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ner风波,“精品咖啡”危机何解 ?

咖啡师就像流水线上孜孜不倦的工人,是永不停歇机器上的螺丝钉。

 8CDD6DE7-4E18-41DA-88C8-3EC9A73400C6.jpeg

咖啡师就像流水线上孜孜不倦的工人,是永不停歇机器上的螺丝钉。

撰稿氢小妹,全文3000字,读完约需要6分钟。

“精品咖啡”遭遇了近年来最大公关危机。

事情的起因大家都多多少少有所闻——日前,咖啡连锁品牌Manner一天内爆发了两起“店员与顾客严重冲突”的事件,一些看起来“积怨已久”的矛盾呼之欲出,Manner压榨员工的相关信息甚嚣尘上。

究竟是员工个人,抑或顾客的素质问题,还是企业管理的原罪?这些天,讨论沸沸扬扬,愈演愈烈。

但毫无疑问的是,从前快步跑的咖啡品牌们,如今不得不为过去的野蛮增长买单,停下来思考所谓精品咖啡店在当下的消费大环境下应该怎么做?

毕竟,企业出现的所有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管理的问题。

1

上海2平米小店

走出一个全国咖啡连锁

研究Manner眼下的问题,要从最初的故事说起。

Manner源于上海南阳路上一间2平米的小档口,2015年8月,韩玉龙与妻子陆剑霞找到了这间袖珍商铺,做起了窗口式的咖啡店,消费者随取随走,也才有了后来的Manner。

鲜为人知的是,这位咖啡圈的明星创业者竟是兽医专业出身,只是在大学毕业后的一次偶然机会中接触到了咖啡,就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012年,带着对咖啡和摄影的狂热之情,韩玉龙回到老家江苏南通开了一家摄影主题性质的小咖啡馆,取名为“普罗旺斯”,在当地小有名气。

“当时我还在店里自己烘培咖啡豆,弄得有模有样的。”韩玉龙曾回忆说。

但好景不长,由于南通消费者普遍对咖啡的认知不深刻,咖啡馆的生意每况愈下。于是,韩玉龙决定前往更多人喝咖啡的城市——上海。

韩玉龙曾回忆过Manner第一家门店的选址初衷,“选址唯一标准就是降低成本,够小,够便宜,还有就是旁边必须要有好的咖啡店。”

不久后,窗口咖啡开门营业,Manner正式诞生。压低了租金和装修成本,Manner咖啡售价多在10元-25元之间,如果消费者自带杯子价格则更优。

开业第一天,Manner门店甚至连招牌和菜单都没有,属于完完全全的盲测。一天下来,韩玉龙夫妇收获1000元的营业额。

自此之后,慕名前来的消费者越来越多,队伍越排越长,Manner也成功出圈了。

新消费火爆的那几年,Manner可谓来势汹汹。

2018年10月,Manner完成了首轮8000万元融资,投资方正是今日资本,随后Manner明显加快了节奏,先是将门店升级到20—30平左右,紧接着在2019年下半年起全面扩张开门店。

2020年底,Manner顺利获得第二轮融资,引进了H Capital、Coatue两大豪华投资方。2021年,美团龙珠资本独家投资Manner。据说Manner投资方之间争抢十分严重。

在这个过程中,M stand、Tims、Peet’s Coffee等连锁品牌百花齐放,也纷纷获得PE/VC投资人的支持,还有瑞幸、库迪、蜜雪冰城旗下幸运咖这样的更为低端价位的品牌。

后来,消费投资渐渐退潮,咖啡融资不再热闹,但是大家开始卷价格、卷营销、卷品质,在这个扩张的过程中,每一家的底色开始慢慢显现了。

2

精品咖啡店,

还是血汗工厂?

回到最新事件,Manner 在6月21日晚间发布道歉声明,表示已经第一时间向顾客道歉并安抚了咖啡师,同时会积极整改和调整,试图平息这场风波。

然而,讨论远没有停下来,人们想要挖掘一些更深层的东西,这是中国消费品牌在成长过程中一个久被忽视但又非常重要的问题。

服务人员情绪崩溃,以致与顾客发生严重冲突,这看起来是行业存在的共性问题,但为什么是在Manner爆发了?

