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2024理财众生相:疯狂搞钱,你赚了么?

在动荡的理财市场,谁是年轻人的首选?

在动荡的理财市场,谁是年轻人的首选?

©️懂财帝出品 · 作者|嘉逸

数据显示,公募基金再创新高,7月底规模31.49万亿元,单月新增超4000亿元。

但2021年以来的基金“跌妈不认”,让损失惨重的年轻人对其所谓的“稳健”“保底”等卖点祛魅,转头拥抱多元化的理财产品。

进入2024年,年轻的投资者继续接受市场的“毒打”。黄金价格回调、A股跌至2800多点、银行存款多次下降……在动荡的理财市场,谁是年轻人的首选?

“心态非常重要”。

这是5位年轻投资者的共识,他们的理财目标各异,但几乎都在亏本。有人手持上百只基金,为未来养老做打算;有人反复进出A股,被行情劝退。

以下是他们的口述故事。

01 | 手持上百只基金,给未来加个保障

许嘉和 | 00后,新能源行业

2020年我刚上大一,碰巧看到支付宝赠送理财优惠券,可以用来抵钱,就这样成为一名基民。

刚开始买基金,父母是反对的,毕竟父母不懂这些,害怕我被骗。但后来看见收益,我又有主见,他们就不管了。

借助时代大势,我闭着眼睛买,都可以赚取高收益。看到账户里的收益越来越多,时间长了,就愈发喜欢基金。

特别是茅台大涨,我也幸运地赚了第一笔大钱。我记得,本金是1000块,翻了一倍。

因为是基金小白,为了更好地搞钱,我还特意报了机构学习理财知识,记得有一个课程2999元,一个699元,还关注了很多专业人士和公司。

后来才发现,这些都是智商税。就这么说吧,我在机构能学到的内容,就跟现在满大街的基金博主发的视频一样,只不过当时我交了学费,现在是免费。

由于个人的局限性,我没能及时接触到理财知识,只好花钱去买这种最基础的东西。实际上学不到真正的东西,实践出真知。

我觉得,基础知识掌握好了就行,其他都靠个人判断。光指望抱别人大腿,套别人的理念,是不可取的,要建立自己的体系。

虽然踩过坑,但感觉我们00后也吃了时代的红利,站在前人的背上,才得以有了现在。

如今,躺赚的时代已经过去,想要搞好投资,不能像以往光抓机会和抱大腿,需要自己仔细研究行业和经济趋势,还得结合国际形势去找机会,可以说步步小心。

投资快有4年时间,最大的变化,估计就是心态方面。

从新人小白的稳健保底吃利息,到现在的主动进攻找机遇,心态越发平稳,盈利亏损不重要,投资是要有所收获,要看长期,短期获利没有用。

即使今年行情变动很大,我也不会感到焦虑。波动越大,机遇越多,能得到的也会更多,波动只会洗掉一部分人,而不会把原本的利分给别人,越到最后收获越多。

我所处的新能源行业,自从补贴没了,整个行业的工资都在缩水。而且我这边的山东小镇,工资水平本来就不高。现在都在精简化,即所谓的“253”,两个人干五个人的活,拿三个人的钱。

每个月几千块的工资发下来,我全部投入基金。没生活费了,就卖一部分套现。省吃俭用,生活过得还行。

把钱用来投资,其实也是变相存钱,对比家人存银行里的那点利息,基金每天见收益,随时都能提取,可操作性强。

一般我是优先赎回货币,如果收益达到20%,则赎回整体的40%。亏损达到一定程度,也会复投,持续盈利会赎回买入新基金,分担风险扩大收益。

今年我主要是投资纳指、石油、贵金属和黄金,附加一些短债和货币,主攻纳指,共持有一百多个基金产品,涉及的基金公司大概40多家。

总体来看,我是负收益,主要是7月底到8月初的动荡导致的,运气也是一部分。要是之前取现的话,现在估计盈利有两千左右。再复投的话,正好可以平亏损。目前局限于资金,只能观望了。

买基金,是为了赚养老钱,先给不确定性的未来加个保障,短期当暴发户是不可能的。细沙长流,复利是最好的投资。

知识不一定能改变命运,但有了知识确实能抄近路。本人是冒险型,偏激进,喜欢主动进攻,机会不等人。

02 | 炒基金被割,转向黄金要稳定

张伊然 | 00后,自由职业者

前两年,看到朋友买基金赚了不少,有点心动,也开始接触基金。先投了两万试试看,一两个月就赚了两千。

有了收益后,确实尝到理财的好处。我觉得操作很简单,就问家里借了几万块来玩,总共投了八、九万左右。结果赶上大跌,一下子没了六七千,心态马上崩了。

那时我还没有成年,支付宝绑定的还是妈妈的实名,想卖掉再也不玩了。没想到,卖完后却开始回调,重回上涨趋势。

经历这件事,我意识到,心态非常重要,学会思考投入的资金是不是在能承受的范围内。坦白讲,跌六七千确实有点承受不了。

后来,我就拿着自己的两三万块,分散投到不同的基金,赚了差不多三四千。算上之前的亏损,总收益还是亏四千多。

接触黄金理财,我是刷小红书时看到有人分享,觉得像是新的一个基金类型。在买黄金前,我专门看了不少关于黄金的帖子,上支付宝的讨论区看大家发表的内容,研究下交易规则和大概玩法。

