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众银行招兵买马,催收行业要“变天”?

这两则招聘公告均与催收有关。据悉,招聘催收领域人才的不仅仅是微众银行,还包括光大银行、华夏银行等多家银行。

4444.jpg

近段时间,各大银行纷纷开始招聘催收领域人才。

6月11日,微众银行发布了一则业务运营支持岗(法诉)的招聘公告。该岗位的职能包括,推进法诉类供应商上线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制定后续合作方案;负责法律诉讼业务全流程工作支持(如推案、材料整理等),搭建法诉业务管理体系,并不断优化流程,提升交付质量和回款效率;对负责的法诉渠道的年度业务指标和交付规模负责,为渠道方制定业务经营规模和高效解决方案;研究法诉措施+电催相结合的新催收模式,探索多元化的法催体系;负责管辖渠道法诉业务的运营管理、业绩管理及合作方维护。

而就在这则招聘发布前,5月29日,微众银行发布了一则招聘业务运营支持岗(委外运营)的公告。该职务负责委外催收作业、品质合规性、催收强度的检查监测,确保委外催收机构不良资产清收资源投入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促进委外催收机构效率提升。但是截至目前,微众银行已经撤下了该招聘公告,各招聘平台显示该职位已暂停招聘。

这两则招聘公告均与催收有关。据悉,招聘催收领域人才的不仅仅是微众银行,还包括光大银行、华夏银行等多家银行。

有分析人士表示,银行招收催收人才首要的目的是回收资产,控制不良率,特别在经济下行期,降低不良的压力的需求进一步提高。微众银行发布的2023年财报显示,截至2023年末,该行不良贷款率为1.46%,较2022下降0.01各百分点。但是在2021年,微众银行的不良率仅为1.20%。从绝对数额来看,微众银行的不良贷款也从2022年的49.70亿元上升至2023年的60.41亿元。

另一方面,催收行业也在走向规范化。金融机构催收业务主要分为两类,一种是自建团队进行催收,另一种是委外催收。在过去,委外催收是不少银行的选择,但是由于第三方催收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存在不规范的行为,例如过度催收、侵犯客户隐私等,最终引起消费者不满,影响银行声誉。

黑猫投诉平台显示,微众银行累计收到11000多条投诉,其产品微粒贷的投诉量更是超过32000条,投诉内容多涉及暴力催收。

6月26日,一名消费者投诉称,微粒贷对其高频电话催收,第三方恶意催收,威胁上门到工作单位闹,而且已给工作单位打了电话,语气非常恶劣,严重影响了该消费者的工作。该消费者致电微粒贷客服,希望他们能文明催收,不影响生活和工作,客服回复会到其单位查询情况。

6月27日,另一名消费者称因为经济环境差,疫情后失业,直到上个月找到新工作,结果却因为要应付微粒贷每天十几通电话和各种短信发来的威胁恐吓,导致工作也丢了。该消费者表示:“工作没了收入没了你们要我怎么还款,是要逼死人的节奏吗?”

不难看出,暴力催收不仅会影响银行的社会形象,甚至会恶化贷款者的还款能力,反过来影响银行的回款。相较之下自营催收团队无疑更加可靠和可控。

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对暴力催收加强了管控。2023年5月,国内最大的催收公司永雄集团发出公开信,称其4家分公司170多名员工被抓,宣布公司停业。2024年4月,永雄集团公开发文表示未来将不再从事具体催收业务。

随着永雄集团落幕,相关法规也出台了。2024年5月16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联合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通信企业协会、中国互联网协会组织相关从业机构共同研制的《互联网金融 个人网络消费信贷 贷后催收风控指引》国家标准发表。

该《指引》要求,金融机构应切实履行贷后催收业务主体责任,不断加强本机构催收能力建设,审慎实施外包。在管理内控方面,金融机构和第三方催收机构应加强催收组织管理,明确具体负责催收业务的管理部门,指定一名高级管理人员负责管理相关工作。有条件的金融机构可组建专门负责催收业务的部门。

也有评论认为,自营催收团队成本较高,委外催收可能仍会成为不少银行的首选。(内容来源|华博商业评论)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