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邦持股,与国药、九州通竞争,这家“国内第一股”IPO梦碎,临门一脚差在哪儿?

冷链是个重资产行业,小玩家不可能与巨头们拼规模,那就只能拼专业度和精细度了。


撰文| 石若萧

编辑| 芳晨

医药冷链,一个毫不起眼,却又至关重要的环节。

倘若一切都能按计划平稳运行,那么人们甚至察觉不到这个环节的存在。

然而一旦该环节运转失灵,搞出来的往往就是大新闻。

比如2016年的山东疫苗案,案值5.7亿元的疫苗未经严格冷链存储运输销往24个省市,其中含25种儿童、成人用二类疫苗,最终18个省份共137人获刑,其中涉及国家公职(工作)人员64人。

随着创新生物制剂日新月异的发展,需要用到冷链的地方也越来越多。以昂贵的CAR-T为例,如果因冷链失灵导致药物失活,造成的潜在损失动辄达数百万以上。

理想状态下,这样的行业最好能跑出几个巨头,既方便监管溯源,规模效应带来的利润又能弥补重资产投入。然而国内现状却是,冷链行业门槛不高,竞争者众,行业集中度低,区域性单一冷链物流服务商较多,全国性综合冷链服务商较为缺乏。

去年,立志成为我国“医药冷链第一股”的上海生生医药冷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生生”)提交了招股书,计划登陆科创板。然而刚过去的6月17日,上交所官网显示,由于公司及其保荐人撤回了上市申请,IPO终止。

这家企业野心暂且告一段落的同时,也暴露出了目前行业存在的一些困境。

“医药冷链第一股”,含金量多少?

规模上看,医药冷链服务行业算是个“隐形”的大市场。

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医药冷链物流费用总额约244亿元,同比增长13%。医药冷链基础设施设备建设资金投入不断增加,医药冷库面积同比增长约10%,医药冷藏车同比增长约14%。

另据艾瑞咨询,2022年我国生物医药冷链服务市场规模为275亿元,在需求、供给及政策各端的推动下,预计2022-2027年的复合年均增长率达到8.4%。

尽管这一行业目前缺乏相对权威的行业排名,但据艾瑞咨询报告,按上海生生2022年国内创新药研发和生命科学冷链服务板块的收入计算,其为国内第一大创新药研发冷链服务商,同时也是市场上为数不多的具备冷链装备自研自产能力的生物医药冷链服务商。

上海生生招股书显示,其自成立以来一直专注于为药物研发、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商业成品药等领域的客户提供全链条一体化冷链服务,目前已服务超过7000家客户,与恒瑞集团、复星集团、正大天晴、君实集团、药明康德、金域集团等著名医药企业都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并且客户集中度较低,对单一客户不存在重大依赖。

公司主营业务主要分为五大板块,占比最大的是创新药研发和生命科学冷链服务,整个业务板块中占比约70%,其次是药械商业流通冷链物流,近三年占比均在10%以上。此外还有国际医药、细胞治疗两块的冷链服务及新材料和冷链装备销售,不过三块占比均只占3%-8%左右。

2020年至2022年度,上海生生营收分别为2.69亿元、5.25亿元、6.34亿元,净利润分别为4969.11万元、8645.15万元、7865.82万元,尽管营收一直在增加,却出现了“增收不增利”的现象。

同时,公司的估值一直在翻倍增长。招股书显示,上海生生本次拟募资9亿元,占发行后总股本的比例不低于15%。若按此计算,发行估值约60亿元,与2020年第一次融资时相比翻了8.57倍。

招股书递交不久后,就引发了上交所的问询函。

资料显示,2020-2022年,上海生生有多达几十笔关联交易发生,包括“销售商品和提供劳务”、“采购商品和接受劳务”、“关联担保”、“关联方资金拆借”等,主要关联方包括泰锟医药、柯乾医药、迈迪朗杰等。其中泰锟医药和柯乾医药是上海生生的参股公司,迈迪朗杰于2020年被上海生生收购。对此,上交所要求上海生生说明多个关联交易的合理性,以及是否存在利益输送。

此外,公司的股权结构、借贷关系、股权转让关系也堪称错综复杂,公司实际控制人鞠继兵和肖忠梅夫妇有诸多亲戚在子公司任职并持股。另据《中国基金报》统计,提交招股书之前,鞠继兵、肖忠梅夫妇在10个月内通过其100%控股的宁波宴伽,合计套现约1.67亿元。

募投项目用地也存在一定不确定性。招股书中“募投项目实施风险”一栏提到,截止本招股说明书签署日,公司已就“总部研发基地及研发中心建设项目”所需的闵行区华漕镇华漕社区 MHPO-1404 单元 03-03 地块与闵行区南虹桥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华漕镇人民政府签署了《生生总部研发基地及创新药物临床供应链亚洲中心项目(暂命名)投资协议书》,取得了上海市闵行区经济委员会出具的《项目评审意见书》(2022-006),取得了闵行区南虹桥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出具的《关于生生冷链募投用地的情况说明》,但尚未取得该地块的土地使用权。若公司无法取得相应土地使用权,将可能导致募投项目无法顺利实施。

近年来,国内IPO全链条监管都在逐步收紧,这样一家科技含量不够“硬”,且内部存在颇多疑点的公司,闯关失败,实属意料之中。

巨头环绕下,能否杀出重围?

