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力医疗收警示函:回购违规操作频发,投资者信心何以为继?

这两次的回购风波,不仅让塞力医疗收到了湖北证监局的警示函,更将其不光彩的行为记入了证券期货市场的诚信档案。

灯塔媒介9月4日讯,塞力医疗(603716)9月3日晚公告称,公司及其部分高管收到了湖北证监局的警示函。这封警示函的背后,是对塞力医疗两次回购股份后未在规定时间内办理注销手续的严肃处理。

根据公告,塞力医疗在2018年10月和2021年2月的两次回购行动中,均未能在法定期限内完成股份注销,且未能及时披露相关信息。

回购风波:一场关于时间与诚信的考验 

故事的起点要追溯到2018年10月19日,塞力医疗董事会通过回购股份预案:计划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公司股份。这本是增强市场信心的一剂强心针,但谁曾想,这针却迟迟未能生效。

截至2019年11月6日,公司累计回购了约893万股,计划用于转换可转债。然而,到了2022年11月5日,约677万股的股份却未能如期注销,相关的信息披露也显得滞后。

时间跳转到2021年2月4日,公司再次通过回购计划,这一次,截至2021年6月18日,回购了约362万股。

但到了2024年6月17日,其中的360万股回购股份到期,公司又一次未能及时办理注销手续,信息披露同样未能跟上。

这两次的回购风波,不仅让塞力医疗收到了湖北证监局的警示函,更将其不光彩的行为记入了证券期货市场的诚信档案。

在资本市场,时间就是金钱,诚信更是企业的生命线。塞力医疗在这场时间与诚信的双重考验中,显然未能交出满意的答卷。

持续亏损的业绩

塞力医疗,一家成立于2004年的公司,2016年10月登陆资本市场,主营业务涵盖了医疗耗材的供应链管理、体外诊断产品的研发与销售,以及区域检验中心的合作共建。    

这些听起来高大上的业务,却未能转化为实际的盈利能力。

从2021年到2023年,塞力医疗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6亿元、23.09亿元、20.06亿元,而归母净利润则分别为-4951万元、-1.54亿元、-1.59亿元。营业收入逐年下滑,归母净利润更是连续三年呈现亏损状态,显示出公司正面临严峻的财务挑战。

2024年上半年,公司的业绩依旧未见起色。公司实现营收9.76亿元,同比下降3.48%;归母净利润更是出现了411.82%的大幅下降,业绩下滑的趋势仍在继续。

在解释业绩波动的原因时,塞力医疗提到了子公司股权转让、IVD业务合同到期未续、行业政策影响等多项因素。但这些解释,似乎都难以掩盖公司在管理和运营上的不足。

资本市场的信任危机

回购股份本是公司回馈股东、增强市场信心的一种手段,但在塞力医疗这里,却演变成了一场诚信危机。

一方面,公司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办理股份注销手续,这不仅是对股东权益的漠视,更是对市场规则的无视。

另一方面,公司在信息披露上的滞后,显示出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更是让投资者感到困惑和不安。而作为董事长的温伟、总经理王政以及董事会秘书蔡风,未能履行勤勉尽责的义务,也暴露了公司管理层的失职。

在这场风波中,我们不禁要问:塞力医疗的管理层究竟在忙些什么?是疏忽大意,还是有意为之?

同时,我们也看到了监管机构的迅速反应。湖北证监局的行政监管措施,是对塞力医疗违规行为的有力回击,也是对市场规则的及时维护。

在资本市场,信息披露的透明度是投资者信心的基石,每一个动作都可能成为投资者眼中的焦点。当这些动作背后的违规行为被揭开,不仅会让公司形象大打折扣,也会让投资者的信任荡然无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与灯塔媒介立场无关,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镜像,违者必究。转载、约稿、发布等合作请私信。)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