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情绪与财报业绩共振,半导体设备或迎新一轮机遇,如何布局?

8月29日,半导体、消费电子等科技板块迎来反弹,上游设备与材料产业链走强。其中,设备厂商华海清科全天大涨3.75%,中微公司、安集科技分别收涨2.34%、2.19%,拓荆科技、北方华创、海光信息等纷纷跟涨。

8月29日,半导体、消费电子等科技板块迎来反弹,上游设备与材料产业链走强。其中,设备厂商华海清科全天大涨3.75%,中微公司、安集科技分别收涨2.34%、2.19%,拓荆科技、北方华创、海光信息等纷纷跟涨。

ETF方面,聚焦产业链上游半导体设备与材料的半导体设备ETF(561980)震荡收涨1.27%,全天成交额超2700万元。消息面上,本周(2023.8.26-2024.8.30),设备厂商北方华创、拓荆科技等接连公布半年报,延续板块中报季业绩普增态势。

中证半导指数前十大权重股中报业绩概览↓

来源:Wind,截至2024.8.28

以半导体设备ETF(561980)所跟踪的中证半导(931865)为例:截至8月28日,指数重仓中已有7家半导体设备企业公布2024年半年报。其中,北方华创业绩持续高增、长川科技上半年净利增长超9倍、韦尔股份上半年净利润涨近8倍,多家公司实现业绩增长,且在手订单较为充足。

中信证券在近日研报中指出,目前市场成交量持续低迷,观望情绪浓厚,围绕美联储降息预期的潜在刺激或可继续关注中报业绩增长确定性较高的板块,及具备政策或事件催化的弹性标的,如半导体的新上行周期、AI投资主线下算力存储相关的半导体材料,以及其他受益于终端景气提升和国产自主可控逻辑的相关板块。

【中国半导体设备前7月进口额创新高,板块或迎新一轮机遇】

近日,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1至7月,我国半导体设备进口金额再创新高。今年前七个月,我国进口半导体制造设备共3.6万台,相比去年增加了17.1%,金额达1638.6亿元,同比增长51.5%。

国投证券对此指出,随着美、日、荷等国进一步收紧对尖端半导体制造设备的出口,中国企业显著加大了对半导体设备的进口力度;2024年前七月累计进口额逼近260亿美元大关,超越2021年同期所创下的历史最高水平,彰显中国半导体产业在逆境中的韧性。

来源:银河证券,2024.8.28

同时,该机构还进一步指出,面对出口的加剧,中国厂商策略性地调整了采购方向,集中力量采购适用于成熟工艺芯片生产的低端半导体设备。

银河证券也认为,虽然近年来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较快,但对进口芯片仍有一定依赖程度,我国本土厂商在中高端芯片领域仍有较大替代空间。

在本土芯片厂商方面,早在今年6月,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SEMI就曾做出估计,中国芯片制造商的晶圆产量在今年增长15%后,将继续在2025年增长14%,达到每月1010万片晶圆,占全球芯片产量的近三分之一。

因此,上游半导体设备作为芯片生产的“心脏”和基石,或正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产业链投资热度多点开花,半导体周期整体复苏趋势明显】

2024年,在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AI等产业的推动下,半导体行业逐渐走出下行周期,国内半导体产业的投资热度也随之多点开花。

CINNO Research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1-6月中国半导体项目投资金额约为5,173亿人民币。从投资主要流向的细分环节来看,晶圆制造占比约为47.7%、芯片设计占比约为21.3%、半导体材料占比约为12.6%、封装测试占比约为13.6%、半导体设备占比约为4.8%。

其中,半导体设备在所有细分领域中,是唯一实现投资金额同比增长的环节,增幅高达45.9%。

此外,据集微咨询统计,2024年7月,全球共发生超285起半导体企业并购事件(包括传闻和撤回),环比增加43起(18%),同比增加137起(93%)。按所处国家或地区划分,中国大陆有78起,为数最多。业内指出,半导体行业整体处于新一轮周期从底部向上的关键阶段,当前或正是产业整合的“黄金期”。

图:近12月全球半导体并购事件数量地区划分和交易阶段

来源:爱集微,2024.8.27

券商调研方面,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29日收盘,A股八月份共有565家上市公司接待过券商调研,其中调研频次居前的上市公司多数来自电子行业;且在获得券商关注的82家电子行业公司中,多数来自半导体这一细分领域。

如中证半导(931865)所重仓的韦尔股份,8月以来接待券商调研频次超过70家,在前述565家公司中列于前位。从基本面情况看,韦尔股份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幅高达792.79%,增长明显。

