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民银行赵卫星:中小银行资本管理和稳健经营的挑战与破局

“对于中小银行来说,不要幻想能做所有的业务,必须果断进行战略放弃,仅投资那些能够带来价值产出,且具备能够规模化、集中化运营潜力的业务。对于那些市场前景不好、客户潜力不足、风险隐患较大、盈利能力不佳的业务要果断退出,聚焦重点建立优势。”

对于中小银行来说,不要幻想能做所有的业务,必须果断进行战略放弃,仅投资那些能够带来价值产出,且具备能够规模化、集中化运营潜力的业务。对于那些市场前景不好、客户潜力不足、风险隐患较大、盈利能力不佳的业务要果断退出,聚焦重点建立优势。”7月7日,在新金融联盟举办的“新形势下中小银行的稳健发展与资本补充”内部研讨会上,重庆富民银行拟任行长赵卫星表示。

会上,平安银行副行长、首席财务官项有志,光大银行副行长、首席财务官刘彦,中原银行监事会主席游翔也做了主题发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相关司局负责人进行了点评交流。

会议由新金融联盟秘书长吴雨珊主持,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提供学术支持。50 多家银行的代表和监管领导、资深专家通过线上线下参会。以下为赵卫星的发言全文。

中小银行资本管理和稳健经营的挑战与破局

文| 赵卫星

640.png

重庆富民银行拟任行长

赵卫星

面临的形势

目前,我国中小银行数量占比超过九成,是金融生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落实普惠金融和乡村振兴等重大决策部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小银行面临着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的局面,不确定性因素显著增多,统筹平衡经营发展和风险管控的难度日益增大。

从总体来看,中小银行整体呈现“量多质弱分化”的特征,突出表现为:规模增速放缓、资产负债结构不甚合理、息差大幅收窄、中收相对较低、风险抵补能力待提升、数字化基础及人才队伍待加强、价值创造能力下滑等方面。

从市场发展态势看,如下几点需重点关注:

一是消费信贷市场价格战激烈。2024年以来,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经营重心不断下沉,在零售消费信贷市场的投放金额大幅增加,且价格大幅下降,多家银行消费贷进入“2”时代,使得消费信贷市场收益率持续下行。在这种挤压效应下,包括民营银行在内的中小银行原先快速灵活、依托合作平台发展互联网贷款业务的比较优势被弱化,盈利能力受到严峻考验。

二是小微信贷市场竞争日益加剧。近年来,小微信贷市场竞争持续处在白热化阶段,资金供给大幅增长、单户额度持续提升、风险呈增长趋势,但收益率却呈下降态势。

三是产业链金融发展较为缓慢。近年来,各银行积极布局产业链金融,开展了包括应收账款融资、库存融资、预付账款融资等在内的多种融资服务。但从实践效果来看,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仍存在着依赖于核心企业、应收账款确权难、风险控制难度大等问题,中小微企业获得感不强。

非信贷业务方面,受益于供应链票据、电子承兑汇票在结算领域的“标准化、电子化”,该领域产业链金融获得较快发展。但受限于对公账户现场开户等相关要求,以及票据贴现不计入小微企业信贷规模等因素影响,使得中小银行在此领域的发展受到较大限制。

四是自营业务能力建设与助贷业务发展之间的统筹平衡难度凸显。

经营信贷风险,需要银行增强自主风险识别和管控能力,投入金额较大,尤其是自营业务方面,对自主风控能力的要求更高,银行可能面临更大的信用风险。

助贷业务方面,当前无论是消费信贷还是小微信贷,获客流量越来越呈现“平台化、集中化、中介化”趋势,使得民营银行在对客定价方面掌握的主动权不够,同时存在外部风险传导的可能。

因此,对于很多中小银行而言,将面临自营业务因风险程度较高而难以扩量提质、助贷业务因受制于合作机构而缺乏定价和风控主动权等“两难”困境,对自营业务和助贷业务的结构配置将可能出现左右为难的局面,导致能力建设所需投入与实际产出效果之间呈焦灼态势。

