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挪移!26家药企“换帅”。国企、民企、跨国药企“疯狂”调整背后,是怎样的产业现实?

2024年上半年,26家药企换帅,超过2023年全年总和。

撰文| Qsher 石若萧

编辑| 顿河

医药行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与结构调整,“换帅”无疑是最外化的体现。

今年上半年,无论是国资药企、民营药企还是跨国药企,一把手变动得都稍显频繁。据E药经理人不完全统计,这一期间内共涉及26家药企换帅,这一数字甚至超过2023年全年总和。

国资药企,如国药集团、中国医药、云南白药这些巨头,其换帅原因基本离不开“整合升级”与“反腐”两大关键词。随着国企改革进入关键期,启动战略性重组,将产业链上各个冗余重复的环节出清,从宏观层面提升产业效率,成了行业的普遍共识。

民营药企的换帅则基本离不开“业绩承压”与“二代接班”。由于集采、国谈、反腐、证券市场监管趋严等因素影响,近两年医药行业经营环境大变,将不少药企的沉疴都暴露了出来,自然引发了高管层的剧烈震动。

另外有一大趋势不可忽略,不少药企一把手换成了具有国资背景的职业经理人。同时,相当一批60后企业家临近退休,如何将经营管理权平稳交接,也成为了不少企业面临的新课题。

跨国药企中国区和全球换帅也在加速,背后与业绩承压、全球架构调整、地缘政治等因素不无相关。更有意思的是,今年以来,跨国药企中国区继任者们,除诺华外,基本延续女性掌门人的基调。

国企药企董事长更迭

2024年上半年,医药领域国企换帅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频次,其中不乏行业巨头和领域领头羊。据E药经理人不完全统计,2024年H1已发生了6起国企董事长更替。

这些变动不仅反映了国企在新时期下的战略调整,也预示着市场适应与内部优化的双重需求。归结来看,原因无外乎有四:

首先,国企改革已进入关键期,管理层的调整成为推动战略性重组、专业化重组,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其次,医疗反腐行动后,国企需要重构内部秩序,确保企业健康稳定发展。再者,市场竞争压力下,国企必须不断调整战略,适应市场变化,进行业务转型与升级。最后,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化,管理层的年龄结构也在优化,新生力量的注入成为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的关键。

在这股换帅潮中,国药系两起重磅变动无疑成为了焦点。

一是“国药集团换帅”。作为国务院国资委对12户央企21名领导人进行系统性调整的一部分,刘敬桢不再担任中国医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一职,转任中国物流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而他的继任者白忠泉,此前是中国电气装备集团有限公司的党委书记、党委常委、董事长。

二是,继这一变动半月后,国药集团旗下中药板块的上市公司太极集团也官宣换帅,董事长李阳春因达到法定退休年龄而请辞,由董事兼总经理俞敏履行董事长及法定代表人职责。

与此同时,在业绩承压的背景下,换帅也成为了企业扭转局势、寻求新生长点的关键举措。中国医药便是典型一例。

5月,中国医药原董事长李亚东辞职,新任董事长为“通用系”老兵杨光,同时接管中国医药及通用技术集团医疗健康有限公司。值得注意的是,在李亚东担任董事长期间,虽然中国医药营收有所增长,但净利润增速波动较大,尤其是近年来表现疲软。更为严峻的是,2024年一季度报告显示,公司营收同比下降29.97%至87.75亿元,净利润也锐减45.83%至1.46亿元。

在这样的业绩背景下,高管的频繁变动似乎成为了企业试图扭转局势、寻求新生长点的手段之一。实际上,尚且不算总经理、副总经理和监事等职位的频频变更,中国医药上任不足一年或任职一年多就离职的董事长就有多位,如姜鑫和谭星辉等。

值得注意的是,换帅潮中不乏因“内部问题”而被迫调整的案例。典例如上海医药和云南白药。

继去年周军“被查”时隔四月后,上海医药终于迎来新任董事长杨秋华。同日,原来代为履职的姚嘉勇辞去公司董事、副董事长等全部职务,辞任后不在上海医药及下属企业担任任何职务。

云南白药同样曾因内部问题而备受关注。沸沸扬扬的前董事长被调查事件数月后,新任董事长一职尘埃落定。接替者为国企老将张文学。梳理来看,张文学的加入可谓是“紧锣密鼓”。2023年3月,王明辉辞职;2023年9月,张文学从云天化集团退休;仅5天后,被任命为云南白药党委委员、书记。直至 2024年2月,又被任命为云南白药董事长。