综合来说,2024年上半年受益于AI等下游领域需求,全球半导体市场销售金额逐步回升,行业整体复苏趋势明显,A股半导体公司中报业绩亮眼,或成为板块公司备受机构关注的重要原因;而上游半导体设备作为产业链的“卖铲子”环节,或较值得关注。

【如何把握半导体设备新一轮机遇?或可借道ETF分散布局】

湘财证券近日发表研报指出,2024年第二季度半导体产业销售额同比增长18.3%,环比增长6.5%,达到1499亿美元。Rho Motion统计数据显示,7月份全球电动汽车的销量同比增长21%,中国销量同比增长31%。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7月份,全国集成电路产量同比增长26.9%。

多重数据显示,国内市场新能源汽车市场早于欧美市场出现了复苏迹象,半导体下游需求的温和复苏或仍在延续。

银河证券也认为,我国7月份集成电路或半导体设备等进口数据显示,半导体市场景气度或仍在回升;叠加三季度是存储市场的传统旺季,中国大陆和海外市场的促销节接踵而至,下游市场备货需求旺盛,存储芯片价格预估走扬,当前或可关注半导体材料、设备和封测等板块的配置价值。

对板块感兴趣的朋友,或许可以借道相关的设备主题ETF,来实现对相关优秀厂商的分散布局。数据显示,在2019年3季度之前的一轮半导体上行周期区间,聚焦上游设备材料的中证半导(931865)区间最大涨幅超494%,高于主流半导体全产业链指数,呈现更高弹性特征。

图:A股主要半导体主题指数市场表现

来源:中证指数官网、国证指数官网,数据区间:2018.1.1-2024.8.29。注:指数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市场发展的所有阶段。指数过往涨跌幅不代表未来表现,亦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及基金投资收益的保证。

资料显示,半导体设备ETF(561980)复制跟踪中证半导体产业指数(931865)走势,标的指数主要聚焦40只半导体设备、材料等上游产业链公司,前十大成份股覆盖北方华创、中微公司、中芯国际、韦尔股份、海光信息、华海清科、拓荆科技、南大光电、沪硅产业、长川科技等公司,合计占比约76%,指数集中度相对较高。

图:中证半导(931865)前十大重仓及集中度

来源:中证指数官网,2024.8.29

行业分布上,中证半导(931865)更侧重上游半导体设备与材料等,是A股有ETF跟踪的同类指数中“设备”含量较高的。根据中证指数公司数据,中证半导“半导体材料与设备”占比约71%。从产业链角度看,上游的半导体设备和材料国产替代空间广阔,持续受到市场重视和产业政策支持。场外可通过联接基金(A:020464;C:020465)进行关注。

图:中证半导(931865)三级行业分类

来源:中证指数官网,2024.8.29

东方证券近日发表研报指出,国内智算中心下半年建设正在加速,各国产芯片厂商也将在下半年推出或量产新一代芯片,性能与竞争力将显著提升,国产芯片或仍值得重视和布局。

华福证券也认为,2024年全球晶圆代工市场复苏,中国大陆厂复苏速度领跑全球;半导体设备订单快速增长,且设备厂商生产交付已经开始明显加速,有望带来后续业绩亮眼增长,当前或可关注龙头设备公司的估值低位机会。

广大投资者或可通过半导体设备(561980)一键布局设备板块龙头,从而分享产业链复苏红利。

半导体设备ETF基金全称:招商中证半导体产业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须谨慎。上述观点、看法和思路根据截至当前情况判断做出,今后可能发生改变。对于以上引自证券公司等外部机构的观点或信息,不对该等观点和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做任何实质性的保证或承诺。基金过往业绩不代表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投资者应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产品资料概要》等基金法律文件,全面认识基金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在了解产品情况及听取销售机构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投资期限和投资目标,对基金投资做出独立决策,选择合适的基金产品。

以上仅为对指数成份券的列示,不构成对上述行业及股票的推荐。指数成份券及权重根据市场情况变化。中证半导体产业指数近五年表现分别为85.59%(2019)、83.00%(2020)、30.00%(2021)、-29.65%(2022)、-3.90%(2023)。中证半导体产业指数由中证指数有限公司编制和发布。指数编制方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以确保指数的准确性,但不对此作任何保证,亦不因指数的任何错误对任何人负责。指数过往业绩不代表其未来表现,亦不构成基金投资收益的保证或任何投资建议。指数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市场发展的所有阶段。

版权声明:同壁财经为同壁资本旗下新三板垂直财经媒体,聚焦于新三板全市场新闻的报告和深度研究。未经同壁财经书面授权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文内容和观点,同壁财经就此保留一切法律权利

免责声明:本文所引述机构或个人的观点、言论、数据及其他信息仅作参考和资讯传播之目的,不代表同壁财经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如发现不实信息,请发送邮件至info@tongbicapita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