,社会共建

第十二章 其他细分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分析

12.1 有色冶炼渣综合利用分析

12.1.1 废有色金属回收利用现状

12.1.2 有色冶炼渣处理状况

12.1.3 有色冶炼渣综合利用领域

12.1.4 有色冶炼渣综合利用问题及措施

12.2 陶瓷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分析

12.2.1 陶瓷工业固体废物的来源及分类

12.2.2 陶瓷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应用状况

12.2.3 陶瓷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展望

12.3 工业危险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分析

12.3.1 危险固体废弃物概述

12.3.2 工业危废的产生与处理处置状况

12.3.3 工业危废处理处置技术状况分析

12.3.4 我国已建成运行的工业危废处理处置中心

第十三章  中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试点基地发展分析

13.1 中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试点基地发展综合分析

13.1.1 获批试点基地分布

13.1.2 试点基地发展成效

13.1.3 试点基地发展模式与案例

13.1.4 试点基地发展问题

13.1.5 试点基地发展建议

13.2 承德市

13.2.1 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的意义

13.2.2 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现状总析

13.2.3 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现状分析

13.2.4 工业固废综合开发利用目标

13.2.5 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保障措施

13.3 朔州市

13.3.1 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基地现状

13.3.2 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总体状况

13.3.3 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发展成效

13.3.4 “十三五”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展望

13.4 攀枝花市

13.4.1 工业固废产业分类利用情况

13.4.2 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政策支持状况

13.4.3 工业固废产生及综合利用现状

13.4.4 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发展成效

13.4.5 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发展瓶颈

13.4.6 推进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基地建设的建议

13.5 贵阳市

13.5.1 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现状分析

13.5.2 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基地发展成效

13.5.3 磷石膏综合利用现状分析

13.5.4 工业固废管理措施及建议

13.6 河池市

13.6.1 工业固废产生及综合利用现状

13.6.2 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基地发展成效

13.6.3 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基地主要做法

13.6.4 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基地经验分析

13.6.5 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基地发展问题

13.6.6 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基地发展建议

13.7 其他试点基地

13.7.1 鄂尔多斯市

13.7.2 本溪市

13.7.3 金昌市

13.7.4 丰城市

13.7.5 招远市

13.7.6 平顶山市

13.7.7 个旧市

第十四章  中国重点省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状况(除试点基地)

14.1 河北省

14.1.1 工业固废分布状况

14.1.2 工业固废产生、处置与利用状况

14.1.3 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模式

14.1.4 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问题

14.1.5 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保障措施

14.2 宁夏自治区

14.2.1 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成就

14.2.2 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问题

14.2.3 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建议

14.2.4 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形势

14.2.5 “十三五”工业固废综合利用规划

14.3 福建省

14.3.1 工业固废产生情况

14.3.2 工业固废处置及综合利用状况

14.3.3 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对策

14.4 上海市

14.4.1 各典型行业工业废物组成与发展情况

14.4.2 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现状

14.4.3 工业固废管理面临的问题

14.4.4 工业固废管理和污染防治对策措施

14.5 大连市

14.5.1 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现状

14.5.2 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存在的问题

14.5.3 工业固体废物管理策略分析

14.5.4 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预测

14.6 乌鲁木齐市

14.6.1 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现状

14.6.2 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途径

14.6.3 工业固废资源化存在的问题

14.6.4 工业固废资源化建议

14.7 其他地区

14.7.1 山东省

14.7.2 贵州省

14.7.3 四川省

14.7.4 甘肃省

第十五章 中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行业重点企业分析

15.1 启迪环境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15.1.1 企业发展概况

15.1.2 经营效益分析

15.1.3 业务经营分析

15.1.4 财务状况分析

15.2 北京首钢股份有限公司

15.2.1 企业发展概况

15.2.2 经营效益分析

15.2.3 业务经营分析

15.2.4 财务状况分析

15.3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15.3.1 企业发展概况

15.3.2 经营效益分析

15.3.3 业务经营分析

15.3.4 财务状况分析

15.4 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

15.4.1 企业发展概况

15.4.2 经营效益分析

15.4.3 业务经营分析

15.4.4 财务状况分析

15.5 中国冶金科工股份有限公司

15.5.1 企业发展概况

15.5.2 经营效益分析

15.5.3 业务经营分析

15.5.4 财务状况分析

15.6 大同煤业股份有限公司

15.6.1 经营效益分析

15.6.2 业务经营分析

15.6.3 财务状况分析

第十六章 中国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及综合利用技术分析

16.1 工业固体废物处理技术基本状况

16.1.1 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原则

16.1.2 工业固体废物的处理方法

16.1.3 典型行业工业固体废物处理技术

16.1.4 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途径

16.2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技术评价浅析

16.2.1 环境技术评价现状

16.2.2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技术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16.2.3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技术评价指标体系

