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没?直播“秀场”正迎来一场深层次迭代

主播职业现在已成就业蓄水池,它可以是各行各业专业人士的新舞台,而不是那些秀场达人的专属地;网络直播也成了以内容链接很多生活学习场景的工具,它的内涵可以是很多身怀才艺者实现职业梦想的新途径,而不是单一的“网红经济”。


文 | 佘宗明

 

骑白马的不一定是王子,也可能是唐僧。这是古早的段子。

做直播的不一定是博出位的秀场型网红,也可能是秀实力的戏曲主播。这是当下的现实。

强调这点,不是无的放矢:长期以来,不少人对网络主播的认知锚点就是“主播=不知底线为何物的网红”,受个案集纳影响,这里的网红形象经常被人跟猎奇、炒作等字眼绑定。

但这类刻板印象,对很多主播并不公平。很多主播背不动“审丑文化”的锅,也载不下“群魔乱舞”的污名——毕竟,他们带给人们的,是有趣有料有价值的内容。

你不会觉得梅兰芳在戏台上的梅派唱腔是哗众取宠,也不会觉得侯宝林在剧场里的相声表演是整噱头博出位。

而今,他们的“精神后人”正集体涌入直播间,以戏曲类主播角色登上“第二戏台”“云端剧院”。

稀有戏曲剧种太康道情的非遗传承人李艳玲就很典型。被誉为“道情王子”的她,已经习惯了每晚8点准时开播,和各地的戏迷们连麦交流。

“天寒地冻北风急,王金豆冬天穿着夏天衣,手拿一条破布袋,借粮去到梁庙集……”在她演唱的道情剧目《王金豆借粮》选段下方,总有许多道情戏迷集合,为她点赞打Call。

将时间倒推至几年前,李艳玲还在担心“没戏唱,没收入”。特别是疫情期间,因线下演出受限,剧团有人跑去开出租车,有人跑去做皮靴,有人跑去串珠子,她也着急。

但跟直播间的相遇,改变了她的境遇:直播唱戏,让她收获了大批铁杆粉,有了可观收入,圆了“让更多人爱上道情戏”的梦。两个月前,跟她有关的词条#她女扮男装43年终于火了#还登上了热搜。

在直播平台上,像李艳玲这样的才艺主播还有很多。他们用传承国粹、赓续文脉的方式注解了主播群体的物种多样性——主播不是秀场时代网红的代名词,还可以是非遗传承人、艺术家、科普者等,具有很强的身份包容性。

他们的出圈跟秀场型主播的失落的对照,成了直播内容生态迭代的鲜明注脚。

 

01 

“一个人的命运啊,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是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行程。”把这里面的“一个人”换成“一堆传统文化传播者”也很适合——毕竟,传统文化的文脉起伏,跳不出时代的地心引力。

就拿李艳玲擅长的太康道情来说,太康道情是河南地方珍稀剧种的闪亮一脉,始于道教乐歌,源于明末清初,形成至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

因唱腔欢快流畅,唱词通俗易懂,帽翅功、髯口功、弹舌音等标识极具特色,太康道情曾在周口太康当地深受群众喜爱,有民谚就说“宁叫面发酸,也要看看太康道情班”“宁愿少锄二亩地,也要看看太康道情戏”。在行业内,泰康道情剧团也有着“金奖专业户”的美誉。

鼎盛时期,豫东乡村,大大小小的太康道情班有60多个,随便拉个村民都能哼上一段。

 

▲李艳玲所在剧团的抖音号评论区下方,总有大批道情戏迷跑来“签到”。

 

但囿于地域空间限制下的市场半径受限和流行文化冲击下的观众口味流变,这些年,太康道情已沦为濒危剧种,李艳玲所在剧团太康县道情艺术保护传承中心成了独苗,它因此被称作“天下第一团”。

七零八散、青黄不接之下,剧团也曾努力自救,如拿着CD挨个村推销演出,接农资、技校招生广告,可很多时候,他们连几十元的演出都没有。

就在大家以为情况会一直恶化下去之际,拐点来了——在2020年前后将戏台“搬”进抖音直播间后,他们打开了才艺变现与戏曲传承兼得的任督二脉:凭着直播打赏和线上引流带来的演出机会倍增,剧团收入显著增加。

 

02  

如果太康道情上演的“重生之我在直播间焕新”只是难以复制的孤例,那“幸存者偏差”支撑不起“文艺”在直播间“复兴”的预期。

可目前看,直播正帮众多剧团获得新舞台、新观众、新收入。

如吉林边陲地区的集安市评剧团,2012年成为吉林省首个地方文艺院团改制试点单位后,一直挣扎在生死边缘,收入主要来源靠教育培训。

转机发生在开启直播后。2023年6月,剧团负责人带领剧团加入抖音的直播院团专项扶持计划,唱经典评剧,编排“现代评剧歌舞秀”,让他们拥有了不少忠实观众。

在多了些直播打赏收益后,他们还有了额外收获:朝鲜族歌唱演员@凉水欧尼(本名李桂淑)因此人气暴涨,剧团也成了集安这座小城的IP。

又如广东海丰县白字戏剧团,也曾面临演职人员收入得不到保障、传承后继无人的痛点。

身为白字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吴佩锦,也将目光投向了直播:他带领年轻演员试水抖音直播,创新性地将白字戏制作成KTV版本,让年轻演员实现了增收、看到了希望。

