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药明”难上市、美迪西业绩重创遭问询,困在“价格战”里的CRO

与今日CRO概念股在股市的热闹涨势不一样的是,看似一派红红火火,实则CRO行业虚浮下已然隐忧频现。


撰文| Qsher

编辑| 芳晨 顿河

本周,围绕CRO行业发生的一连串新闻事件,再次引发了公众对该行业背后现状的热议。

一面是,素有“小而美CRO”美名的美迪西,针对上交所2023年年报问询函的回复直接揭开了“CRO杀价”残酷现实。纵使躬身入局,降价抢单,仍然未能避免整体业绩下滑的命运。

一面是,仅一周内,两家备受瞩目的CRO公司云舟生物、熙华检测,其IPO计划接连宣告终止。这无疑是给本就波谲云诡的CRO市场再添一抹阴霾。

这仅仅是CRO行业艰难现状的冰山一角,已上市的CRO龙头业绩欠佳,后来者又总是跨越不了IPO门槛,种种迹象不无反映出了CRO行业艰难的生存困境。

业内普遍预测,2024年CRO行业的形势仍不容乐观,市场尚未见底。

CRO行业背后的“价格战”之痛

美迪西对上交所年报问询的回复函,再次揭开“CRO不得已杀价”的残酷现实。

作为科创板首家CRO企业,美迪西一直以其“小而美”的特质受到市场关注。然而,面对上市以来的首个年度亏损,该公司及背后的行业困境开始更加清晰显于台前。

困扰美迪西一大前所未有的考验正是——客单价大幅下降。尤其两项核心业务客单价分别下降36.81%和23.59%,让其不得不正视这一严峻挑战。这也意味着盈利能力或大幅减弱,甚至不及过往。

在回复函中,美迪西详细解释了客单价下降的原因,主要包括生物医药行业投融资热度下降、行业竞争压力加剧以及部分研发服务订单延迟执行等。这些因素综合导致其虽然客户数量持续增长,但单家客户的合作金额下降,进而影响了营业收入和毛利率。

具体来看,美迪西2023年各业务合作的客户数量保持增加,但由于公司各业务的客单价相比2022年有所下降,其中药物发现与药学研究业务客单价从2022年的146.17万元下降至 2023年的92.37万元,同比下降36.81%;临床前研究业务客单价从2022年的141.01万元下降至2023年的107.75万元,同比下降23.59%。这一数据可明显窥见,美迪西业务客单价的下降幅度不低。

行业竞争加剧后,业绩承压的情形,并不仅仅发生在美迪西身上。康龙化成、睿智医药、泓博医药等同行业上市公司在2023年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业绩下滑。

更关键的是,CRO行业背后的价格战亦再次浮出水面。

实际上,近一年来,关于CRO业务客单价的讨论不时便被提及,“降价”“抢客”等声音不绝于耳。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不少企业为了争取订单,不得不做出价格让步,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

药石科技同样有过类似经历,曾在2023年4月的投资者调研中坦言,当前市场价格竞争十分激烈,为了扩大订单规模,在订单引入期也会做出适当的价格调整。

这一策略似乎已成为CRO行业的普遍现象,价格战已经悄然贯穿整个行业。另一家CRO企业昭衍新药同样未能幸免。

自2017年A股上市以来,昭衍新药首次出现利润下滑,交出了一份令人失望的“成绩单”,随后迅速收到了上交所的年报监管工作函。面对这一困境,昭衍新药同样提到了关键字眼——“行业竞争态势导致的订单价格下降”,并预测这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对公司的毛利率产生不利影响。

尤其是昭衍新药的临床前研究业务也遭遇了与美迪西相似的困境。尽管2023年营业收入有所增长,但毛利率却出现下滑。该公司在年报中强调,受行业投融资热度减弱、医药市场需求增速放缓等多重因素影响,同业竞争加剧,签单压力增大,导致销售订单的利润空间被压缩。