16.2.4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技术评价程序

16.2.5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技术评价方法

16.3 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利用技术进展

16.3.1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利用技术和装备

16.3.2 危险废物处理利用技术和装备

16.3.3 非传统类或产品类技术进展

第十七章 中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行业面临的挑战与发展

17.1 制约我国工业固体废物管理的瓶颈

17.1.1 发展不平衡且总体利用率低

17.1.2 优惠政策尚未配套、落实到位

17.1.3 政府与市场协调问题

17.1.4 管理机构职权范围明确

17.1.5 科学研究需加大力度

17.2 我国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面临的问题

17.2.1 地域资源禀赋限制区域发展不平衡

17.2.2 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的企业规模小

17.2.3 技术装备与技术水平支撑能力不足

17.2.4 支持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

17.3 我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的对策

17.3.1 加大环保投入

17.3.2 制定优惠/惩罚性政策

17.3.3 构建废物交换及资源化平台

17.3.4 完善法规标准体系建设

17.3.5 加强科学研究

17.4 我国工业固体废物治理的对策建议

17.4.1 发展循环经济

17.4.2 夯实基础性工作

17.4.3 完善配套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

17.4.4 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十八章 中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行业投资潜力分析

18.1 中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行业投资状况

18.1.1 工业固废综合利用行业投资潜力

18.1.2 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投资动态

18.2 中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行业进入壁垒分析

18.2.1 行业经验

18.2.2 技术能力

18.2.3 资金实力

18.2.4 行政许可准入资格

18.3 中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行业投资机遇与风险

18.3.1 投资机遇

18.3.2 投资风险

第十九章 中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行业发展前景与规划()

19.1 中国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相关规划分析

19.1.1 工业绿色发展规划

19.1.2 循环发展引领行动

19.2 我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行业发展趋势

19.2.1 固体废物处理利用技术发展方向

19.2.2 固体废物处理市场规模预测分析

19.2.3 2023-2029年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技术发展思路

19.3 2023-2029年我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产业展望

19.3.1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

19.3.2 从社会学角度分析

19.3.3 从自然科学角度分析

19.3.4 从系统学角度分析

19.4 2023-2029年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行业预测分析

19.4.1 影响因素分析

19.4.2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预测

19.4.3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预测

19.4.4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量预测()


详情内容参考共研产业咨询(共研网)出版的完整版报告,报告样本索取请联系我们或者登陆官网申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共研产业研究是一家拥有全球化视野、立志于服务全球全球客户的知名产业咨询机构,共研产研中心核心研究团队组建于2007年,主要成员均毕业于知名高校,拥有多年的产业咨询经验,其服务能力和研究成果得到了客户的积极认可。

共研产业咨询(共研网)是共研产业咨询旗下产经门户网站,致力于为全球投资者提供权威、准确、可靠的产经资讯服务,依托于产业研究中心多年的积累和团队能力,共研产业分析师将带给您具有独特视角的分析观点。

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共研产业咨询已成为专注于产业咨询的综合性咨询集团,业务范围涵盖行研报告、市场监测、市场调查、深度调研、IPO咨询、工程咨询、产业规划及园区招商等领域,旨在为企业提供从项目前期调研、到可行性论证、以及企业管理、融资、上市等覆盖企业成长全过程的专业咨询服务;同时,依托多年来丰富的咨询实战经验、研究成果、产业经济数据、以及深厚的项目与资本资源,为产业园区、城投集团、产业引导基金、招商局及其他各政府部门提供政策研究、产业规划、招商、融资、城市发展研究等智库服务。

近几十年来,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全球生产体系的兴起和全球经济的不断繁荣,但近年来,逆全球化思潮不断泛起,我们将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共研人坚持“用心服务客户,做全球化产业咨询机构”的愿景和使命,用产业咨询的力量为中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经济全球化贡献自己的绵薄力量。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