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泰柏瑞副总李晓西独管基金仅剩一只,陈文凯上位同样引争议

近日,上海的华泰柏瑞基金发布公告,公司旗下的偏股混合型基金华泰柏瑞质量成长新增基金经理陈文凯,与原来的基金经理李晓西合作管理。在基金圈出现这样的基金经理变更公告,通常会被外界解读为基金经理接下来可能会继续出现调整。

IMG_8064.JPG.JPG

来源 | 壹财信(ID:yicaixincn)

作者 | 苏向前

近日,上海的华泰柏瑞基金发布公告,公司旗下的偏股混合型基金华泰柏瑞质量成长新增基金经理陈文凯,与原来的基金经理李晓西合作管理。在基金圈出现这样的基金经理变更公告,通常会被外界解读为基金经理接下来可能会继续出现调整。

具体看李晓西的最新情况,这位从华尔街高调回国的投资精英,在经历了几年的高开低走后,如今的情况非常微妙:一方面他还是华泰柏瑞现任的副总经理,但另一方面他所管理的基金产品逐年减少,就算将刚增加新人的质量成长统计在内的话,他所参与管理的基金也仅剩下两只。

李晓西的问题出在哪里,是否跟此前频遭诟病的投资上追涨杀跌却效果惨淡有关呢?

从“喝酒吃药”转向银行、汽车

华泰柏瑞消费成长陷入叫好不叫座怪圈

目前他独管的基金华泰柏瑞消费成长,也是他回到内地后最早开始管理的两只产品之一,另一只华泰柏瑞价值增长已于2022年7月8日卸任;但他管理该基金接近4年半的时间,最新的任职回报率仅为-17.86%。

从分年度的成绩来看,在2019年时它曾杀入过同类基金的前三十名,2021年依然延续了风光表现,但从2022年开始陷入了持续的萎靡不振状态,排名也基本跌到同类尾部。这背后的原因很复杂,这当然也和近几年市场风格偏向新能源和科技等成长类风格有关,似乎与基金设定的主题不太符合。

在这样的成绩滑坡下,基金遭遇到投资者的用脚投票就在所难免。数据显示,该基金的规模从2023年第二季度以来持续下跌,2024年一季度末仅仅剩下1.54亿元;他所管理的另一只基金同期也不过是3.08亿元,与他的巅峰状态时相距很大。

不过若细看消费成长一季度末的重仓股,至少在今年上半年这样整体熊市的环境中,李晓西的调仓应对思路基本正确。从十大重仓股的表现来看,仅有中国银河等三只目前出现年内股价下跌。但是,问题在于他的调仓继续大开大合,一季度末的前五大重仓股中,具体就有两只银行股和一只电信股在去年底时没有出现。

但是,虽然一季度的重仓行业主要是金融和汽车,李晓西却在季报中大谈对房地产有信心:“房地产产业链还处于调整和改善之中,地产开发投资和销售数据有待进一步观察。我国继续在地产供给侧和需求侧出台了一些政策和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化解风险,并进一步加大了房地产市场的政策支持力度。相信我国地产风险是能够得到有效化解的,地产行业的发展未来会更为健康。”

消费基金上的赛道闪变也反映了他的风格飘忽不定,回顾近几年他管理的全市场风格基金的整体行业思路,似乎可以大体得出他基本就是追着热门行业跑的印象,这或许也导致了他的追随者粘性不强。

陈文凯上位同样引发争议

前中金食品饮料分析师是否“生逢其时”

换一个角度,此次新增加的基金经理陈文凯,可以说和李晓西有着不解之缘:他目前管理的第一只基金华泰柏瑞质量精选混合,恰好上一任基金经理就是李晓西,两人从去年8月到今年的2月,曾经合作管理过很长一段时间,此次同样的剧本会再上演吗?

天天基金网显示,他是上海交通大学金融专业硕士,曾担任中金公司食品饮料分析师。2019年12月加入华泰柏瑞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历任研究部研究员、高级研究员、基金经理助理。现任华泰柏瑞质量精选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24年6月21日任华泰柏瑞质量成长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

但作为行业分析师,对于大消费中的主力军食品饮料烂熟于心,可是在经济持续弱复苏的背景下,这一领域的前景似乎也显得朦胧。从他目前已经独立管理的质量精选混合型基金来看,最新的任职回报下跌已经超过了10%。

不过不得不说,他对于市场热点的把握能力似乎好于李晓西,有力的证据是该基金近两个季度显著重仓了资源股中持续大红大紫的煤炭股。例如一季度末,组合的前两大重仓股是兖矿能源和山煤国际。此外,他对于算力的几大龙头股也都有重仓,展现出能力圈更为全面的一面。

他在基金一季报中表示:“本基金的持仓在一季度较好地捕捉到了市场的反弹,一度取得了较好的绝对和相对收益,但是在后期兑现阶段相对一般,后续将在此方面持续优化提升。后续配置大方向仍以两类资产为主,一是持续经营稳定的高分红类型股票,主要考虑到当下的市场风险偏好,以及资本回报率的趋势性变化,我们认为此类资产仍然具备一定的相对优势。二是能够深度参与海外算力建设,并开始兑现业绩的国内相关硬件企业。除此之外,我们注意到全球制造业开始进入复苏通道中,某些环节的供需情况可能趋于紧张,蕴含潜在的价格上涨可能和相应的投资机会。”

整体来看,陈文凯是否能够成功,还需要拉长时间来观察。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