此番,美迪西在年报问询函的回复中,更是用最直接的数据揭示了“价格战”有多么激烈。另外,有业内观点指出,之所以美迪西受影响更大,主要因为其以境内客户为主,国内CRO行业的竞争之激烈众所周知,这种“内卷”现象使得企业在价格战中不得不做出更大的让步。

深入剖析美迪西2023年年报,不难发现其客户结构的确更为依赖境内客户。其中境内客户收入达到9.78亿元,但同比下降了22.44%,占据了主营业务收入的71.63%。相比之下,境外客户收入为3.87亿元,虽然也略有下降,但降幅仅为2.59%,占主营业务收入的28.37%。从毛利率来看,境内毛利率为21.80%,而境外毛利率则相对较高,达到28.75%。

面对这一挑战,美迪西对媒体表示,其未来的应对措施将主要围绕两大方向展开:一是继续深耕现有主营业务,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二是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寻求新的增长点。

然而,海外市场真的如预期中那么“香”吗?毕竟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地缘政治和经济环境下,药明康德典例在前,半年来挑战不断。因此在拓展海外市场的过程中,美迪西仍需谨慎应对,能否成功破局,还需时间来验证。

狂风愈演愈烈,一周两家CRO上市终止

在CRO行业普遍“遇冷”的背景下,已上市的龙头企业业绩不佳,排队上市的CRO企业同样未能幸免于难,进展不顺:仅一周内,两家备受瞩目的CRO公司——云舟生物和熙华检测IPO双双终止。

先是6月13日,上交所官网显示,云舟生物的保荐人海通证券申请撤销保荐,其科创板上市终止。

公开资料显示,云舟生物是一家专注于基因递送产品和服务的生物科技公司,以其独特的业务模式和技术实力在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于2023年6月29日递交招股书,计划募资13.26亿元,其中,10.50亿元将用于基因递送研发生产基地项目,2.79亿元用于基因递送技术研发中心项目。

根据招股书,云舟生物营收净利逐年上涨,2020年-2022年实现营收分别为9960.01万、1.64亿、2.81亿,实现归母净利润为-6148.97万、2894.95万、5073.00万。

对此,业内一位投资人像E药经理人透露,目前在IPO普遍收紧的情况下,悄然间流行着一个8000万盈利的隐形门槛。显然,纵使云舟生物营收净利逐年上涨,但可以清晰看到并未达到这一门槛。

抛开这一“隐形”原因,保荐方单方面申请撤销保荐是云舟生物上市终止的关键因素。业内有判断称,这或是由于其对云舟生物的市场前景和盈利能力持悲观态度,或在合作过程中发现了公司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决定撤销保荐。但目前并未有具体消息披露。

即使是有着“小药明”之称的CRO公司熙华检测,也难逃IPO遇阻的处境。继云舟生物IPO终止几天后,深交所官网显示,熙华检测创业板上市申请终止。

与云舟生物不一样的是,熙华检测系“主动撤回”。招股书显示,熙华检测2015年成立,是一家以生物分析、药物分析为核心的医药研发外包服务提供商。成立以来一直保持快速增长,最近三年营业收入年复合增长率近50%。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熙华检测高管团队多位来自“药明系”。公司实际控制人为邢金松,其2005年5月至2014年8月曾任上海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副总裁,另有多名董监高有过药明康德任职背景,其中多人曾为邢金松下属。由此得来了“小药明”之称。

虽然两家CRO企业对于终止IPO的具体原因,均未详细披露。但CRO行业近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一系列的动态不仅限于个别公司上市失败,更是行业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所遭遇困境的集中体现。

从行业整体来看,CRO行业近年来普遍“降温”。在医药行业高速前进和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背景下,CRO企业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一方面,客户对研发服务的需求日益复杂化,对CRO企业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行业内部的竞争愈发激烈,价格战频发,进一步压缩了CRO企业的盈利空间。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即使那些拥有一定技术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CRO企业,也难以独善其身,避免受到行业整体趋势的影响。叠加此前若对于募投项目的市场前景和盈利能力评估过于乐观,没有充分考虑到行业趋势和市场风险,也极易出现波折。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