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款进入人体临床研究的体内基因编辑新药获批临床

7月19日,由锐正基因自主开发的针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性(ATTR)的ART001正式获批临床。据了解,ART001是中国第一个进入人体临床阶段的体内基因编辑创新药。

7月19日,由锐正基因自主开发的针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性(ATTR)的ART001正式获批临床。据了解,ART001是中国第一个进入人体临床阶段的体内基因编辑创新药。

锐正基因目前有三条管线正在重点推进中,分别是ART001、ART002以及ART009,ART001是目前进展最快的管线。今年6月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圣地亚哥举办的国际生物大会上,锐正基因创始人王永忠博士公布了该产品治疗ATTR患者的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IIT)数据,数据显示,ART001作为中国首个进入IIT人体临床研究的非病毒载体体内基因编辑药物,通过24周临床安全性和药效观察,展现出了优异的安全性与药效,具备“Best-in-Class”药物的潜力。

据锐正基因官方信息显示,此次IND从申请到获批仅50余个工作日,无发补一次性通过。更加重要的是,基于已经获得的杰出人体临床数据,ART001接下来的临床试验获准可以从IIT临床已经验证过的起效剂量开始,这将有力地保障入组患者的安全和得益,同时大大加快ART001的临床进度,有望更早地为ATTR患者带来终生只需一次用药的革命性疗法。那么,锐正基因的ART001为何会这么快获得CDE的认可?

领先之道

锐正基因成立于2021年,其创始人王永忠博士回国后曾先后任职于康弘生物、先声集团、苏桥生物等公司,在生物医药行业有超20年国内外生物创新药研究、开发、申报、上市、商业化、国际化成功经验,在种子轮融资中获得君联资本的领投。

锐正基因瞄准的ATTR是一种由错误折叠的转甲状腺素蛋白(TTR)不断积累引发的疾病,与TTR基因突变相关,是一种罕见遗传性疾病,可能会导致多个器官的功能受损,可通过抑制TTR基因表达得到缓解,是当前许多基因治疗、基因编辑相关概念公司早期立项的选择。

目前,全球市场上治疗ATTR淀粉样变性伴心肌病的药物仅有美国辉瑞公司的他法米迪,它是一种TTR稳定剂,能稳定TTR,防止其解离为单体。2023年,他法米迪的销售额为33亿美元,在辉瑞所有产品中排第6位。而据Intellia此前发布的统计,全球范围内受遗传性ATTR影响的患者规模约为5万人,野生型ATTR患者20-50万人。近期有研究表明,实际ATTR患者更多,甚至可能达到百万数量级。

从市场角度来看,其市场前景颇为广阔。锐正基因的ART001国际对标的是美国Intellia的“NTLA-2001”,后者目前已经进入到了临床三期,但是从锐正基因2023年的治疗ATTR患者的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IIT)数据显示,ART001全面优于NTLA-2001。

已经公开的数据显示,锐正基因ART001给药后4周,高剂量组受试者外周TTR蛋白较基线即可平均下降90%以上;给药24周后,高剂量组受试者ART001药效稳定在90%以上,并初步显示出一次性给药即可获得长期持续药效的潜力。在基因编辑产品最令人关注的脱靶编辑方面,ART001在人体细胞实验中,即使超过饱和剂量近80倍,都检测不到任何脱靶编辑,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综合而言,锐正基因的ART001,在ATTR治疗层面,应用新技术给患者带来了希望;在技术层面,锐正基因采用新的技术路线,打破了专利的问题;而已有的数据显示,其优于全球最快的产品。因此,可以看出,其能够快速被CDE获批进入临床,毫无疑问是其用研发能力及真实的数据向CDE证明了其领先的水平。

据了解,ART001近期还将将申报美国(FDA)IND,有潜力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第一个进行中美双报的非病毒载体体内基因编辑产品。

基因治疗前沿赛道

细胞与基因治疗是当前的热门赛道,也是过去几年医药创新蓬勃发展的领域。基因治疗更是这两年来全球创新产品不断上市,2023年年底,美国FDA接连批准了两款CRISPR/Cas9基因编辑疗法上市,分别为福泰制药/CRISPR Therapeutics的Casgevy和蓝鸟生物的Lyfgenia,适应症均为镰状细胞病。

自此,基因编辑疗法作为一种现实可触的治疗方式,而非仅仅是一类“fancy”的科学概念的时代终于到来。从整个基因治疗的发展来说,目前国内企业布局更多的在于体外基因编辑技术,而非锐正基因选择的体内基因编辑。

简单而言,体外基因编辑其实可以被视为利用基因编辑工具去赋能细胞治疗,技术相对成熟,但问题在于很多疾病并不适用于细胞移植,所以体外基因编辑技术存在适应证拓展的问题;此外,由于是个性化产品,所以制备成本过高,很难实现“惠及更多患者”的目标。而体内编辑则可以解决上述体外编辑无法解决的问题。

但相较于体外基因编辑,体内基因编辑对安全性的要求更高,技术难度更大,专利也相对缺乏。且技术挑战之外,CMC和临床转化等能力也是决定产品最终能否从小规模的实验室生产走向工业制造、商业化的重要因素。由于相较于技术成熟的体外基因编辑,体内基因编辑技术层面挑战更大,所以,目前从全球范围去看,目前还没有成功的经验可借鉴。

根据目前的研究情况,经验证的基于脂质纳米微粒(LNP)递送的体内基因编辑药物,可以被制作为一类通用性的治疗性药物,能够实现大规模生产后,直接输入患者体内,这也是目前全球药物研发最前沿的技术领域之一。

从当前管线研发来看,目前针对ATTR的全球的玩家有Intellia Therapeutics和Verve Therapeutics等,前者与再生元制药在2020年达成合作;国内有锐正基因、上海尧唐生物等在研发。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