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双碳”进行时,安利“零碳”里程碑

安利中国打造“零碳”新样本。


安利中国植物研发中心

目前,安利纽崔莱在全球27个国家和地区,拥有134个自有和认证有机农场,其坚持的可持续农耕体系和九大高标准原则,奠定了低碳基石:保持多样性、保护有机体、作物轮作和覆盖种植、杜绝污染、保护种子延续种植、种植历史的活动跟踪、融入社区生态和自然生态、通过研发改进耕种技术等。

此外,安利还在探索再生有机农业,减少土壤扰动和碳排放;试水智慧农业,借助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农业效率。

“有机种植+可持续农耕+零碳工厂+绿色供应链” ,从源头到终端,实现了全链条的闭环低碳。去年5月,国际公认的测试、检验和认证机构SGS,认证纽崔莱8款蛋白粉全部达成碳中和并符合PAS2060:2014标准要求,成为SGS认证的“中国首款零碳蛋白粉”。

安利的低碳之路,并不限于公司内部,与安利保持密切联系、利益共享的20多万营销伙伴,也是安利低碳的重要一环。

据安利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彭翔介绍,明年发布的安利ESG报告中,将首次披露温室气体(GHG)核算体系的“范围三”,也就是企业价值链中产生的所有其他间接碳排放量。

安利持续对20多万营销伙伴数字化赋能,营销人员通过微信社群等,在线推广产品、完成服务闭环、传播健康理念,都在践行低碳模式。

安利也在带动产业链上下游的伙伴,一起跨进低碳之路。

在物流环节,2022年10月,京东物流氢能源卡车,为安利实现部分供应链运输的零碳排放;在包装环节,安利订单包装逐步轻量化,目前约23%的订单使用循环纸箱,全年减少纸箱使用约420万个,绿色包装预计每年可减少碳排放2011吨。

从上游的有机农业,到中游的先进制造,再到末端的仓储物流,以及在线的交易服务等,安利在每个环节,都在践行低碳环保理念,打造可持续绿色供应链。

为了更快达成碳中和目标,安利甚至主动戴上社会监督的“紧箍咒”。

眼下,安利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彭翔和她的团队,正在筹备2025年ESG相关报告的制作和发布,彭翔坦承,“我们公布成绩的目标也是请社会监督,保证我们在2038年能够现安利企业碳中和这样一个目标。”


安利标杆的辐射力

就在安利湖北工厂完成光伏并网发电前一周,中国国务院刚刚发布《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明确了今明两年节能降碳的具体目标和行动路径,而企业则是完成节能减碳目标的第一关键主体。

秉持“In China for China”的安利,也在躬身入局,通过持续的节能降碳,助力于中国降碳的短期和长期目标。

而其持续创新、初步验证的节能降碳模式,于行业也具备借鉴和复用的价值。

彭翔认为,在减碳之路上,“各个企业都有各自的高招”,但也存在一定的共性方法。

5.jpg

其一,企业在认知层面要达成战略共识,不要固执地把节能减碳视为成本和负担,要充分认识其在经济效应、环境效应、社会效应的共赢价值。

其次,企业要具备前瞻意识和创新精神,大力推动技术创新,去实现节能减碳。比如安利的自动化能碳管理系统,以及建筑新材料的使用等,都是如此。

其三,要在企业内形成自上而下、上下呼应的绿色低碳文化,深入到一线员工,融入到日常工作之中。

在安利湖北工厂,低碳体现在诸多细节之中,比如,待客所用的杯子不是一次性纸杯,而是多次复用的可降解杯子。

6.jpg

难能可贵的是,安利除了具备战略自觉性之外,还在有意识的进行系统的量化研究,去反哺与公司的战略制定,同时也把相关成果共享于社会。

世界资源研究所北京代表处研究员张艳萍曾提及,“双碳”战略的实施,为企业带来了发展新机遇,也提出了新挑战。

在降本增效成为共识的当下,企业如何统筹实现保营收、保利润、保增长与保生态的兼得,并不容易。

如何衡量低碳战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科学量化投入产出比,始终是难题。量化指标和评估标准的缺失,导致不少企业在低碳布局上无所适从,摇摆不定。

而安利正在联手国内权威机构,制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评估体系,科学的量化分析,不仅可以有助于安利自身,也能反哺行业和社会。

这也是上述工作推进虽然相当不易,但安利却坚定入局的原因,“如果真的有一些数值跟指标或者评价标准出来,我相信对整个行业的推动是非常有利的”,彭翔断言。

低碳是长期战略,也是系统工程,在低碳环保公益之路上,安利领先行业的先成,源于其先发先行,低碳已成为企业基因和发展惯性:

长达21年支持中国南北极科考、保护极地环境;在全国植树100万棵“安利林”,清扫珠峰登山垃圾;搭建“环保嘉年华”互动教育主题乐园,吸引超过百万个家庭参与;“低碳嘉年华”,陆续走进10个城市,指引公众低碳生活等。

低碳之路上,安利不止独善其身,还带动伙伴,达济行业,普惠社会。

在安利等企业的带动下,未来可期,类似咸宁零碳工厂的模式,也许不会再是个案,而是成为常态。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