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生物2024中报:科技创新驱动新产业布局加速落地

8月23日,海尔生物(688139.SH)对外披露2024年中报。上半年以来,低温存储行业疲软和用户订单延迟等不利因素对公司低温存储业务造成一定压力。

8月23日,海尔生物(688139.SH)对外披露2024年中报。上半年以来,低温存储行业疲软和用户订单延迟等不利因素对公司低温存储业务造成一定压力。不过,公司审时度势,积极应对外部环境,报告期内深度聚焦数智新产业,以科技创新为底座实现技术成果转化,并加速推动自身全球化布局,多维共振驱动生命科学与创新医疗两大赛道进一步做优做强。中报显示,海尔生物中期主营业务收入达12.20亿元,环比去年下半年增长21.38%,同期归母净利润为2.34亿元,环比去年下半年增长84%。而基于新产业的卓著表现,上半年公司新产业收入占比已跃升至42.63%,同比增长22.69%,环比去年下半年增长21.22%。

市场分析人士称,在上半年外部压力重重的背景之下,公司展现出了极为强劲的经营韧性。这一系列数据,使公众能够更为直观地领略到海尔生物数智新产业所蕴含的强大成长潜力,同时也明晰地呈现出海尔生物向“新”转型所取得的显著成果。从长远来看,海尔生物的新战略瞄准的是未来产业,外部环境所带来的短期起伏并不会改变企业长期稳定、向好的发展态势。

深化EPS模式

数智新产业布局加速落地

自成功实现战略转型以来,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行业的深度融合,海尔生物加速向生命科学和医疗创新两大领域延伸,实现自身从“产品”到“数智化场景方案”、从“一次性产品交易”到“持续增值服务”模式的全新飞跃。报告期内,公司坚持数智转型,依托软硬服一体化的EPS模式为多元化场景提供数智解决方案,上半年公司生命科学和医疗创新两大业务领域分别实现收入6.07亿元和6.12亿元。而从此次中报来看,海尔生物新产业占比提升、同比双位数快增的同时,其数智新产业布局也在加速落地。

在生命科学领域,海尔生物正不断丰富智慧实验室EPS综合解决方案,从智慧生物样本库到智慧实验室再到生物制药场景,加速推动场景方案多样化产业布局。具体来看,面向高校科研用户,海尔生物紧抓样本库、实验室建设等机会,致力于推进自动化、智能化、物联化升级。上半年,海尔生物发布第四代样本库——生命方舟系列智慧生物样本库方案,其具备高扩展性、高通量和高可靠性优势,并涵盖数字化运营平台、多元化耗材和服务。报告期内,公司接连中标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大连石化研究所等行业示范项目,上半年新增订单增长2倍。公司预计,未来相关样本库实验室建设的市场空间近30亿。另一方面,面向生物制药用户,公司以验证服务平台为支撑,不断深化核心场景应用。针对中试、QC质控、生产场景等制药场景,公司多类全新方案已陆续上市,并落地汉唐生物、碧博生物等用户,未来将继续向生物制药生产链多细分场景持续拓展。

在医疗创新领域,目前海尔生物面向用户落地的方案包括院内用药、公共卫生、城市用血等领域,用户场景在不断延伸。报告期内,公司推出全自动配液机器人、分包核对一体机、补药机器人等一众新品方案,并落地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浙大邵逸夫医院等近50家医院。上半年,公司院内用药自动化业务增势强劲,收入规模已超2023年全年,而同期新增订单更同比增长2倍,后续增长动能充沛。此外,公司抓住公卫信息化升级需求,推动公卫、浆站的耗材和数字化服务业务持续复苏。2024年上半年,公司实现数字化公卫服务30%以上增长,新落地疫苗接种点400多家,新中标甘肃省、河南省、日照市、西藏日喀则市桑珠孜区等公卫订单;服务江苏丹阳、上海嘉定、西藏拉萨等地区自动化血站,推进日照血液城市网建设。

目前,以数智化为抓手,生命科学与医疗创新已成为海尔生物强劲的增长引擎,而公司软硬服一体化的EPS模式更为用户提供了可持续性服务,实现了用户黏性与场景价值的持续提升,公司数智新产业已铸就卓著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外延并购持续扩大业务版图

成功迈入科学分析仪器新赛道

除以内生动力驱动自身发展、完善新产业布局外,海尔生物还以高质量外延并购为基础,以“好行业、好公司、谋同道”为并购策略,构建“同心圆”赋能体系,加速新产业布局优化和业务协同互补。近年来,已有海尔血技、金卫信、康盛生物等众多优质标的陆续加入公司,且协同效应显现。2024年,金卫信依托公司疫苗城市网的先发优势,数字化公卫平台竞争力不断增强,上半年收入增速超30%;康盛生物依托公司“软硬服”一体化方案,收入实现了4倍增长,其中协同效应产生的收入占比超过60%,并在亚太等海外市场取得突破。