抛开个体经营层面的差异,上海生生这样的专业医药冷链企业,未来的发展空间究竟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要放到整个医药冷链运输行业的大变迁里看。

中国生物医药冷链行业起步较晚,发展至今行业历史尚不足二十年,其间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07年到2010年的萌芽期。彼时冷链技术才刚刚在国内推广开来,主要用在食品领域,而在安全性要求较高的医疗医药领域应用并不广泛,亦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许多医疗机构和疾控中心内,制冷手段还是颇为原始的冰袋和泡沫箱。

第二阶段是2011年到2015年的起步期。2011年5月,《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发布,其中提及“促进使用自动分拣、冷链物流等先进设备,加快传统仓储、配送设施改造升级。完善医疗用毒性药品、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放射性药品和生物制品等特殊药品物流技术保障措施,确保质量安全”。至此,冷链技术在医疗医药领域得以广泛应用,并逐步向着正规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第三个阶段的高速发展期则是2016年至今。2016年既是个多事之秋,也是个关键的政策年:当年3月,山东疫苗事件发生,暴露出了医药冷链物流监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种种问题。次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修改〈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的决定》,将原《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第十六条修改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疫苗生产企业、接受委托配送疫苗的企业应当遵守疫苗储存、运输管理规范,保证疫苗质量。疫苗储存、运输的全过程应当始终处于规定的温度环境,不得脱离冷链,并定时监测、记录温度。对于冷链运输时间长、需要配送至偏远地区的疫苗,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提出加贴温度控制标签的要求。疫苗储存、运输管理的相关规范由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

同年9月,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印发了《关于推动食品药品生产经营者完善追溯体系的意见》,逐步建立起了信息化的药品追溯体系。

2018年5月,《医药产品冷链物流温控设施设备验证性能确认技术规范》(GB/T 34399-2017)国家标准正式实施,标准规定了医药产品冷链物流涉及的温控仓库、温控车辆、冷藏箱、保温箱及温度监测系统验证性能确认的内容、要求和操作要点等。

一系列文件支持规范下,医药冷链需求大大增加,一众玩家入局。竞争者同样也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成立了专门的冷链事业部的全国性大型医药流通企业,如国药、华润、九州通等;二是国务院取消医药物流资质行政审批事项之后入局的大型物流企业,如顺丰、德邦、菜鸟、京东物流等;三就是如上海生生这样的专业医药冷链服务商。

不难想见,大型的物流公司和商业流通公司在原有体系的基础上,再叠加上医药冷链系统,势必能牢牢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留给其他竞争者的空间就不多了。

以九州通为例,其早在2014年就成立了冷链事业部,冷库面积从2016年的15704平方米增长到2020年的44000平方米,年复合增长率超29%。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九州通接下了科兴疫苗的全国配送项目,并首次在年报中强调,将医药冷链物流视为“药品流通中最具发展前景的业务分支”。

据九州通2023年报显示,目前其已经在全国布局588个GSP冷库,冷库容量达11.36万立方米,年吞吐量1.66亿箱。

此外,据京东健康2022年报显示,其京东大药房药品“自营冷链”能力已覆盖全国超300个城市;2023年,菜鸟宣布上线从中国到巴西的医药空运冷链服务,能实现2-8℃温控全程门到门保驾护航。据了解,菜鸟在巴西搭建了覆盖全国的物流配送网络,圣保罗等核心城市可做到最快“次日达”。

海外国家医药冷链行业起步较早,行业格局同样也是巨头占主导。主要玩家有World Courier、Marken、Catalent、Thermo Fisher等。

冷链是个重资产行业,专业的医药冷链服务商显然不可能与巨头们拼规模,那么就只能拼专业度和精细度了。

不同类型产品所需的温度要求不同。疫苗、诊断试剂、医疗器械和大部分药物运输温度通常在2℃到8℃之间,个别血液制品和一些生物制剂运输温度通常在-18℃至-30℃之间,冷冻红细胞和一些特殊药物则需要在-80℃以下,人体器官组织、辅助生殖过程中的冷冻精子和胚胎等,可能需要更低的温度控制。

此外,上海生生在招股书中还提及,随着创新药研发服务的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生物医药冷链服务不再局限于冷链仓储和物流,而是渗透到临床试验的各个环节,提供包括临床试验物资采购和分发管理,临床试验基地的设备供应,临床试验药品的编盲、贴标和二次包装,临床试验药品及样本的回收与销毁等服务。

这些复杂的需求,就给专业的医药冷链服务商提供了一定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方向。

招股书中,上海生生着重强调了其CAR-T细胞治疗冷链服务:CAR-T细胞治疗在回输阶段的运输需保持全程温度-150℃以下,同时对冷链装备的清洁消毒安全、患者的回输准时性都有着严苛的标准,公司在 CAR-T 的研发阶段就与客户一起积极研究、验证并制定了专业的操作标准。目前,传奇生物、复星凯特、药明巨诺、驯鹿生物、恒润达生、科济生物这些国内头部CAR-T企业都是上海生生的客户。

但2022年,细胞治疗相关业务只占公司总营收的3.81%。此外目前正值医药寒冬,市场增速整体放缓,各大企业医药研发投入普遍减少,对公司业务的需求量亦可能会产生不利影响。

种种困难下,本次IPO自然就被公司视为了一条重要“出路”。上海生生表示,募集资金主要投资于“总部研发基地及研发中心建设项目”、“生物医药冷链服务能力升级项目”、“智能化信息系统研发建设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项目”,其中“总部研发基地及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占了9亿募资额中的5.34亿。可惜,并未遂愿。

大环境下行,巨头窥伺,IPO募资又遭遇失败……上海生生的未来恐怕会不乏艰难。将自身合并入大型企业,或是一条可行的路径。

据上海生生招股书显示,目前德邦物流为上海生生股东之一,前者通过德邦基业持有公司8.76%股权。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