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国中小企业服务月第六届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大会在京成功举办

6月27日正值“联合国中小微企业日”,2024年全国中小企业服务月第六届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大会在北京新动力金融科技中心成功举办。

6月27日正值“联合国中小微企业日”,2024年全国中小企业服务月第六届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大会在北京新动力金融科技中心成功举办。本次大会旨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8部门关于开展2024年“一起益企”中小微企业服务行动有关要求,动员各方力量支持服务中小企业,营造良好服务氛围和产业生态,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图片1_副本.jpg

大会以“把握数字时代新机遇,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一起益企’服务中小微”为主题,通过政策解读、成果发布、案例分享、优秀表彰和合作交流等活动,展示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新成就、新技术、新服务,树立金融服务中小企业的新品牌和行业标杆;大会还联合金融机构共同启动“一起益企”中小微成长计划暨“数字金融+”生态发展合作平台,为广大中小微企业送政策、送专家、送技术、送服务、送温暖,积极探索金融服务中小微企业新范式。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原主席肖钢,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深圳市金融稳定发展研究院理事长王忠民,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原保监会党委副书记、副主席周延礼,中国银行原行长李礼辉,中国金融电子化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潘润红作主旨报告。“科创中国”金融科技产业服务团团长、中国通信学会金融科技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原巡视员杨竑,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黄澄清,中国通信学会副秘书长宋彤、中国人民银行信贷市场司副司长车士义致开幕词。

北京市西城区数据局、西城园管委会(区科委)等政府部门,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华夏银行、平安银行、恒丰银行、江苏银行、青岛银行、厦门国际银行、江西银行、北京中关村银行、浙江网商银行、四川新网银行、武汉众邦银行、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太平财产保险有限公司、泰康在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等金融机构;工银科技有限公司、农银金融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中银金融科技有限公司、建信金融科技有限公司、交银金融科技有限公司等金融科技企业;中国银联等银行卡联合组织;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等研究机构;北京国家金融科技认证中心等检测认证机构;中电数据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中电金信软件有限公司、平凯星辰(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前海环融联易信息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百望股份有限公司、天真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百融云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科技企业共二百余人参加了会议。

“科创中国”金融科技产业服务团团长、中国通信学会金融科技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原巡视员杨竑在会议致辞中表示,发展普惠金融是党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提升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可得性和服务能力的重要途经,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数字普惠金融至关重要。大会搭建银政企合作交流平台,启动“一起益企”中小微成长计划暨“数字金融+”生态发展合作平台,通过强化优势互补、聚合各类资源、搭建优良生态,为协同服务中小企业,促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与赋能,提升中小企业生存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黄澄清在会议致辞中表示,中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市场最有活力的主体,保就业的主力军,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关键环节。当前以技术和数据为关键要素,蓬勃发展的数字经济正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最为重要的推动力量。以银行、保险等金融行业合力构筑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的创新应用,则为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有力支撑,二者的深度融合与迭代创新,将有效满足广大中小微企业的数字金融服务需求,推动数字普惠金融的示范应用。

中国人民银行信贷市场司副司长车士义在会议致辞中表示,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是国际社会的共识,也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具体体现。近年来,以服务中小微企业为重点,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截止2024年一季度末,全国支农再贷款余额为6650亿元、支小再贷款余额为1.7万亿元;普惠小微贷款余额、授信户数同比分别增长20.3%、7.5%。经中央批准,人民银行专门成立了信贷市场司,着力做好包括普惠金融、数字金融在内的五篇大文章的工作。未来将立足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在强化科技赋能、提升服务质效、构建良好生态、强化风险防控、参与数字普惠金融国际治理等方面持续推进数字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

在主旨报告环节,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原主席肖钢就促进数字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提出几点建议。一是促进普惠金融持续下沉,特别是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空间还很大。二是完善小微主体征信体系,需要形成好的统一平台和数据共享交换机制,有效提升和释放数据价值。三是拓展数字普惠金融服务领域,不仅要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保险等金融服务,还可以包括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其他增值服务,如财务管理、客户对接、产业链互联等,真正体现“金融即服务”理念。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深圳市金融稳定发展研究院理事长王忠民以“数字普惠的三个生态位及两个内生逻辑”为题,从数字化时代开源(如代码、大模型)、云服务、生产过程全托管三个生态聚合效应可以互惠共赢、普惠众生的现象出发,提出数字普惠金融的两个内生逻辑:一是通过云服务和全托管渗透到中小企业生产全过程和融资、支付、结算等全方位金融服务,实现消费者、小企业收益最大化和服务提供者自身收益最大化三者共赢;二是通过数字安全技术与国家数字安全基础设施,为隐私信息、数字资产产权保护等保驾护航。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原中国保监会党委副书记、副主席周延礼就数字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情况、未来趋势和面临的风险与挑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数字技术赋能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几点思考:一是加大通用大模型、数据中心等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的研发。二是建设训练大模型的共享平台。三是金融监管部门推动建立统一的公共数据开放性标准规范。四是加强地方信用服务平台建设。五是尽快建立进入大模型的相关规范和审查制度,必要时开展沙盒试点。

中国银行原行长李礼辉认为传统模式下金融服务准入门槛高、风险定价高、运营成本高,通常无法顾及经济学上所谓的长尾群体。因此,传统模式很难保证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找到解题的新路径,主要是通过数字技术创新,以及配套的制度创新,扩展长尾群体的信任发现,扩展供应链的信任传递,既要解决长尾太长的问题,也要解决风险成本和经营成本过高的问题,让普惠金融开始成为可以持续的商业模式。在农村普惠金融方面,李礼辉建议加强集约的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共享数据支持和数据服务;穿透式的金融协同和金融监管体系;进一步推进政策性的资金支持和利息补贴等。

中国金融电子化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潘润红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面临的困难挑战,介绍了集团旗下北京国家金融科技认证中心以质量认证赋能数字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有益探索,分享了在金融APP认证、银行营业网点服务认证、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点认证、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能力成熟度评估等方面的实践做法,并就未来发展提出建议:一是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助力金融机构不断提升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能力,强化数据在共享过程中的安全合规使用,保障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二是强化标准实施,持续推动适老化、无障碍金融服务以及生僻字处理等金融标准落地,提升金融服务的便利性。三是加强数字生态建设,发挥认证“守安全底线、拉质量高线”作用,助力金融机构依托数字渠道打造更为高效、安全、便捷的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四是深化人工智能应用,借助大模型辅助金融机构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质效,助力提高风控效率、降低融资成本。

北京市西城区数据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马振峰、亚洲金融合作协会创始秘书长、中国银行业协会原专职副会长杨再平,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等领导和专家纷纷发言。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华夏银行、恒丰银行、天津农村商业银行、浙江网商银行、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等与会金融机构,农银金融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金融科技企业,北京国家金融科技认证中心等检测认证机构、中电数据产业集团、百望股份等数字科技公司就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中小企业成功经验、创新成果和未来展望、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数据要素X金融服务”赋能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等议题进行广泛交流。

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大会已成功举办了五届。大会通过政策解读、趋势探讨、成果发布、案例分享、优秀表彰、产品展示、合作交流等方式,展示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新成果、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新成就,打造数字普惠金融创新服务品牌,共建数字普惠金融新生态,大力推动我国数字普惠金融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宣红彦)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