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纳指100?投资“新抓手”来袭!

硬科技王者

人生发财靠康波,经济周期决定人生财富。

历史上每轮康波周期的到来都由一个突破性技术开启,工业革命开启现代化以来,从铁路时代、电力与重工程时代、石油化工与汽车时代到信息技术互联网时代,新技术的发展是推动康波周期的关键动力。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的潮流浩浩汤汤。今年ChatGPT爆火成为全球科技革命中的里程碑事件,标志着人工智能迈入新阶段。

资本市场沸腾了,人工智能引爆美股科技巨头。英伟达今年涨幅超210%,以硬科技为代表的纳斯达克100指数今年涨幅超 40%,成为全球表现最好的指数。

A股市场暗流涌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中证指数有限公司在科创板开市四周年之际研究推出上证科创板100指数。

科创100指数能否复刻美股纳斯达克100指数的传奇?


聪明的资金在抢跑


8月,逆周期调节的政策组合拳开始全面出击,围绕优化地产、活跃资本市场、支持民营经济等方面的政策高密度、高质量出台。在政策面形成的“护城河”下,A股存在估值修复的强烈动力。

市场上的聪明资金更是在7月24日重磅会议后立即借道ETF抢筹,仅8月一个月资金流入ETF超过1600亿元,今年前8个月股票ETF净流入约4300亿元。

宽基指数成为当之无愧的吸金主力,尤其是科创系列指数。从今年4月中下旬开始,科创板指一路下行,但资金无所畏惧连续11周坚定抄底,科创系列指数合计吸引资金净流入超过850亿元。

事实上,自科创板系列指数基金推出以来,规模持续增长,截至2023年7月底,科创指数产品境内外规模已达1300亿元。

投资者“越跌越买”,凸显出对科创板投资价值的认可,资金究竟看中了什么?


硬科技、小巨人的聚集地——科创板


伴随着全球化,过去三十年经济高速发展,而在逆全球化的浪潮下,低通胀、低利率、高增长的“不可能三角”的时代已渐行渐远,各国都在急切寻找提高生产效率的新技术。

国内政策更是将科技创新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创新”相关内容在五年规划中的排位越来越靠前,最新施政目标着重提出,“集中力量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下一步需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科学技术部的重新组建更是释放出集中全国力量发展科技的强烈信号。

为国家新旧动能切换而生的板块——科创板,逐步成为国内“硬科技”企业上市的首选地,吸引了一批研发实力领先、盈利能力突出的优秀科技公司。科创板开市4年迎来549家新上市的科创企业,募资规模高达8478亿。

硬科技造就高成长。过去四年,科创板营业收入及归母净利润均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且明显优于A股其他板块。2019至2021年,科创板公司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的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30%、59%,充分体现“硬科技”公司的活力和韧性。

虽然科创板今年上半年业绩弱于往日,但在主板、创业板净利润增速继续回落的大背景下,科创板业绩率先企稳,第二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454.91亿元,环比增长23%,归母净利润237.85亿元,环比增长42%。其中超8成公司营业收入环比增长,近7成公司归母净利润环比增长。

对新兴科技成长方向公司来说,业绩最差的阶段或已过去。在国内宏观经济持续恢复的情况下,预计半导体行业下半年将逐步走出周期底部,叠加创新药陆续进入成果转化阶段、新能源扩产项目接连达产增效等一系列积极信号,科创板经营业绩有望恢复向好,中长期发展潜力值得期待。

在二级市场上,上交所持续丰富产品,构建科创板良好的投资生态。2022年10月31日,科创板做市商机制的正式推出,降低了科创板的波动性。

同时,上交所加速构建层次丰富、各有侧重的科创板指数体系以及衍生工具,包括科创50指数、科创芯片、科创信息等主题指数,以及科创50ETF期权等金融衍生品,引导更多资金流向国家重点支持领域。

公募基金对科创板基金的布局也在逐年提升。截至2023年6月底,科创板主题基金产品共67只、合计规模1486亿元,其中ETF产品24只、合计规模1162亿元。

值此科创板开市四周年之际,上交所联合中证指数公司于8月7日隆重推出科创100指数,是此轮数字经济与国产替代浪潮下,最不容忽视的新一代科技小巨人指数。


科创100指数重磅来袭


科创板100指数是排除了科创50成份股后,根据市值和流动性选取的第51-150只科创板股票。因此,两者最大的不同在于科创100指数代表了科创板的中盘股,平均市值约173亿。

