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康”的下一个IPO,靠AI+机器人的故事,募60亿

纸面富贵、难“断奶”?

纸面富贵、难“断奶”?

2022年安防龙头海康威视业绩大变脸,净利润同比下跌23.65%至128.3亿元,这是其上市12年以来的首次下滑。二级市场已经提前反应,自2021年7月起,海康威视股价达到65.35元高点,市值突破3000亿元后,股价便开始震荡下跌,2022年股价最低时到了25.57元。

在财务数据大幅波动前,海康威视已开始通过分拆子公司上市来优化资本结构和增强市场竞争力。2021年8月,海康威视连发数条公告,拟分拆所属子公司萤石网络至上交所科创板上市。大约四个月后,海康威视另一子公司海康机器人传出拟在境内上市的消息。

萤石网络已于2022年成功上市,海康机器人仍在排队中。自2023年3月7日,海康机器人IPO申请获得受理,至今已耗时一年有余。据最新披露,3月31日,海康机器人IPO申请文件中记录的财务资料过有效期后,6月29日,海康机器人更新提交了相关财务资料。

通过分拆得以上市公司的独立性、与母公司之间的关联性等,是投资人和监管关注的重点。作为从海康威视内部孵化的创新业务之一,海康机器人也受到母公司海康威视的“呵护”,招股书显示,2020年-2022年及2023年1-6月,海康威视及其下属企业、中国电科下属企业一直位于海康机器人前五大客户之列。二者同样是海康机器人主要供应商。这也令海康机器人的经营独立性受到外界质疑。

从股权结构看,中国电科通过海康威视实控海康机器人,无疑是海康机器人IPO最大的受益人。此外,海康机器人背后还站着一位身家百亿的知名投资人——龚虹嘉。

纸面富贵

自筹项目疑改IPO募资

海康机器人是海康威视内部孵化的创新业务之一。2014年海康威视成立机器视觉业务中心,主要进行自主研发机器视觉和移动机器人软硬件,2016年这项业务独立为海康机器人公司。海康机器人以视觉感知、AI和导航控制等技术为核心,聚焦于工业物联网、智慧物流和智能制造。

海康机器人的收入情况良好,归母净利润更是在2021年实现了超七倍的同比增长。据海康机器人2023年9月28日版的招股书,2020年-2022年及2023年1-6月,其营收分别为15.25亿元、27.68亿元、39.42亿元、22.78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509.64万元、4.82亿元、6.41亿元、4.12亿元。

但进一步分析,亮眼的数据背后也有隐忧。

海康机器人很大一部分利润来自政府补助及税收优惠政策。2020年-2022年及2023年1-6月,海康机器人来自补贴收入占利润总额比重分别为22.84%、19.06%、8.61%和12.63%。同期,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增值税即征即退、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等税收优惠政策金额占利润总额的比例分别为112.51%、24.74%28.43%和28.15%。

从经营净现金流层面看,不排除海康机器人通过先卖货后收钱的方式做大规模和业绩。2020年-2022年及2023年1-6月,海康机器人经营净现金流分别为-1.03亿元、-3.25亿元、-3971.8万元、-2.94亿元。三年半的时间内,经营净现金流仅在2020年为正。

对于经营净现金流持续为负,海康机器人表示,随着公司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原材料采购与产品备货相应增加,应收账款也有所增加,上下游的付款及收款结算存在一定的时间差所致。此外,公司不断扩充员工团队,为此支付了较多的职工薪酬,也增加了经营活动现金流出。

2020年-2022年及2023年1-6月各期期末,海康机器人应收账款账面余额分别为4.46亿元、6.81亿元、12.02亿元及16.44亿元。海康机器人表示,随着公司销售规模的扩大,报告期内公司应收账款有所增长,且由于部分客户内部付款审批流程较为严格,造成了应收账款逾期。

在回复交易所的问询中,海康机器人进一步解释了原因,在芯片全球性供应紧张的情况下,公司对一些关键的集成电路等原料采取积极备货策略,安全库存期间根据原材料的重要程度从3个月到1年不等,导致采购原材料所支付的现金大幅增加。公司解决方案类业务的销售回款周期较长,而部分集成电路采购则需要预付供应商款项,上下游的付款及收款结算存在较长的时间差,在公司高速增长时产生经营活动现金流负数。