收入提升,是戏曲艺术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共生的繁荣生态在直播间生成的注脚:直播时代,随着新业态在商业化层面跑通,才艺主播们正迎来更多的可能。也正是基于这些直播间活跃着的星星之火,平台推出了“聚光计划-抖音直播基层院团扶持专项”等扶持计划,为文艺院团、才艺主播提供了新的可能。

而传统文化艺术的“春天”,就藏在这丰富的可能中。

 

03 

戏曲艺人依托直播摆脱“观众少了-市场没了-收入断了”的困局,凭着才艺变现“唱着就把钱挣了”,充分表明了一点——大量用户愿意为感兴趣的优质内容买单。

这是个慰藉人心的景象:当才艺变现的链路在“为优质内容买单”的兴致高涨中打通,必然会形成正向激励。随之而来的是,很多专业人士将技能艺能转化为优质内容创作欲的能量宝盒会被打开。

在直播间,除了戏曲领域外,很多民乐、历史、科普等领域的专业主播都在提供高价值感内容中,解锁了凯文·凯利说的“1000个铁杆粉丝”理论,迈入了“提供优质内容-得到可观收益-继续提供优质内容”的正循环,也让人看到了主播身上的丰富性。

你以为二胡曲高和寡?不,打开“太极琴侠”直播间,你会发现,生于二胡世家的主播陈军会演奏时下的流行歌曲,大批年轻用户则听着那悠扬婉转的二胡声表示“瑞思拜”。

你觉得捏泥人是冷门手艺?但,在浙江衢州非遗泥塑传承者徐远渭的直播间,你会看到,每次都有几千上万人围观,很多粉丝留言,“想给去世的亲人捏一个……”

在当下,戏曲、民歌、民乐等传统文化与健身、旅行等潮流文化,已成有些平台直播内容的主流形式。多样化高质量内容本就是推动直播内容生态迭代的驱动力,相应的主播也绝非“秀场型网红”所能囊括。

数据显示,2023年抖音演艺类直播达到7100多万场,相当于每天有近19万场直播在全国各地上演,同比增长47%。东方歌舞团、中央民族乐团、111位国家一级演员,去年一年就在抖音上奉献了19350场“殿堂级”直播。

可以说,在有些人对主播的想象还停留在秀场达人时,其实主播已成很多才艺展示者的统称;在有些人对直播的理解仍止于“搔首弄姿”时,其实优质内容更具代表性。

 

04  

毋庸讳言,过去若干年里,直播行业确实出现了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情形。秀场模式的“乱花迷眼”,让许多人形成了“主播=秀场型网红”的惯性认知。

但在直播间已从强娱乐属性空间变为数字基础设施,直播从纯互动方式变为互联网流量入口端变革引领者的当下,它能承载的内容范围已大幅增加。

都知道,主播职业现在已成就业蓄水池,它可以是各行各业专业人士的新舞台,而不是那些秀场达人的专属地;网络直播也成了以内容链接很多生活学习场景的工具,它的内涵可以是很多身怀才艺者实现职业梦想的新途径,而不是单一的“网红经济”。

有些行业之前因为历史或现实因素遭遇了挫折,但在直播高清呈现、精准连接、带动焕新、吸引打赏等多重作用的助推下,可以重新显现价值、焕发活力。

戏曲传播,非遗传承,都是典型注脚。它们虽然极具社会价值,但由于传播途径陈旧、传播形式落后而遭遇失落。但直播可以通过“当代生活语境化”的鲜活呈现,助其迎来新生。

而这,离不开那些主播优质内容的助力。直播间能成为非遗传播重要阵地,成为知识普惠助推器,就跟这些主播的优质内容紧密相关。

正是直播内涵与外延的被拓宽、价值承载的被放大,助推了直播内容生态的迭代:早期秀场模式的低营养、低质量已与之格格不入,只有优质内容才能托起人们对内容质量的需求,只有真正才艺才能得到丰厚犒赏。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底,“秀场模式”开始降温的现象就得到媒体聚焦。

 

▲去年底,“秀场模式”降温现象受到媒体聚焦。

这是必然:网络直播平台的竞争已进入优质内容为王的“下半场”,要想靠直播走远只能凭不菲才艺凭优质内容而非凭抖胸扭胯甩臀。

毕竟,监管规范和平台治理在推动网络直播规范化上正靶向发力、相向而行。很多恶意炒作、拉踩引战账号被处理,释放的信号就很清晰:直播内容必须向“流量向善”的要求对齐颗粒度,好内容才值得被激励。

某种程度上,前段时间网络主播被“转正”,正是对主播群体整体规范度大幅提升的认可。

现实就摆在那:直播间里,主播已迭代,秀场已OUT,网络直播时代背景板上赫然写着四个大字——“内容为王”。

直播行业的深层次嬗变,脉络就寓于其中。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