两个指数囊括的成份股市值不同就会导致业绩表现有区别。从2019年12月31日成立以来的历史表现来看,科创100指数涨幅明显强于科创50指数。

小市值就意味着高弹性,在高成长股聚集地科创板挑选中小盘股,科创100是毋庸置疑的“成长股中的战斗机”。

可能有人会担心高弹性的反面是不是意味着科创100比科创50的波动性更大、回撤大?但历史数据打破了这个偏见。

下图一目了然展现出科创100与科创50的历史波动率表现,两者差别并不大,甚至科创50的波动会比科创100更大。

高弹性,波动率与回撤差别不大,因此科创100积累下来的收益比科创50更为可观。科创100指数基日至今的回报率是6.86%,科创50是-9.84%。

行业分布来看,相比科创50过半权重来源于电子行业,科创100的行业配置分散且均衡,不押注单一赛道,主要行业集中在医药、电力设备和电子三类。

从专精特新企业的角度来看,科创100相比科创50拥有更强的“硬科技”色彩。在科创100的成份股中,有36家公司属于专精特新,权重高达36%。

从十大权重股视角来看,科创50前十大权重股占比高达49%,相比之下,科创100的占比仅有22.23%,第一大权重股睿创微纳的占比仅有2.85%,受单一权重股市值“绑架”的概率大大降低。

现在是下手投资科创板100的好时机吗?

从宏观视角来看,如果把7月24日的重磅会议作为本轮政策底的基点,近期在全面落实7月政治会议的内容,政策底越夯越实。

历史上政策底与市场底通常有一定间隔,2018年的政策底与市场底间隔2.5个月,2020年的政策底与市场底间隔1.5个月,2022年相隔了1个月。

历史数据的统计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都说买在无人问津时,当前A股无疑又到了磨底时期,长期来看其实是开始逐步布局的时机,在底部区域慢慢收集筹码,迎接政策底与市场底的共振。

金融市场的嗅觉向来是最灵敏的,对于科创板的投资而言,资金连续11周抄底科创主题ETF是对科创板投资价值最好的注脚。

从业绩表现来看,今年一季度科创板盈利明显承压。随着经济企稳复苏、半导体周期逐步回暖,消费电子需求逐步回暖,科创板二季度营收和净利润增速均边际改善,往后科创100指数有望迎来业绩改善的东风。

科创板资本开支水平四年来均维持高位,其中科创板公司上半年研发投入金额合计达到706亿元,同比增长19%,较高的资本开支增速以及高研发投入为未来增长积蓄潜能。

根据Wind的盈利预测,科创100成份股预计未来两年盈利复合增速约为40%,要远高于科创50。

从估值角度来看,截至2023年8月25日,科创100指数的市盈率为 60.96,处于历史低分位点,具有较高安全垫。A股未来迎来反弹,科创100指数有望迎来高弹性的Beta行情。

科创板上市公司上半年通过回购、增持、分红等方式向外界传递积极信号,提振投资者信心,其中93家科创板公司发布合计最高119亿元的回购方案,特别是7月和8月,共有67家科创板公司率先发布回购计划,在A股市场引领起一波回购热潮。

从二级市场表现来看,截至7月21日,代表科创板整体的科创板指数今年上涨9.4%,领先科创50近10%,可见科创板中的中小市值公司的投资机会值得重视。


投资“新抓手”:最受资金追捧的科创100指数ETF(588030)


正是鉴于此,首批4只科创100ETF一经发布,在低迷的行情下还能狂吸金70亿元,其中博时科创100指数ETF(588030)募集期间净认购金额超26.6亿元,募资规模位居第一,目前已成为今年最受资金追捧的ETF新产品。

博时科创100指数ETF(588030)能够在募集期间拔得头筹,得益于市场对于博时基金管理平台的认可。

博时基金是中国内地首批成立的五家基金管理公司之一,公司实力是强大投研能力的保障。博时基金从2009年起正式进军ETF领域,具备丰富的ETF产品管理经验,产品范围涵盖核心宽基、特色主题/行业、Smart Beta、商品指数、债券指数等,目前共管理超70只产品,管理规模超970亿元,是国内指数量化领域布局最全的基金公司之一。

作为国内领先的公募基金公司,博时基金积极响应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政策引导,在科创板方面推出丰富的投资品种,多维度布局科创板投资机遇,包括上证科创板新材料ETF与中证科创创业50ETF,在科创板块相关ETF的管理方面具备突出优势。

ETF产品追求跟踪偏离度和跟踪误差最小化,基金经理需要做到将ETF的日均跟踪偏离度全部控制在0.05%以下,年化跟踪误差绝大多数在0.5%以下,才能帮助投资者把握住对应指数的收益。

博时基金本次更是派出旗下王牌指数基金经理唐屹兵先生来管理博时科创100指数ETF(588030)。唐屹兵先生,2015年于美国罗格斯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加入博时基金,目前在管产品皆为被动指数型基金,具备丰富的ETF产品管理经验。

对于科创板的投资价值,唐屹兵表示,考虑到其行业属性以及未来的业绩增速,当前估值已达合理水平,科创100指数ETF处于较好配置窗口期,配置价值凸显。

事实的确如此,随着全球科技创新浪潮涌来,国内正值新旧动能更换,叠加国产替代需求贯穿始末,不管是从战略上还是战术上,科创板都具有长期投资价值,值得投资者重视。如果投资者看好中国的硬科技、小巨人企业,可以定投科创100指数ETF(588030)。(全文完)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股票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