此外,红日药业的换帅事件更是“国资救市”的生动案例。

4月,红日药业的董事长姚小青因个人工作原因辞职,且不再担任公司任何职务。因姚小青原定任期到期时间为2025年4月,此番辞职比原定时间提前一年,引发了不少关注。继任董事长为吴文元,同时选举并聘任蓝武军为副董事长、总经理;聘任孙武为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财务负责人。值得注意的是,吴文元和孙武都具有兴城投资背景。由此可见,公司权力结构的全面重构与国资力量的深度渗透。

在兴城投资(成都国资实控)入主红日药业后的几年时间里,红日药业原班人马接连辞职。尤其随着此番姚小青辞任董事长,意味着红日药业新旧股东之间的权力交割彻底完成。

有意思的是,在2018年-2019年,除了红日药业,紫鑫药业、天目药业等均是同一时期选择引入国有资本的医药企业,这两家药企在去年均同样经历了董事长换帅。这一共同背景或许预示着,随着国资的深入介入,“国资救市”已进入了“控制权更为稳定”的关键时期。

调整不断的民营药企

从民营药企董事长们的变化来看,大多调整都离不开股价下行、业绩乏力、管理混乱、政策变化、突遭黑天鹅等种种负面因素刺激。但同时,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开始掌控局面,国资也频频出手参与“救火”,或许新的想法,新的理念,能为企业经营带来不一样的局面。

今年民营药企的董事长变化,睿智医药“开了第一枪”。

睿智医药的业绩承压和人事动荡一直都是行业热衷讨论的话题,其董事长职位曾以“6年5人7次”的变动频率广为认知。不过早在去年,随着董事长、CEO双双离职,就有人猜测胡瑞连或将成为公司下一任董事长,最终的结局也印证了这一猜测。据1月10日睿智公告显示,胡瑞连身兼数个要职,不仅担任睿智医药董事长、CEO,也将同步变更为公司法定代表人。

众所周知,本土药企新生代传承一直是行业备受关注的话题之一。

3月末,在发布年报同时,通化东宝官宣董事长换人,冷春生因个人原因辞职,由通化东宝创始人李一奎之子李佳鸿接替。外界普遍将此次人事变动解读为“新生代接班”,此前创始人李一奎退居幕后,冷春生暂时接替,主要起一个“辅佐”和铺垫作用,等到时机成熟,就是李佳鸿接替之日。

和通化东宝一样,振东制药也在今年迎来了“新生代接班”,不过背后却多了些“无奈”。李安平是振东制药创始人,但因长期占用上市资金等原因,被深交所公开认定三年不适合担任上市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处分。为应对处罚,李安平之子李昆接过了棒。

高管团队大洗牌的还有ST景峰,创始人叶湘武辞任景峰医药董事长、董事兼总裁,由具有常德国资背景的张莉代履董事长之职。此外,叶湘武之女叶高静被推举担任战略委员会委员及薪酬与考核委员会委员,一时之间,有关“新生代接班”“国资救场”的讨论层出不穷。

无独有偶,同样引发了“国资出手救场”的猜测还有长药控股。7月2日,根据公告,王波正式担任该公司新一任董事长。和张莉一样,王波等一众新任董事也都有国资背景,来自十堰国资系统。

还有些本土药企在“换帅”调整中,亦不可避免地伴随着诸多风险与挑战。

其中,太安堂董事长、总经理柯少彬请辞。这一变动或许源于外界压力:公司曾被证监会披露非经营性资金占用、年报虚假记载等违规事项。今年2月,深交所还对柯少彬作出公开谴责,并给予了公开认定十年内不适合担任上市公司董监高的处分。7月4日晚间,太安堂公告,“公司股票已被深圳证券交易所决定终止上市,将在2024年7月5日被摘牌”。

宁科生物的董事长更替看似有些突兀,实则暗藏的风险着实不小。宁夏中科生物董事长吴江明因个人原因辞职,由胡春海继任。此前,公司实际控制人虞建明曾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于去年9月被证监会立案;今年5月9日,因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准确、不完整等原因,上交所又发布了关于对宁科生物及有关责任人予以纪律处分的决定。当事人之一正包括宁夏中科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任董事长胡春海。此外,康乃德两位创始人双双离职,管理层大换血,再次揭开了这家Biotech的命途多舛。