然后凭之前买基金的感觉,先买了几百块,再慢慢加钱,现在本金有20万左右,买了差不多两个月左右,收益有一万五了。

我敢加钱,也是一番了解下来,理财都有风险,跟基金相比,黄金确实有得赚,而且比基金的风险小一些,长期也是稳健的。

对未来黄金的预期,我也是长期看涨。这个是事实,看看十年前跟现在的价格,一直是稳稳上涨。

投资黄金其实没什么策略,本身学习的专业也跟理财金融一点关系都没有。决定买入跟卖出的很大部分,主要还是依赖玩了两年多的基金经验,或参考社交平台的帖子,反复进出,低进高出赚差价。

关键是不贪心。基金那次亏了很多,就学会了及时止损跟能力范围内。

我现在是自由职业,投资资金基本是靠自己攒,我年纪不大,之前高中就一直在做各种兼职,花钱也没有大手大脚。

而且我的物欲不是很高,投资黄金主要是为了多赚零花钱,以后看看能否多钱生钱,希望攒更多钱出去旅行。

03 | 炒A股,大部分时间是空仓

温智宇|大三学生,计算机专业

刚开始炒股,我还在读大一,本意是想自己多赚点钱,这样就能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不过当时我对投资没什么了解,完全是被朋友带入坑的,朋友现在还在回本的路上。

回想刚进股市的时候,行情也不算好。但跟目前在2800点徘徊相比,投资环境算很好了。

最近这段时间,真的是我这几年遇到最差的时候,交易越来越不活跃,每天不足六千亿的成交额,让更多人越来越失望。

我的持仓变动一直挺大的,主要做短线。没有所谓的投资方法论,也没有使用网上流行的投资工具,更喜欢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去总结,按照当天的情绪和盘面带来的反馈,去选择合适的股票。

何况,我觉得在A股,与其硬性地去学习,更需要灵活的思维,实时思考怎么应对不同的情况。

整体来看,我今年是盈利的,更多还是因为运气比较好,投入的资金比往年少了很多。一是自身变忙了,已经大三,没有时间去看股市。

二是今年市场实在太差,没有投资的欲望,如果没有看到无人驾驶的行情,今年可能都不会入市。之前有好几个月,我直接退市了。

就算盈利,我的投资意愿和决策也不会改变,不会特意去加仓。以前的话,可能赚了钱会加仓,现在是更倾向于空仓,保住利润,再去等待下一波行情的出现。

炒股这几年,被市场教育过,我的心态变好了,情绪会比较稳定。

刚开始炒股的时候,亏钱我会特别着急,很想马上把钱赚回来。到了后面,已经不会急了,而是会沉下心来,静等合适的时机,把钱慢慢再赚回来。

可能每个股民都会经历这样的一个过程,从冲动到理性,逐渐掌握市场的环境和规则。

没有好心态,注定会亏钱。在这方面,别人怎么劝服、引导你都没用,只有自己经历过,学会总结反思才能获得改变。

对于我来说,炒股意味着一种空闲资产的增值方式。在A股做价值投资太难了,A股只算是小部分人的市场,赚钱的人太少。

04 | 后悔没买债基保底,懒得看涨跌

赵瑞诚 | 95后,教培行业

2020年基金特别火爆,受到影响,我也买了几百块试水,然后逐步增加本金,2021年投了3、4万,2022年买了15万~20万,2023买了55万。

我是地质工程专业出身,跟投资完全不搭关。当时我啥也不懂,主要随大流,啥都买,跌了就加仓,偶尔去支付宝看攻略。

现在回过头来看,还是太激进了。2021年是基金涨幅的最高点,新能源、白酒、医疗、光伏都涨了100多个点,我的基金几乎全是在高位买的。

今年以来,我一直都没变持仓。现在所持有的基金,都是当初非常火爆的赛道。

光伏4万,新能源8万,半导体4万,医疗6万,量化2万,创业板4万,科创板2万,人工智能2万,白酒2万,港股1万,美股1万,军工2万,大盘红利指数1.5万,还有一些杂碎的。

跌了三年,没有债基托底,我现在都负十几万。跌了敢加,涨了不敢加,很少卖出。虽然今年美股很火,涨得也多,但也没有加仓。

(赵瑞诚所持基金收益)

之前全是加仓,这样操作也不对。一般情况下,跌了加仓是对的,但在A股行不通。没办法,我只能等待行情。

我不再相信中国股市,每次涨几天真的要减仓,不然会被埋,马上又跌下去,最多涨一个月,跌四五个月可能涨一个月。

我的预期回报期望发生了多次变化。一开始想赚点小钱,后来想回本,现在想回一半本就清仓,全买债基了。我卖掉基金赎回的钱,几乎都转投债基了。

债基总体还是涨的,长期持有。要是不买股票基金,一开始就买债基,能比现在多接近20万,三年了债基怎么也能涨12%。

很多时候,我都懒得看盈亏变化,想起来就去看一眼。之前看到一天亏一万多受不了,心情郁闷得很,整天后悔入局,现在看淡了些,觉得也就那样了。

其实我不缺钱,毕业出来转行做教培机构,两年半能赚100万左右。舍友是研究生,还是211大学,在工地一个月赚7000元左右。

我身边买基金的人并不多,就有位前同事,和我一样,也是瞎买,但赶上好时候,大赚十几万,却没有及时卖掉,没多久又全亏进去,等需要买房才提取,结果不赚不亏。

我要是赚了十几万,我早卖了,他太贪。

注:为保护受访者隐私,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说明:数据源于公开披露,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END—

「点赞」「在看」与 「分享」,你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