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销量首超燃油车,泰晶科技车规级晶振迎市场机遇

为上游供应链企业,如晶振行业的领军企业泰晶科技,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财时代讯,新能源乘用车销量,首超燃油车。8月8日,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发布月度数据。数据显示,7月全国乘用车市场常规燃油车零售84万辆,同比下降26%,环比下降7%;7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87.8万辆,同比增长36.9%,环比增长2.8%,市场渗透率51.1%,这也是国内新能源乘用车月度零售销量首次超过燃油乘用车。

这标志着新能源汽车时代的全面到来。这一历史性转变不仅为汽车行业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也为上游供应链企业,如晶振行业的领军企业泰晶科技,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新能源汽车对晶振需求的激增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国新能源车渗透率逐月稳步上行,行业在加速渗透。根据中汽协,进入2024年,中国新能源车渗透率月度数据环比逐步走高,4月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40.3%已达历史次高点。

与此同时,全球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水平也在逐月稳步上行。根据MarkLines,今年一季度全球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317.5万辆,同比增长24%。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在经过年底的旺季后,处于环比逐月回升、同比持增长状态。其中,3月渗透率同比增长2.8个百分点至18.4%。

展望2024年下半年,预计新能源车市场仍将保持较强的增长势头。根据国际能源署(IEA)预测,2024年全球电动汽车市场将在2023年创纪录的高基数上保持增长,预计全年销量将达1700万辆,渗透率达到20%以上。同时,尽管需求仍主要集中在中国和欧美市场,但越南和泰国等一些新兴市场的增长也有所加快。随着更适应本地化需求的新能源车型陆续推出,新兴市场的新能源车交付量有望做出增量贡献。

浦银国际对于中国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水平将在2024年、2025年和2026年维持上扬态势保持较为乐观的预期,维持年均渗透率将达到39.7%、45.5%、52.4%的预测。

新能源汽车作为高科技集成的产物,其内部电子系统远比传统燃油车复杂。从电池管理系统、智能座舱系统、安全气囊系统、电机控制系统、信息娱乐系统、高级驾驶员辅助系统、车载智能网联系统,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高精度、高稳定性的晶振产品。

晶振作为电子设备的“心脏”,负责提供精准的时钟信号,确保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随着新能源汽车产量的快速增长,对晶振产品的需求也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

一辆经济型汽车对晶振需求量约为30颗,一辆智能汽车对晶振需求量约为100颗。其中,安全控制系统的晶振需求量约为8-12颗,胎压检测系统的晶振需求量5颗,信息情报系统的晶振需求量5-10颗,车身系统的晶振需求量7-12颗,辅助驾驶系统的晶振需求量10-16颗。

有关机构预测,随着智能汽车渗透率逐步提升,带来石英晶体元器件需求扩张。2020年全国车用晶振达到17.6亿颗,2025年或将增长至35.4亿颗,将出现成倍数式增长。

泰晶科技把握车规级晶振增长机会

泰晶科技早已看到车规级晶振的市场空间。在2023年年报中,泰晶科技指出,汽车智能化、电动化和网联化趋势的加速,涵盖了从车载信息娱乐系统、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电动动力总成控制、电池管理系统(BMS)到车辆通信和数据传输等多个方面。相关系统和组件的集成和协同工作,不仅提升了汽车的性能,还为驾驶者带来了更加便捷和安全的驾驶体验。

同时,在2023年年报中,泰晶科技认为,石英晶体频率元器件在汽车电子系统中为微控制器(MCU)和数字信号处理器(DSP)等提供稳定的时钟信号,确保系统运行的同步性和可靠性。例如在ADAS系统中,高精度的时钟产品能够确保传感器数据的实时和准确传输,实现车辆的主动安全驾驶。此外,随着车载电子系统的复杂化,对车规高等级晶振的需求不断增长。

为了紧抓车规级晶振的市场机遇,泰晶科技推动车规级(高安全等级)高性能晶片的研发和产业化,完成独立车规产线建设及CNAS实验室的筹建,车规系列、钟振、RTC等系列产品产能提升。

今年7月,在慕尼黑上海电子展,泰晶科技重点展示车规等级MHz高频晶体(38.4MHz热敏晶体通过美国高通车规级5G平台SA515认证、76.8MHz小尺寸车规级热敏晶体通过车规级5G平台SA522和SA525认证)、k系列(32.768kHz)晶体、热敏晶振、TCXO温补振荡器、RTC模组有源时频器件等高端车用级时频方案。

目前,泰晶科技车规级产品从芯片厂商认证到主机厂的逐步导入,通过了Ecovadis、D&B邓白氏全球供应链的可持续性与社会责任评级认证,获得车载IATF16949、VDA6.3/6.5、AEC-Q200和AEC-Q100等多项车规体系认证。

泰晶科技以零缺陷交付为标准,从频率、封装到产品种类,覆盖RTC时钟、主时钟、蜂窝车联网、宽温应用、高精度计时等汽车电子时钟全应用场景,实现高端车规产品国产化。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股票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