五是资本补充约束明显。近年来,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资本基础不断夯实,呈逆势走高态势。而中小银行普遍则在11%-13%间徘徊,资本补充面临很多困难。尤其是民营银行缺乏常态化的资本补充工具,而且股东准入门槛高,增资扩股难度大。

一方面,股东资质要求高。从现有股东角度来看,大股东受限于30%的持股比例上限,虽有增资意愿,但不能突破监管上限规定。新股东要符合民营银行发起人股东资质以及“两参一控”等条件,实际符合受让条件的股东不多。而且民营银行股东均需承担剩余风险,造成权责不对等,影响股东投资入股民营银行并持续投入资源的积极性。民营银行要引进合适战略股东,并实现增资扩股的难度大。

另一方面,资本补充工具缺失。除了利润留存外,发行永续债补充其他一级资本,发行合格二级资本债补充二级资本理论上都是常规可用的资本补充方式,但大部分民营银行目前未能达到发行永续债和二级资本债等所要求的监管条件。同时,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下,近年来各省积极推进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补充中小银行资本,但该项政策尚未惠及民营银行。这些因素导致民营银行资本补充面临“内外交困”的不利局面。

六是负债来源受限和成本高企。因受品牌知名度较低、缺乏经营网点、互联网存款监管趋严等因素影响,尽管当前市场利率整体呈下行态势,但部分中小银行尤其是民营银行负债来源仍然较为单一,负债成本远高于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等其他类型银行。当前环境下,如果通过拉长存款期限以提升存款利率,进而吸引客户,将使民营银行资产负债期限错配风险进一步增加。

应对措施

在这种复杂严峻的内外部形势下,中小银行如何立足和破局,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这是监管部门和银行共同关注的重点问题。结合中小银行的发展状况和对市场的观察思考,可以用“破局而立,向新而行”来形容中小银行的发展策略。具体来说,可以概括为“一个总体思路”“三项经营策略”“四项具体措施”。

(一)总体思路

中小银行要摒弃“速度情结”,实现从规模驱动到结构驱动再到价值驱动。

第一,定位精准,即明确战略定位,以数字化金融为基础,以产业金融为特色,实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

第二,规模精致,即重塑价值银行体系,提升价值创造能力,塑造鲜明的经营特色和良好的盈利能力,打造“小而美、美而精、精而强”的银行;

第三,管理精细,即倡导树立科学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强精细化管理,向管理要效益;

第四,团队精炼,即精简组织架构,建立敏捷组织,激发团队活力,创新思维,守正出奇,提升团队凝聚力和战斗力;

第五,全面精进,即通过定位精准、规模精致、管理精细、团队精炼,全面提升经营管理质效,真正成为让“党政认可、监管放心、用户满意、股东信赖、员工自豪、社会信任”的银行。

(二)经营策略

第一,战略聚焦。对于中小银行来说,不要幻想能做所有的业务,必须果断进行战略放弃,仅投资那些能够带来价值产出,且具备能够规模化、集中化运营潜力的业务。对于那些市场前景不好、客户潜力不足、风险隐患较大、盈利能力不佳的业务要果断退出,聚焦重点建立优势。

第二,价值创造。中小银行要深化“向过去的成本投入要效益”的意识,在战略聚焦的核心思路下,从业务价值创造链条角度出发,在产品研发、商务拓展、客户营销、系统建设、风险识别及管理、客户运营等方面提升价值创造能力,并从单一主体的“成本投入思维”转向“平台+伙伴”思维,各伙伴共创利润、共享利润,让过去的固定投入转变为变动的收益共享。

第三,生态致胜。

今天的竞争不再是企业与企业间的竞争,而是平台和平台之间的竞争,生态和生态之间的竞争。对于中小银行而言,生态圈建设是优化获客模式、高效整合资源的重要模式,也是战略落地发力的主要领域。构建生态圈模式下的服务可将客户、股东、合作伙伴、三方平台、政府等多方参与主体聚合,聚焦特定场景,重构服务模式和链条,实现资源高效整合与配置。