与此同时,海康机器人的资产负债率也处于较高水平。2020年-2022年及2023年1-6月,海康机器人资产负债率分别为86.84%、69.46%、70.49%及66.23%,高于同行业可比公司。对此,海康机器人提到,随着公司生产经营规模的持续扩大,营运资金需求日益增加,如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持续为负且资产负债率继续走高,将会对公司业务经营及新业务拓展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导致公司出现流动性风险。

海康机器人本次IPO中,有两项与此前海康威视自筹资金投资项目高度类似。

此次IPO,海康机器人拟募资60亿元,资金投入前两项是海康机器人智能制造(桐庐)基地、产品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投资金额分别达到15.34亿元、11.66亿元。

这两大基地建设项目疑是海康机器人曾公告的拟自筹资金项目。

2022年1月19日,海康威视发布两则公告。分别是以自筹资金投资15.34亿元建设海康机器人智能制造(桐庐)基地项目,在杭州市桐庐县规划用地190亩,规划建筑面积约31.00万平方米,用于建设海康机器人的智能制造工厂。以自筹资金投资11.66亿元建设海康机器人产品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在杭州市滨江区规划用地45亩,规划建筑面积约16.50万平方米,主要用于海康机器人的办公、研发场所及配套设施场所等。

海康威视将原本计划通过自筹资金进行的两大基地建设项目,转变为通过子公司海康机器人的IPO来筹集资金,这一转变可能揭示了海康机器人在当前市场环境下面临的挑战和对资金需求的变化。通过IPO,海康机器人能够获得更多的市场认可和资金支持,同时也为海康威视整体的长期增长提供了新的动能。

业绩下滑

接连推动子公司上市

海康机器人IPO的启动时间可追溯至2021年12月,海康威视公告称,将拆分子公司海康机器人在境内上市。彼时,海康威视表示,根据公司总体战略布局,结合控股子公司海康机器人业务发展需要,为进一步拓宽公司创新业务融资渠道。

如果海康机器人顺利上市,海康威视有望再收获一个IPO,“海康系”上市公司也将增至3家。

不过,自2023年3月7日,海康机器人IPO申请获得受理,至2024年1月15日,深交所出具《关于杭州海康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申请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的审核中心意见落实函》,海康机器人的上市流程再无最新披露进展。据深交所官网,在2024年3月31日,海康机器人IPO申请文件中记录的财务资料过有效期后,6月29日,海康机器人更新提交了相关财务资料。

除海康机器人以外,海康威视通过子公司,如萤石网络、海康微影、海康汽车电子、海康存储、海康消防、海康睿影和海康慧影等,构建了一个强大的创新业务阵营。这一部分业务在2023年为海康威视贡献了185.53亿元的总收入,占公司整体收入的20.77%。近年来,海康威视也频频拆创新业务分子公司上市。

2021年8月,海康威视发布公告,拟分拆所属子公司萤石网络至上交所科创板上市。对于原因,其提到上市公司希望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改革的有利时机和政策的大力支持,分拆控股子公司萤石网络独立上市,为公司云平台服务及智能家居业务的研发投入与生产经营筹集必要的资金,促进萤石网络技术水平的提升和业务规模的扩大,为公司的做优做强注入新的发展活力,持续为上市公司广大股东带来稳定的投资回报。

在招股书中,萤石网络将自身定位于“智能家居服务商及物联网云平台提供商”,面向消费者提供视觉交互为主的智能家居产品,面向行业用户提供物联网云平台服务。

2022年年底,萤石网络登陆科创板,但在上市首日,萤石网络便跌破IPO发行价,萤石网络的开盘价为28.77元/股,较发行价持平。截至当日收盘,萤石网络的股价报收25.25元/股,下跌12.23%,总市值约为142.03亿元。而在上市当年,萤石网络就出现了“增收不增利”的情形。财报显示,萤石网络2022年营收为43.06亿元,同比增长1.61%;净利润3.33亿元,同比下降26.10%。

海康威视推动子公司IPO的背后,可能反映出公司在寻求新的增长动力以突破发展瓶颈。2010年在深交所上市后,至2021年海康威视的营收规模扩大了超20倍,从2010年的36.05亿元到2021年814.2亿元。

