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造假王”满血归来,广药集团英雄救“美”

资本市场见证奇迹

作者 | 胡青木

主编 | 苏淮    

曾经因为财务造假数目巨大,引起整个市场轰动的康美药业(600518.SH),“摘帽”了。

7月2日晚,康美药业发布公告称,公司股票将于7月3日停牌1天,7月4日复牌并撤销其他风险警示。撤销其他风险警示后,公司股票转出风险警示板交易,股票价格的日涨跌幅限制由5%变更为10%,公司股票简称由“ST康美”变更为“康美药业”。

截图来源于公司公告

公告发布之后,康美药业的官网首页也是一片喜庆,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公司“摘帽”的喜悦。对此,源媒汇以投资者身份拨打了康美药业的投资者热线,但是一直未能接通。

截图来源于公司官网

7月4日早盘开盘后,康美药业直接“一字板”涨停。但是很多个人投资者却对康美药业的这次“摘帽”嗤之以鼻:“造假王也能摘帽?真是天大的笑话”。不过也有投资者送出了赞言:“可喜可贺,当前这种市场环境下还能满血复活,不容易啊”。

持不同观点的投资者在股吧里吵得火热,在把康美药业这家充满争议的公司再度送到台前的同时,也难免让人好奇,它到底是怎么成功复活的?

事实上,这背后离不开国资广药集团的相助。

01

A股造假记录保持者

公开信息显示,康美药业成立于1997年,是一家以中药饮片为核心的智慧型中医药大健康品牌企业。目前公司已基本贯穿中医药产业的上、中、下游,上至药材种植、药材交易,下至生产开发、终端销售,业务渗透中医药全产业链的各个关键环节。

2005年,是康美药业起飞的一个转折点。

这一年,在原实控人马兴田的领导下,康美药业实施了一项创新举措——率先推出中药饮片的小包装产品,将种类繁多的中药材按照精确的克数分装进小袋中。这一创新,不仅颠覆了中国传统的中药配药方式,即长期以来依赖的“手抓秤量”法,而且为中药的现代化和标准化生产铺平了道路。

图片来源于淘宝康美药业官方旗舰店

此后,康美药业的业绩可谓是一路高歌猛进。

2005年时,康美药业的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为5.85亿元和0.73亿元。而在7年之后,公司的营收就一举突破百亿,达到了111.65亿元;同时净利润也取得了14.41亿元的优异成绩。在2005年到2012年的这7年里,公司营收和净利润的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了惊人的52.39%、53.13%。

在逐年大增的业绩带动下,康美药业的股价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2005年6月,康美药业的股价还在0.4元(前复权)附近徘徊;而到了2012年10月,公司股价已经一路涨至7元(前复权)附近,涨了约17倍。

截图来源于Wind软件

彼时,康美药业在短短几年内完成营收超过百亿的壮举,也引来了市场的质疑。

2012年12月15日,《证券市场周刊》刊发了《康美谎言》一文,称经该刊和中能兴业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共同调查发现,康美药业高成长背后存在财务造假嫌疑。但是随后康美药业就发布了澄清公告。

面对康美药业的反驳,2013年3月,《证券市场周刊》再刊发《康美谎言第二季》一文,指出公司虚增投资金额17.7亿元。

但由于彼时众多中医药股负面缠身,很多文章被视为资本市场对中药行业的恶意做空,而康美药业只不过是受害者之一,因此让康美药业逃过了监管部门的深究。

这两轮风波虽然让康美药业的股价有所回落,但是整体的股价仍延续着上行的趋势。

到了2015年,在A股大牛市的助推下,康美药业的股价更是一路攀升至23.24元(前复权),成为首家市值过千亿的医药公司,同时也助力实控人马兴田成为揭阳首富。

然而,2018年后,康美药业开始由盛转衰。

这一年的5月29日,康美药业的股价达到了历史高点26.11元(前复权)。但是到了12月,公司因为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股价也跟着一路下跌。

屋漏偏逢连夜雨,2019年4月30日发布年报时,康美药业发布了一份会计差错更正说明,表示2018年以前的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费用及款项收付方面存在账实不符的情况,其中货币资金多计299.44亿元。

随后的2019年5月17日,证监会也发布了康美药业的财务调查进展:2016年年报虚增货币资金225.8亿元;2017年年报虚增货币资金299.4亿元;2018年半年虚增货币资金361.9亿元。这些虚增金额直接刷新了A股历史记录。

证监会的“实锤”落下后,康美药业更是“鸡贼”地主动向上交所申请,对公司股票实施“其他风险警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变成ST股。这波反常操作,也被投资者调侃为是为了缓解股价下跌的速度,毕竟ST股票的跌幅上限是5%。

源媒汇统计后发现,在康美药业“自曝”和证监会“实锤”的这两轮打击下,公司前后一共经历了20个“一字板”跌停,股价更是从11元附近一路跌到了2.8元附近。彼时持有康美药业的28万余名股民,直接被“闷杀”在了这轮下跌里。