另外,国内骨科医疗器械龙头威高骨科董事长弓剑波辞职。弓剑波是公司元老级人物,自2005年公司成立以来一直在公司任职,该事件同时也引发了高管层剧烈震荡。对于这一变化,外界多认为是业绩压力所导致:由于国家骨科高值耗材集采等原因,威高骨科2023年净利缩水超80%,业绩剧烈承压。很快,威高骨科公告称,公司召开了第三届董事会第八次会议,会议选举陈敏为公司新任董事长。

加速调整的跨国药企

跨国药企中国区领导层正经历加速变动。仅2024年上半年,礼来、安斯泰来、GSK、诺华、强生等中国区相继换帅,让不少产业界人士感到意外。

其中,礼来中国更是迎来了史上首位女性掌门人。继去年11月,礼来中国总裁兼总经理贝栎铭官宣离任后,今年1月继任者尘埃落定,为1998年加入礼来的Huzur Devletsah,拥有25年在总部和不同地域领导经验。同月,安斯泰来中国区总裁官宣换帅,由曾拥有国内国外多家知名药企从业经历的赵萍就任。

几个月后,GSK和诺华中国区也相继传来了“换帅”消息。先是GSK中国首位本土总经理齐欣升任为GSK大中华和洲际区域(GCI)副总裁兼疫苗业务负责人,由现任GSK副总裁兼台湾地区总经理余慧明接任;紧随其后的是,诺华原中国区掌门人张颖被升任为诺华国际业务部首席商务官,领导诺华商业上市战略团队,现诺华日本总裁Leo Lee被任命为中国区总裁。

此外,强生中国区主席、强生医疗科技中国区总裁宋为群也即将离任。这一消息令人不无意外:强生是最早一批在改革开放后进入中国的跨国企业之一,宋为群作为公司130多年历史上首位本土成长起来的中国区主席,见证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程。根据披露的消息,宋为群至今年9月底前,还将继续担任强生中国区主席及强生医疗科技中国区总裁职务,确保平稳过渡和交接。

从管理角度考量,跨国药企在中国区的几起重磅人事变动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在面临全球地缘政治冲突、金融市场波动等复杂要素影响下,为了确保各地战略一致的必然选择。这些调整的核心,在于强化总部对中国市场的管理边界,以应对不断加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除了中国区,跨国药企亚太区和全球也有相应的掌门人变动。换帅往往被视为一种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推动战略调整的手段。

渤健便是其中一例。2月中旬,丁伟波正式加入渤健洲际市场领导团队,担任渤健亚太区负责人,直接向渤健洲际市场负责人Fraser Hall汇报。他此前曾在BMS、西安杨森、诺华中国、费森尤斯卡比等多家跨国药企任职。

艾伯维也迎来了新任CEO。艾伯维宣布,Robert A. Michael即将担任首席执行官一职,并加入艾伯维董事会。原首席执行官Richard A. Gonzalez成为董事会执行主席,这名老人自从雅培分拆独立运营以来,伴着艾伯维一同成长,在其任内,公司市值显著提升,并为应对后续到来的大单品修美乐专利悬崖做了十年布局,可谓立功无数。

除了跨国药企,跨国器械巨头同样在大幅调整,背后与业绩承压、全球架构调整等不无相关。

空缺近半年后,长时间动荡的基因测序巨头因美纳终于迎来了新任大中华区掌门人:郑磊担任公司全球高级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经理。郑磊可谓是一名强生系“老人”,加入因美纳前于西安杨森担任董事长、总裁一职。值得一提的是,该职位此前空缺已久,去年9月,加入因美纳不到4年半的中国区总经理李庆宣布离职,背后或与因美纳中国区近年面临的业绩挑战有关。

此外,医疗器械MNC爱克发也迎来了“新帅”,许立担任爱克发大中华区总裁;思拓凡中国总裁周敏涛也宣告了离职,暂时告别了三十余年的全职职业生涯,由丹纳赫中国生命科学平台总裁李蕾担任思拓凡中国新一任总裁。而最近一个官宣中华区一把手人事变动的是飞利浦,由于何国伟退休,刘令被任命为大中华区总裁,并加入全球执行委员会,向CEO贾博瑞汇报。刘令自1998年加入飞利浦,在多地区和多职位积累经验,最近任大中华区首席商务官。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