但自2017年至2020年,海康威视的营收与利润增幅不断缩窄,其中营收增速分别约为31%、19%、16%、10%;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为27%、21%、9%、8%。

虽然2021年再次恢复同比增长,但海康威视却在2022年迎来了上市后首次净利润下滑,净利润128.38亿元,同比下跌23.65%;营收为831.66亿元,同比微增2.14%,增幅创下历史新低。

2023年年报中,海康威视将自身形容为一辆正在行驶的大货车,战略转型就像是在行驶中更换发动机,而异常崎岖的道路更让行驶不免起伏颠沛,使战略落地更加艰难。这一背景下,海康威视也让子公司独立上市,以支撑其业务的持续稳定增长。

“海康”背后的男人

身家超600亿

从股权看,中国电科通过海康威视实控海康机器人,如若后者成功上市,其无疑是最大的受益人,不过除此之外,海康机器人背后还站着一位身家超600亿的投资人——龚虹嘉。

招股书显示,海康机器人有2个直接控股股东。其中,海康威视持股60%,青荷投资持股40%,青荷投资为海康威视“跟投计划”对创新业务进行跟投的持股平台。

截至2023年6月30日,中国电科通过其全资子公司中电海康持有海康威视36.35%的股份,通过其全资子公司电科投资持有海康威视2.48%的股份,通过其下属中国电科五十二所持有海康威视1.93%的股份,合计持有海康威视40.76%的股份,为海康威视实际控制人。

在海康威视的前十大股东中有这样一个名字——龚虹嘉,长期稳居该公司的第二大股东。即便多次减持海康威视,截至2024年第一季度,他仍持有海康10.32%的股份,按照海康威视当前约2600亿元市值计算,龚虹嘉持有市值约343亿元。

在龚虹嘉身上有着“A股套现王”“中国最牛天使投资人”“中国版孙正义”“安防教父”等标签。

龚虹嘉出生于1965年,中学时代他酷爱文字,擅长写作,曾获得过湖北省高考唯一满分作文,那时他的梦想是记者、律师等人文相关的工作,不过最后他在一位器重他的老师影响下,报考了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这在当年可不是热门专业。龚虹嘉还曾是国家标枪三级运动员,在那个年代标枪这种运动也并非大众喜闻乐见的热门运动。

龚虹嘉对冷门的喜好在他此后的投资理念上也有所体现。90年代,他瞄上了夕阳产业收音机,1994年他创立了收音机品牌德生。在他的经营下,德生市占率一度超70%,成为中国收音机第一品牌,龚虹嘉因收音机生意赚了1000多万。

真正让龚虹嘉一战成名的还是海康威视。2001年,陈宗年和胡扬忠组成的28位工程师团队,离开中电科,在杭州创立了海康威视,主要从事视频压缩板卡的研制及生产。为了帮助老同学实现梦想,龚虹嘉成为海康威视的天使投资人,共投资245万,占49%的股份,成为海康威视的第二大股东。

海康威视2010年上市后,限售股解禁后,龚虹嘉开启了减持之路,此前曾有媒体测算,龚虹嘉这些年共减持海康威视套现300多亿,因此他也被贴上了“A股套现王”的标签。

龚虹嘉投资成功案例并不止于此,据不完全统计,他投资的上市公司还包括富瀚微、联合光电、清科创业、中源协和、芯原股份等,投资涉及安防产业链、生物科技、芯片及投资管理等多个领域。除了直接投资,龚虹嘉还成立了多家投资管理企业,比如通过香港独资企业WealthStrategy全资控股的富策产业投资(天津)有限公司。

龚虹嘉家族最重要的一个投资载体便是深圳嘉道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据公开资料,嘉道谷投资了红杉中国、IDG资本、高瓴资本等知名机构。企查查显示,嘉道谷投资对外投资项目达到51个。

精准的投资眼光也令龚虹嘉财富水涨船高。以2024年1月15日的财富截止日计算,龚虹嘉家族以655亿元人民币的财富,在《胡润全球富豪榜》中排名第257位。

海康机器人的IPO无疑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在海康威视的强力支持下迅速发展,在外界看来,像一个没“断奶”的孩子。然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能够拥有强大的后盾,是许多初创企业梦寐以求的优势。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