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弹60%+,特斯拉重回视线

还有意外惊喜

7月2日,特斯拉股价跳空飙涨10.20%,总市值暴涨68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900亿元),配合周一宣布的免息购车优惠,两天累计上涨17%。

而如果从4月22日的阶段性低点算起至今,其股价在两个多月的时间内已经累涨达62.80%。就在我们围观英伟达不断创出新高时,特斯拉已经逐渐悄然收复年内跌幅,二季度几项重要经营数据的公布揭示了,特斯拉没有此前预期般那么拉跨。


01


从消息面来看,特斯拉7月2日的大涨和超预期的交付量有关。

最新公告显示,2024年第二季度,特斯拉生产了大约41.08万辆车,并交付了大约44.40万辆车,但好于市场预期的43.93万辆。

其中,“主力选手”Model 3/Y生产了38.66万辆,并交付了42.24万辆,同样超出市场预期;其他车型交付2.16万辆,包括Model S/X、以及Cybertruck。

根据乘联会数据,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6月交付量达到7.10万辆,国内销量环比持续增长至5.92万辆,环比增长7%。另外,今年第二季度,特斯拉国内销量环比上升10.2%。

一季度特斯拉仅仅只交付了38.68万辆汽车,这让外界对特斯拉当前的竞争前景感到不甚悲观,一季度接近30%的跌幅说明这一点。因此,好于预期的前提可能是,尽管二季度销量是连续第二个季度下降,市场却降低了交付预期,特斯拉的交付数据缓解了市场对纯电动需求疲软的担忧。

之所以能取得超预期的交付成绩,离不开降价等刺激措施,且从现状来看,特斯拉仍在“变相降价”。周一,特斯拉中国推出的全新购车金融政策显示,购买Model 3/Y标准续航版和长续航全轮驱动版车型,可享受“5年0息”等优惠活动,这项优惠或可为消费者省下超过2万元利息。

对比来看,今年迄今特斯拉和比亚迪在纯电车型交付量上难分伯仲。

中国电动车制造商在第二季度都表现颇佳。无论是在6月份还是在今年上半年,纯电动汽车在比亚迪产销量中的比重,都超过了40%。在6月份生产141,030辆,销售145,179辆。上半年则是生产730,083辆,销售726,153辆,而特斯拉一二季度加起来大约是73万辆左右。

Counterpoint Research在7月2日的一份报告中表示:“BYD在纯电动车市场的份额预计在2024年会显著增长,到那时,其电池电动车销量将超过特斯拉。”

今年4月,特斯拉发布的2024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Q1特斯拉营收同比下滑9%;净利润同比下滑55%,并做出年度交付量将下滑的预期,拉低了市场对其信心。

但随后马斯克以先画饼的形式调整业务布局,不仅用低价加快了FSD的推广,在不久后的8月份即将推出Robotaxi,形成与Uber网约车类似的机器人出租车队,特斯拉车主也将有机会出租自己的特斯拉汽车提供乘车服务。

连续6个交易日的上涨也让马斯克意犹未尽,他在X上回应“一旦特斯拉完全解决了自动驾驶问题,并量产Optimus机器人,任何仍持有空头头寸的人都会被消灭,即便是Bill Gates也不例外。”


02


除了电动车的生产、交付数据外,特斯拉在此次的公告中还宣称,公司在第二季度部署了9.4 GWh的储能产品,这是迄今为止最高的季度部署量,同比增长157%。加上Q1的4.1GWh,上半年累积装机量已经达到13.5GWh,接近去年全年水平。

特斯拉储能业务包括Powerwall和Megapack两类产品。Powerwall是一款家用储能系统,能够储存太阳能板产生的电力,用于夜间或停电时供电。Megapack则是一款超大型商用储能系统,适用于大型商业和工业客户,如数据中心、医院和学校等。

目前已建及在建产能包括加州拉斯普洛超级储能工厂,以及今年5月刚开工的上海储能超级工厂。其中,二季度交付量增长主要得益于美国工厂的产能释放。

上海工厂最快也有望于2025年一季度开始生产Megapack,其中电芯的两大供应商分别找了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子公司弗迪电池。

光储业务虽然不是特斯拉最受关注的业务,但在如今电力结构性紧张的背景下,这部分业务价值反倒得以凸显。原因在于,AI数据中心在经过建设后投入使用,个个都是座“吞电巨兽”,将给美国电网带来巨大负荷。

大摩研究表明,,到2030年,美国数据中心的用电量可能相当于1.5亿辆电动汽车的用电量。2023年到2027年,美国数据中心电力的预计增长相当于在美国道路上增加5900万辆电动汽车,即在役车辆总数增加21%。长期来看,大摩对特斯拉这部分业务给出约1300亿美元的估值,并将目标价上调至310美元。

总的来看,虽然福特汽车、“新势力”Rivian都警告美国电动车需求疲软,且中国市场竞争激烈,但特斯拉依然在二季度实现了超预期的交付成绩。

二季度的财报将于7月23日收盘后发布,值得关注。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股票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