员工的工作强度无疑是超高的。

在界面新闻的采访中,Manner咖啡师透露日营业额5000元以下的门店,公司只会派出一个人打理。除了制作咖啡,他们还要包揽理货、清洗等全部工作。

Manner用的是半自动咖啡机,这就让工作变得更为繁琐,因此很多咖啡师抱怨“甚至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半自动的机械与追求高效率之间是矛盾的,而若选择全自动咖啡机,又与精品定位相背离,更何况,韩玉龙一直强调:“Manner不想要机械化,不想抹杀掉每一个咖啡师的个性。”

无疑,咖啡师对于一家咖啡馆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据了解,Manner曾只招聘有工作经验的咖啡师,疫情之后才降低门槛。

有经验的咖啡师入职第二周就能上手操作,而零经验入职的要接受一个月左右的培训,这些都是人力成本。

基本上,Manner一人店的咖啡师平均一天需要卖238杯咖啡,平均每2分钟就要做一杯,只有日营业额在6000元及以上的门店,Manner才会配两名咖啡师。

可以说,Manner不仅咖啡做得比同行慢,配的人手也比同行少。

但付出与回报又不成正比。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Manner上海浦东一家门店全职咖啡师月薪含五险一金在内一共6500元,更多的薪资水平在5000元左右。

另据《豹变》报道,Manner设有1000元全勤奖,迟到一次全部扣除。为了压缩成本,Manner还在不断地拉长工时,降低单人薪资。

这些都让Manner看起来有些血汗工厂的意味,咖啡师更像是流水线上孜孜不倦的工人,是永不停歇机器上的螺丝钉。

狂卷人效的Manner,让咖啡师苦不堪言。

在现实中,这样“效率至上式”的员工管理,是许多公司的常态,商业世界中任何一种做法,都是利益与价值取向,只不过一些更具人文主义的公司可以将之处理的更好。

比如说最近一直在拿来与Manner比较的胖东来,非常照顾自己的员工,提倡快乐工作,普通一线员工基本能拿到7000元的税后工资,受到不公平对待时,还能拿到“委屈奖”,让不少打工人艳羡不已。

3

精品咖啡

与千店连锁的矛盾

百咖大战,Manner的定位是“平价精品咖啡”,是既要调性的精品,又愿意让一些利给消费者的平价,比起星巴克、M stand以及一些精品咖啡馆的价位要低,但是又不像瑞幸那么低价。

拿投资拿到手软时,Manner常常被夸赞单店坪效很高,单店估值也高。投资人掐指一算:投大量的钱进去,让他们短时间内开出更多的店,整体估值可就不止是乘以门店数这么简单了。

据了解,目前Manner的门店数量已经突破1200家。但,原本小而美的精品咖啡馆,在成为千家连锁店的过程中,要牺牲些什么?

都连锁了,还要连锁那么多家,还能算得上精品吗?精品不应该少而精吗?

几年间飞速扩张,甩开对手,投资人的钱带来了底气,也带来了掣肘。

为满足投资方预想的路径,Manner咖啡不得不加快扩店步伐,导致公司在管理、人员等方面处于紧绷状况,咖啡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开门店的租金省不下来,成本不断扩大,于是克扣员工却成为了最简单的方式。

随着消费投资市场的低迷,以及中国一级市场VC/PE面临的严峻退出困境,投资人纷纷把压力给到了被投企业,要么能够上市给投资人退出渠道,要么追求现实的利益与分红,让投资人能够给机构一个交代。

那么,对于企业来说,来自投资方的压力要向哪里疏解?

当规模与扩张成为管理层考虑的首位,是否会牺牲一些弱势群体的利益?这是每家公司不同的选择。

这也是眼下精品咖啡面临的生存窘境,随着瑞幸、库迪进军全国各个城市,且把咖啡价格越打越低,精品咖啡馆们所面临的生存压力也越来越大了。

对于Manner来说,眼下的公关危机易解,可今后的路要如何走?这才是更为棘手的问题。

视频号推荐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