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何时停止缩表?

本文来自格隆汇专栏:天风宏观宋雪涛,作者:宋雪涛、向静姝

放缓缩表将为市场提供额外流动性

本次缩表已经接近上一次缩表时的规模降幅,但两次缩表过程中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成分变化差异较大。预计3月FOMC会议可能对缩表放缓有更深入的讨论,5月FOMC会议开始可能有放缓时间表,并在年底前完全结束缩表。

美联储的第一次缩表(QT1)于2017年10月启动,并于2019年8月结束,期间共持续了99周,资产负债表规模下降了6992亿美元,降幅15.5%。

美联储的第二次缩表(QT2)于20226月启动,至今已经持续了89周,目前为止资产负债表下降了1.28万亿美元,降幅14.3%已经接近上一次缩表时的降幅

但是两次缩表过程中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成分变化差异较大。

疫情初期的无限量QE使得联储资产负债表中RRP(逆回购)和TGA账户资金充裕,因此这次缩表主要体现为RRP(逆回购)的下降。自QT2开始以来,RRP规模下降了13250亿美元,占联储缩表总规模的103.5%。

而在QT1阶段,RRP(逆回购)和TGA账户余额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当时缩表主要体现为银行准备金的下降,7242亿美元的降幅也超过了当时缩表的总规模。而在QT2阶段,银行准备金反而增加了1801亿美元。

到目前为止,银行准备金依然充裕,为市场提供了足够的流动性,并未出现类似2019年9月的回购市场危机。但是随着缩表的深入,逆回购工具(RRP)余额出现快速下降,放缓或者停止缩表已经进入了联储议息会议的讨论范围。

去年12月FOMC会议纪要显示,“几位官员已经建议尽快开始正式讨论缩表计划,以便在任何变化生效之前尽早向公众传达他们的计划”。值得注意的是,联储官员们表示,“改变并不是迫在眉睫,重点是‘放慢’而不是结束缩表”。

鲍威尔也认为,“目前的银行准备金还处于‘富余’(abundant),等到它降到略高于‘充足’(ample)水平,才会停止缩表”

“充足(ample)” 的银行准备金应该有多少?

2023年8月圣路易斯联储发表研究报告“The Mechanics of Fed Balance Sheet Normalization”,其中提到“充足的存款准备金水平应达到名义GDP的10%-12%”。另外美联储理事沃勒也在今年1月表示“较为合理的存款准备金水平应该是名义GDP的10%-11%”

与此同时,一些联储官员认为“隔夜逆回购工具(RRP)是帮助控制联邦基金利率的补充性政策工具,如果RRP降到0,QT的结束也是可以预见的了”

因此,当存款准备金降至名义GDP的10%-12%,或者隔夜逆回购余额降至0时,应该是缩表停止的合适时间

假设2024年美国名义GDP增速为5%(2%实际增速+3%平均通胀),10%-12%的名义GDP对应了2.87-3.45万亿美元的准备金水平,非常接近当前的准备金余额3.54万亿。

如果隔夜逆回购工具(RRP)按照当前的速度消耗,也会在今年6月消耗完。

考虑到联储对待缩表的态度是“先放缓,再停止”,我们预计3月FOMC会议可能对缩表放缓有更深入的讨论,5月FOMC可能开始有放缓缩表的时间表,并在年底前完全结束缩表。

放缓缩表将为市场提供额外流动性,参考上轮QT结束后,美股、美债均有不同程度上涨。

风险提示:全球经济深度衰退,美联储货币政策超预期紧缩,测算具有主观性,仅供参考

注:本文来自天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2月26日发布的《美联储何时结束缩表》,报告分析师:宋雪涛 S1110517090003,向静姝 S1110520070002

本资料为格隆汇经天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授权发布,未经天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方法修改、翻版、分发、转载、复制、发表、许可或仿制本资料内容。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资料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专家、嘉宾或其他天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外的人士的演讲、交流或会议纪要等仅代表其本人或其所在机构之观点),亦不构成任何保证,接收人不应单纯依靠本资料的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应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根据《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若您并非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请勿订阅本资料中的信息,本资料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还请见谅。在任何情况下,作者及作者所在团队、天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资料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本资料授权发布旨在沟通研究信息,交流研究经验,本平台不是天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所发布观点不代表天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观点。任何完整的研究观点应以天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发布的报告为准。本资料内容仅反映作者于发出完整报告当日或发布本资料内容当日的判断,可随时更改且不予通告。本资料内容不构成对具体证券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或投资建议,不能够等同于指导具体投资的操作性意见。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