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发钱”是陷阱还是“特效药”?

“全民发钱”是陷阱还是“特效药”?

bac62f6d45ad4092889d7215d18dce05_noop.webp.jpg

来源|中访网

作者|一杭工作室

7月11日,携程联合创始人梁建章在其个人公众号中提出了一个颇具争议的建议:中国经济急需发钱消费,建议按照家庭孩子的数量发放现金补贴。

建议一出,迅速在网络上引发了激烈的讨论,不少网友拍手叫好,表示“终于有肯说‘人话’的专家了。”也有网友对此持怀疑态度,认为这种做法可能会带来一系列问题。那么梁建章是基于什么提出了这个建议,结合具体国情又是否可行呢?

“全民发钱”:一直被提及,一直未采用

事实上,除了梁建章之外,也有其他专家提出“全民发钱”的建议。今年3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教授毛振华在中国宏观经济论坛上指出,建议分批发放总额达10万亿元的现金补贴(人均补贴额为7000元,约合1000美元),相应地减少10万亿元的基础设施建设支出。

为什么专家们会提出“全民发钱”的方案?其实都是为了一个目的——提振消费。

2024年上半年,我国多项消费数据和居民收入增长数据显示出放缓趋势,消费方面,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上半年同比增长3.7%,相比市场预期有所转弱。中国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统计司司长于建勋表示,“整体来看,我国消费市场恢复基础仍需巩固,居民消费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消费热,经济活。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消费和提振经济的政策,就比如大家都在按时抢的“消费券”,但不少政策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因此,梁建章一石激起千层浪,“全民发钱”这个早就被讨论过的方案再次成为了公众热议的焦点。

谁在反对“全民发钱”?

此前,中航基金副总经理兼首席投资官邓海清就曾对“全民发钱”这一方案做出评论,“发钱这个事非常容易得到底层百姓欢呼,但无论从国外经验还是中国经济发展来看,直接发钱都是弊大于利的。美国和日本都用自身教训证明了这并不是个好办法,越艰难的时候越不能去寻找‘特效药’。”

其中,邓海清提到了美国和日本的教训。我们拿美国举例,疫情期间美国的三轮“全民发钱”政策确实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让不少专家心有余悸。

其一是通货膨胀,每个人都拿到钱了,居民消费需求旺盛,生产恢复偏慢,导致通胀大幅上升;其二是发钱拉动消费的总体效果远没有专家口中那么显著,据外媒报道,8000亿美元的现金补助,只有35%起到了提振实体经济的作用。其三是美国政府债务快速上升,到了2023年,美国的预算赤字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达到美国历史之最。

其实,第三点才是最决定性的一点,全民发钱最大的问题是成本高昂,会加剧政府债务压力。而财政部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6912亿元,同比下降2.8%,完成全年预算进度43%,而往年平均进度在45%。

虽然专家们对于“全民发钱”反对颇多,但是网友们却对这一政策十分赞同,并针对一些质疑声提出反驳。反对意见中,最常见的也是容易反驳的理论,就是胡锡进的“人人发钱等于人人不发钱”。

从贫富分化的角度:假设现在有100块钱,一个人有90元,一个人有10元,比例为90%对10%,如果每人发10元,比例就变成了83%对17%,贫富分化的程度降低了。从通胀的角度:富人的财富增加了11%,穷人的财富增加了100%,而钱多了20%近似于20%的通胀,即使考虑到富人的资产升值,从上升比例上,也是穷人更占优。也就是说,人人发钱的方案是有利于穷人的。

那“全民发钱”的可能性大吗?除了上述的财政数据之外,我们可以来看看官方发文:“今年以来,各级财政部门加强财政资源统筹,保持适当支出规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和基本民生财力保障。”由此来看,在资金并不充足的大背景下,短期内实施“全民发钱”的可能性比较小。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