中小银行要善于链接各类合作伙伴,主动发挥“推动者”“聚合者”作用,联合政府、核心企业、B2B平台、金融科技公司、行业协会、外部三方机构等主体,合作共建生态圈,让各方深度融入生态圈,实现金融与非金融交互,进而能够更加便捷地为客户提供服务。

(三)具体措施

落实“调结构、稳增长、强能力、塑特色”的工作主线,实现业务规模的有效增长、资产质量的全面改善和经营业绩的稳步提升。

第一,优化业务结构。

业务模式从“助贷、联合贷”向“自主获客”转变,业务方向由主要依赖数字化零售、小微金融向数字零售、小微金融和产业金融协调发展的转变。降低对零售信贷市场的配置,增加对票据、保函等标准化、电子化工具的投入,以此作为场景流量入口,通过产品组合加创新服务的模式打通产业链上下游,打造能对特定产业、特定行业、核心企业等合伙伙伴的数智金融服务平台,融入生态,并服务生态。通过联合贷款、信贷资产流转、金融科技赋能等模式,将成熟产品和能力向同业机构输出。

第二,保持稳健增长。

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中小银行应准确把握外部形势变化,加强风险监测预警和动态响应,针对数字化金融和产业金融分类施策,有效稳住资产和风险基本盘。

其中,个人信贷业务方面,注重提升稳定盈利资产占比,压降高风险资产比例,持续关注合作机构的运营状态;小微金融方面,加强客户场景和合作渠道管控,有效提升可靠场景小微金融业务规模和占比,强化风险动态处置能力;产业金融方面,强化数字化金融与产业金融的协同联动,加强业务模式探索创新,强化具体业务审批管理。

第三,增强核心能力。

加强内外部资源整合和链接共享,充分利用股东、地方政府、战略合作伙伴等资源,建立外接场景、自主获客等相结合的营销获客体系,增强获客能力。

加强自主风控能力建设,建立线上线下协同、全流程闭环的风险管理体系,提升风险识别、评估和处置能力,严控信贷资产质量。

深入联动核心企业,针对产业供应链场景和产业零售场景,构建金融产品体系,并通过打造数智金融服务平台,打通底层数据,链接渠道矩阵,建立活动运营、服务运营、数据运营、内容运营等用户运营体系,以业务为导向,完善数字化运营支撑平台能力,为产业生态中的B端及C端客户提供全方位、“一站式”金融服务解决方案。

第四,塑造发展特色。

结合国家发展战略以及地方产业链发展需要,充分借助股东资源优势,聚合外部生态资源,构建融入地方、股东协同、内外联动、生态共建的产业金融业务新模式,聚焦高新技术、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提供股权投资、债权融资、支付结算、财务顾问等综合性金融服务解决方案,实现产投融一体化发展,树立产业金融业务特色,有效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点政策建议

针对民营银行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为促进民营银行高质量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支持民营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增强资本实力。

一方面,适度放宽民营银行股东资质要求。鼓励国资或者其他混合资本进入民营银行,形成以民营资本为主、多元化混合型资本参与的股权结构,帮助民营银行增强综合竞争力。

另一方面,丰富民营银行资本补充工具。在符合监管要求的前提下,支持民营银行发行永续债、二级资本债,放宽民营银行补充二级资本或其他一级资本的条件,简化审批流程。

二是支持发展互联网存贷款业务,增强发展动能。结合银行互联网化、数字化业务模式发展状况,加强对民营银行开展互联网存贷款业务的政策支持和具体指导,帮助民营银行运用科技手段增强数字普惠金融服务能力。

三是进一步完善差异化监管政策,增强特色化优势。

一方面,对民营银行存贷比、核心负债依存度等指标给予一定容忍度,并在银行监管评级、MPA考核中适度考虑民营银行的特性,进行差异化考评安排,指导民营银行提升评级等级。

另一方面,在坚持技术可靠、风险与行业影响可控、实名认证、交叉复核的前提下,适时推进在产业链金融等特定场景下银行远程开立企业结算账户试点,以便为客户提供更为便捷的金融服务。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