截图来源于Wind软件

02

散户的反击

被坑的散户对康美药业可谓是“恨之入骨”,但是彼时由于缺乏有效的集体诉讼机制和法律支持,散户投资者很难通过个人力量对抗上市公司。即便知晓自己的权利受到侵害,也常常因为维权成本高昂、程序复杂,而选择忍气吞声。

不过,随着近年来法律环境的改善和投资者保护意识的增强,上述情况在逐步改善。特别是2020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证券纠纷代表人诉讼若干问题的规定》,为散户投资者提供了集体诉讼的法律依据,降低了维权成本,提高了诉讼效率。

截图来源于最高人民法院官网

清华大学研究生导师、专注于金融证券投资领域的杨兆全律师告诉源媒汇,这次规定的出台,与以往相比不同的点在于,投资者有了代表人,使得起诉变得更加容易和便利。

上述规定,让一些因为康美药业财务造假而损失惨重的散户投资者决定反击。

2020年12月,顾某某、刘某某等11名自然人,就康美药业证券虚假陈述责任纠纷一案提起诉讼,请求法院发起普通代表人诉讼;2021年2月10日,广州中院经依法审查作出裁定,决定适用普通代表人诉讼程序审理康美药业证券虚假陈述责任纠纷一案;2021年3月26日,投资者服务中心也正式接受投资者委托,替投资者打官司。

2021年11月12日,涉百亿造假的康美药业集体诉讼一审判决,公司须向5.2万名投资者赔偿投资损失24.59亿元。

此外,康美药业实控人马兴田一审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其他11名责任人员也因参与相关证券犯罪被分别判刑,刑期从六年至六个月不等。

至此,康美药业财务造假案可算是尘埃落定,从此这只股票也被投资者贴上了“造假王”的标签。

不过由于很少有人关注后续的进展,因此在日前曝出康美药业“摘帽”新闻时,很多股民心里想的是:“这也能复活?”

那么康美药业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

03

国资入驻,涅槃重生

在2019年主动“戴帽”以后,2021年4月末康美药业公布2020年年报时,由于净利润仍旧亏损,因此公司股票名称变成了*ST康美(有退市风险)。也是在这一年,康美药业迎来转机。

2021年4月,广东省揭东农商行依法申请对康美药业进行破产重整。同年12月,一家名为广东神农氏企业管理合伙企业(下称“广东神农氏”)的公司入主康美药业,以25.31%的持股比例成为第一大股东。

截图来源于公司公告

广东神农氏到底是什么来头?

源媒汇通过天眼查发现,广东神农氏背后的控股股东为具有国资背景的广药集团。

截图来源于天眼查

由此可见,捞了康美药业一把的,是当地的国企。

广药集团有关人士告诉源媒汇,康美药业的问题不仅涉及公司本身,还关系到产业链上下游40万人的生计。参与资产重组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化解危机,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康美药业在被拉出泥潭之后,得益于2021年进行的债务重组,实现了高达175.83亿元的重组收益。受此影响,公司当年录得净利润79.18亿元,不仅终结了此前连续两年亏损的局面,而且还避免了因连续三年亏损而面临的强制退市风险,公司名称也得以由*ST康美变更回ST康美。

截图来源于公司公告

有了国资背景的康美药业,在广药集团的积极介入下,2022年度公司亏损大幅降低,并于2023年成功扭亏为盈,录得了1.03亿元的净利润,于是才有了“摘帽”的基础。

截图来源于巨潮网

当然,康美药业能够扭亏为盈,其主营业务的增长功不可没,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当年中药材价格的上涨。

据中药材天地网数据显示,2023年初时,中药材综合200指数在2800点附近,而到了2023年8月,该指数一度上冲至3600点,期间涨幅高达28.57%。

图片来源于中药材天地网

在终端中药材价格的推动下,康美药业的中药业务实现营收23.31亿元,同比增长了22.33%;此外,同比增长54.90%的保健食品业务,也有望成为康美药业的第二增长曲线。

截图来源于公司公告

不过源媒汇发现,虽然康美药业2023年实现了扭亏,但是在营收仅增长约7亿元的情况下,净利润却增长了20多个亿,而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非经常性损益这一会计项目。

非经常性损益,通俗来说,就是指那些不是公司日常业务经营中经常发生的收益或损失。这些损益通常是偶发的、一次性的,不会频繁出现。2023年度,康美药业的非经常性收益为8.55亿元,而2022年时这一数字为-11.80亿元。

截图来源于公司公告

因此只考虑主营业务的话,2019年至2023年间,康美药业的扣非净利润连续5年为负,分别为-48.65亿元、-305.86亿元、-79.68亿元、-15.09亿元、-7.53亿元。虽然距离盈利还有些许距离,但是亏损在逐年减少。

在国资入驻之后,换血重生的康美药业已非昔日之康美。即便营收不足“巅峰”时的1/4,但起码赚的每一分钱都是实打实的。

浴火重生的康美药业,还能重复往日的荣光吗?

部分图片引用网络  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股票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