今年5月,海尔生物一则收购引发业界广泛关注。据悉,公司通过协议转让的方式实现对上海元析仪器有限公司(下称:上海元析)的控股收购,并持有上海元析70%股权。公开信息显示,上海元析是一家科学分析仪器领域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丰富的产品条线,公司产品技术在所属专业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其中光谱类、有机元素分析类设备在国产仪器中位列第一梯队,并销往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以光谱分析仪器为例,其是科学研究、医疗等众多领域不可或缺的高端设备,近年来国内市场需求正迅速攀升,据华经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22年该行业整体规模已超80亿元,预计2025年国内光谱仪市场规模将达101.65亿元,市场空间广阔。

有机构投资者分析指出,不同于公司过往新产品上线及新产业并购,此次收购上海元析将帮助公司迈入科学分析仪器赛道,同时有助于公司分析仪器类产品的不断丰富和板块布局,从而继续发挥作为生命科学细分领域龙头的核心竞争优势,进一步向全产业链场景服务商目标迈进。

全球化布局落地有声

新产品与传统品类共振增长

从全球范围的远期发展角度来看,海尔生物所在的新产业前景颇为广阔。据Grand View Research预测,到2030年,全球生命科学工具(Life Science Tools,含仪器、耗材和服务)市场规模将高达3,306.9亿美元。其中,亚太地区是增速最快的地区。凭借对全球生命科学产业的敏锐洞见,今年以来,海尔生物正加速推进全球化布局,其场景方案交互、定制和交付能力均显著提升。

国内方面,报告期内公司聚焦重点市场机会和核心用户需求痛点,满足用户从传统单品向场景方案快速转变的需求,实现场景方案类业务收入增长近1倍,场景方案类用户数增加超20%,其中TOP用户数量更呈现翻番增长。而依托数字化平台,公司深挖存量客户增量机会,单用户价值持续提升,其中场景方案用户单用户价值量提升超60%。整体而言,上半年国内市场实现收入8.92亿元,同比增长6.93%。

不仅如此,海尔生物更加速出海。中报显示,海外市场实现收入3.28亿元,而截至本报告期末,项目类业务商机空间超10亿元。上半年,公司锚定“一国一策”本地化布局的持续强化,并从两方面加快全球化布局脚步。一方面,公司凭借先发优势实现传统产品增长。中报显示,公司超低温和低温产品保持正增长、药品箱等恒温类产品更实现双位数增长,有效应对了行业下行;另一方面,公司大力推动新品拓展。其中,离心机等新品类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液氮产品进入牛津大学,培养箱则入驻新加坡高校用户,智慧用血方案落地巴西里约中心血站,冻存方案也在欧洲实现制药渠道突破。截至上半年,公司欧洲和亚太区域收入合计增长超30%。

此外,报告期内公司聚焦海外公卫用户多元化场景需求创新本土化方案,实现众多海外项目落地与转化。据WHO公布的2023年中国供应商中标记录,公司位居榜首,且公司国际“朋友圈”不断壮大,上半年新增国际合作组织6个,目前与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等近70个国际组织保持长期合作关系,为后续海外业务发展提供了潜在商机。

科技创新驱动技术成果转化

数字化建设覆盖生产经营全周期

科技创新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海尔生物高度注重科技创新,在创新模式上,公司构建了UADV开放式研发体系,支持研发效率提升和技术成果的快速产业化。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投入1.43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的11.73%。在开放式研发模式下,公司与众多用户共研技术与方案,驱动上半年新品上市及时率提升12%,新品上市达标率提升6%,为研发效率的提升和技术成果快速产业化提供有力支撑。

依托强大研发体系,报告期内公司加快制冷、智能化、精密制造、自动化等技术平台的技术成果产出,有力支持自身从低温向生命科学领域产品的快速拓展。例如,针对精密制造及材料技术平台,除持续丰富2023年底上市的冻存类耗材产品系列外,该平台还持续拓展培养类、液体处理类、瓶类等耗材品类,借此,公司实验室耗材产品系列丰富度大幅提升。

深耕数智新产业的海尔生物,深知数字化建设的重要性。今年以来,公司持续聚焦数字化转型,以数字技术持续赋能自身生产经营全生命周期,实现对外用户体验与对内精益管理的有机融合。

在研发端,公司升级研发数字化平台,有效提升新品上市效率;在采购端,通过完善采购数字化运营平台,报告期内公司整体采购平均效率提升20%;在生产端,互联工厂通过QDC全流程数字化转型升级,推动生产效率提升10%,市场不良率下降18%;在市场端,以大数据技术及平台为依托,公司实现从销售行为到经营成果、再到用户体验的全方位信息化转型,服务附加值显著增强;此外,在售后端,通过数字化服务体系的优化升级,用户满意度得到持续提升。

生命科学与生物医药是典型的以创新为主导的产业领域,亦是国家所倡导的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当前,处于转型加速期的海尔生物正在不断蓄力向上,展现出向“新”提质、以“智”增效的创新实力。而在“内生+外延”双增长引擎、全球化战略布局、EPS模式赋能及强大科创体系的加持下,其新产业动力已愈发充沛。可以预见,公司未来将拥有更广阔的成长空间,同时其可持续成长潜能亦有望不断迸发。

免责声明:本文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