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牛市的基本条件和市场对红利板块的误解

本文来自格隆汇专栏:沧海一土狗

此红利,非彼红利

最近,一个朋友和我讨论了股票牛市的基本条件以及一些社会问题,我们的分歧很大。他认为,如果有牛市的话,股市需要先大幅调整一波,因为红利股(ps:我不喜欢这个词,但是,大家喜欢用)在不断地抱团,需要这类股票开始下跌,牛市才会开始。

但是,我持相反的观点,我认为,如果有牛市的话,股市顺着这个结构走就行了,大部分红利股还会涨。

如上图所示,跟踪上证红利指数的被动基金——红利ETF,今年全年的回报已经来到了13.02%。

事实上,他的观点来源于经验主义,以前的市场大体也是这么走的。因此,这个观点很容易俘获绝大多数投资者。

那么,这种经验主义的根本假设是什么呢??在家庭和企业之间,社会的分配机制继续倾向于企业

之所以我不喜欢“红利”这个标签,是因为还有一个标签能更好地刻画它们——通胀,这些股票的长期逻辑在于通胀恢复正常。

如果社会继续保持企业倾向,那么,通胀会继续遭受压抑,和出口相关的制造业会持续兴盛。因此,股票的牛市必然是制造业相关股票的牛市。那么,为什么某些时候红利股也会上涨呢?因为红利股在走熊市避险逻辑

综上所述,我们就可以得出红利股的两个不同逻辑:

1、长期逻辑,通胀修复逻辑;

2、短期逻辑,熊市避险逻辑;

当社会继续保持企业倾向时,红利股不存在长期逻辑,只存在短逻辑——避险逻辑。这才是我那个朋友的根本逻辑。在这个企业导向下,如果有牛市,最后还是要涨制造业。

但是,如果社会进入到新的阶段:减少对企业的侧重,那么,经验主义将彻底失效。

这个冲突告诉我们,经验主义往往有一个核心假设,核心假设不变,经验规律work,可是,一旦核心假设出现变化,经验规律彻底失效。

当社会对企业的侧重逐步减少时,通胀会逐步修复,红利股的长逻辑——通胀逻辑——启动。因此,在新的核心假设下,红利股和长牛一点都不矛盾。

这就构成了一个极其深刻的反讽,当社会的核心假设变化时,股票牛市会以新的形态降临——过去的熊市形态,只有当越来越多人确认“这是新的牛”不是“旧的熊”,通俗意义上的牛市才真的降临。

我们正在积累证据,以形成新的共识。

事实上,非但“红利”二字是表象,即便是“通胀”二字也是障眼法,真正的关键在于家庭和企业的关系

这个关系会投射到方方面面。所以,有很多观察办法。其中,一个重要的方法是观察政府如何处理居民和企业冲突在企业导向的体系下,当企业侵害了消费者权益时,政府是不会把企业罚破产的,最多罚一些钱了事。我们已经搞了很多年的“315”了,但是,消费者们并不希望真的有那么多东西可以曝光。

事实上,生产领域中的重罚机制极其重要,这个机制类似于股市的退市机制。

《退市新规》之前,炒小炒烂炒题材甚嚣尘上;《退市新规》之后,炒小炒烂的风气才得到有效的遏制,市场的定价机制逐步回归本源——企业价值

之前市场根本不把信用风险当回事,才会导致【小票烂票是大票定价的锚】(ps:某种形式的劣币驱逐良币)这种荒唐事情。

对称的,企业生产领域的“劣币驱逐良币”也是因为重罚机制的缺失,即便是造假被发现了,只是罚酒三杯,意思一下。

那么,这个游戏规则又从哪里延伸出来的呢??来自于更宏大的财税制度。我们的财税制度设计使得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利益更一致:一方面,政府的税收来自于企业;另一方面,地方人员的就业也来自于企业。

因此,地方政府的核心KPI之一就是招商引资,要尽可能多地获取下鸡蛋的母鸡。

最近,出了一件让人全国人民闹心的事情——混油事件,很多人下意识的反应就是——加强监管,说实话,这是最无力的解决办法,因为它是一种事后补救,难以解决激励相容的问题

事实上,最本质的改革一定是来源于财税制度。

社会对本轮财税改革有一个很重要的期待,那就是消费税改革。消费税改革的核心并不在于钱的多少,而在于跟谁征收

当消费税向生产者征收时,地方政府跟企业绑定;当消费税向消费者征收时,地方政府跟家庭绑定。

在前一个激励机制下,地方政府有志于把自己打造成一个生产基地,产品销往全国乃至全球;在后一个激励机制下,地方政府有志于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大型商业综合体,做好品控,让更多的商品在本地零售。

站在家庭的角度,当然是希望消费税后端征收,让地方政府在财税层面更倾向于自己。

高质量发展不是单纯地在生产端闭门造车,最终还是要面向消费者,给大家提供优质商品和服务的。因此,财税制度设计方面的改革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抓手,得让地方政府有动机去提升质量

然而,普通老百姓对整个财税体系有一种天然的惧怕,会担心被抽税。事实上,只要你生活在这个体系中,就一定会被征税。因此,承担税收出口的角色非但不是一件坏事,反而是一件好事。

如上图所示,政府会通过税收出口的选择来调节生产和消费。如果要鼓励生产,就会把税收出口放在生产端;如果要鼓励消费,就会把税收出口放在消费端。

前一段时间,有一个事情上了热搜,那就是“个人所得税APP改版了”,社会舆论开始担心自己被“加税”。

事实上,完全没必要担心。税收体系是一整张网,具备“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表面上看,一些个体被加税了,但是,另一面这些个体的财产收入、劳动收入、福利补贴都增加了,总的效果是,税收循环的重心往家庭倾斜了

如上图所示,相比于税收总量,税收的结构更值得关注,我们要关注税收的循环重心是在家庭部门还是在企业部门。显而易见,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循环的重心是在企业部门,所有的基础设施设计都是围绕这个倾斜的。

一谈到刺激消费,很多人下意识的反应就是发补贴,发消费券,说实话,这种想法真的很可笑。

如果税收循环的重心依然在企业端,你发再多的消费券有毛线用啊??这种做法就是在扬汤止沸罢了。

总的来说,不要肤浅地谈论债务问题、内需问题和假冒伪劣问题,这些问题归根结底都是一个结构性问题——家庭和企业关系的问题,它的背后是一个税收循环设计的问题

所以,不要盲目地看衰消费和内需,那些唱衰者只会静态地看问题,眼睛里根本看不到改革,作为命运的馈赠,他们终将将错过一次伟大的改革红利

此红利,非彼红利。

ps:数据来自wind,图片来自网络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