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家本土VC要IPO,背后站着1500个百万富豪

身后LP藏龙卧虎。

身后LP藏龙卧虎。

“本土VC第二股”,箭在弦上了。

2023年6月首次提交香港上市申请,博将资本没有如期跨入港交所的大门。近日,博将资本重新递表港交所拟申请主板上市,并且更新了资料并补充2023年的年度数据。继天图投资后,博将资本朝着港交所“VC第二股”发起冲击。

于创投圈而言,博将资本名气或许不显,但过去多年也投出了极米科技、智云健康、梯影传媒、地上铁、分贝通、法大大等明星项目。

尤为关键之处,于一级市场而言,博将资本是一个“非主流”的存在。究其根源,在于目前活跃的大多数投资机构的LP构成多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但博将资本的LP构成如其所言为“高净值人群”,即“个人LP”。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年底,博将资本共管理80个基金,合计管理规模达102亿元。同年度数据显示,博将资本外部基金投资人数量为1525名,其中约97.8%为个人投资者,数量逼近1500人。2021—2023年,投资者对博将资本实缴资本总额的外部资金出资比例分别为97.2%、96.4%及96.4%。

日前,《私募办法》进一步完善了合格投资者标准。其中,对投资者投资于单只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实缴金额,从原来的不低于100万元,提高至不低于300万元,参与单一项目基金的门槛则提升至1000万元。换言之,无论对于个人LP还是机构LP而言,300万元是参与私募股权投资的最低门槛。

这意味着,博将资本身后站着的不仅是1500名个人LP,更是1500名百万富豪。

作为国内最早一批面向高净值人群的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之一,博将资本靠着“个人LP”和聚焦于“高科技产业投资”,走出了一条与其他基金不一样的投资之道,同时也取得了不错成绩。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截至2023年12月31日,按资产管理规模计,博将资本是中国第二大专注于服务高净值人群的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而在专注于服务高净值人群及投资高科技产业的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之中,博将资本排名上升至第一。

在投资机构排队上市这条路上,博将资本并不孤单。

还记得在2023年,天图投资和博将资本先后向港交所递表,结果是天图投资在2023年10月抢先一步摘得“本土VC第一股”桂冠,与此同时,天图投资上市的同期,市场传来消息称,总部位于广州的谢诺投资也正与一家顾问合作筹备赴港上市事宜。

换言之,“本土VC第二股”之争,有愈演愈烈之趋。

7年发行80只基金

LP为高净值人群

放眼创投圈,博将资本是当下为数不多的“非主流”机构。

此前很长一段时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LP的主力军是各地的富有家族和个人,这些高净值人群LP也是业内最原始的投资者。但是自2016年起,资金体量大、期限长、投资经验丰富的机构LP逐渐成为GP更加倾向的募资来源。

但就在LP机构化逐渐成为整个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共识之际,博将资本却始终如一将目光聚焦在服务高净值人群上。如其在招股书中写道,“我们是一家专注于服务高净值人群、致力于赋能中国高科技企业的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

在博将资本身后,站着一群忠诚的客户群体,其中不乏自博将资本首次设立基金起便连续投资七年以上的客户群。也基于此,从2016年第一只基金备案再到2023年年底,7年间,博将资本的总资产管理规模能从1亿元大幅增长至如今的102亿元。

招股书数据显示,超过30%的投资者投资博将资本一只以上基金,截至2023年12月31日,博将资本共有1525名基金投资者,其中约97.8%为个人投资者。于往绩记录期间,客户复投金额分别占博将资本各年融资金额的48.1%、69.2%及69.1%。

而除了资金来源以个人LP为主外,博将资本还有个不同于其他VC机构的显著特点是,发行的基金多为单项基金或专项基金。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博将资本管理着80个基金,累计投资合计94个项目,其中对3家公司的投资已完全退出。由此算来,平均每只基金投资的企业数量不到两家,而按照102亿元的管理规模算,平均每只基金的规模为1.275亿元。不难看出,博将资本采用的是单项目基金或专项基金的打法。

将博将资本与另一冲刺IPO成功的本土VC天图投资横向对比来看,更能窥出博将资本“另类”之处。

天图投资数据显示,天图投资外部投资人以机构LP为主,而截至2023年12月31日,天图投资在管13只人民币基金及3只美元基金,总资产规模为244亿元,平均每只基金的规模约15亿元,是博将资本的十余倍之多。

再把目光拉回博将资本本身。

从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公开信息查询可知,博将资本的创立最早可追溯至2005年9月成立的上海博将投资管理公司(以下简称“上海博将”)。彼时,上海博将的实际控制人为李青华及李仲良,彼等于2013年2月将其于上海博将的权益转让予罗阗、阮建平及一名独立第三方。后又经过一系列股权转让,上海博将最终于2020年6月被博将集团收购。

图源/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

而博将资本进入一级市场的时间,始于2014年。这一年6月,上海博将在中国基金业协会登记为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旨在根据中国基金业协会的相关规则及法规开展基金管理业务。2015年,鼎升系列和创富系列基金先后设立;2016年,博将资本的首只股权投资基金备案完成。

从2016年至2023年,博将资本能够在短短7年时间内,就吸引约1500名个人投资者成为身后LP,就不得不提包括罗阗、阮建平、石华利等博将资本核心团队成员的职业背景。

今年52岁的罗阗,是金融行业名副其实的“老兵”,拥有逾18年的投资经验及基金管理经验。在创办博将资本之前,罗阗先后在保险企业平安人寿、泰康人寿,从事着保险代理销售相关工作。与罗阗同岁的阮建平,在基金管理行业拥有逾10年相关经验,于2013年加入博将资本后,主要负责监督博将资本的基金管理、法律及风险管理职能。

而日常维系千余名个人LP这项工作,则落在了机构另一位核心成员石华利身上。今年56岁的石华利,曾在1987—2014年这二十余年时间里一直从事着保险工作,后于2014年加入博将资本,现主要负责管理博将资本的基金销售及投资者关系。

石华利此前曾表示,“拥有一支专业的募资团队是博将的重要优势。”而这,也是博将资本过去能服务千余名个人LP的优势所在。

重仓高科技产业

有超过30%LP进行复投了的博将资本,业绩表现又怎样呢?

数据显示,博将资本将其在管基金分为多个系列,以满足高净值人群及其他基金投资者的资产配置需求。系列基金主要是对同系列下的私募股权基金进行投资,从而对私募股权基金投资的投资组合公司进行间接投资。截至2023年12月31日,博将资本管理的80只基金中,59只已在中国基金业协会登记为私募股权基金,21只已在中国基金业协会登记为风险投资基金。

尽管博将资本看似名不见经传,但对于服务高净值人群的投资机构而言,博将资本有着绝对优势。按资产管理规模计,博将资本是中国第二大专注于服务高净值人群的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如若细分到专注高科技产业投资,博将资本位列第一。

低调的博将资本,主投高科技产业,多年来也出手了多个明星项目。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博将资本已累计投资合共94家投资组合公司,对其中三家公司的投资已完全退出,IPO项目有极米科技、智云健康。与此同时,在剩余的91家投资组合公司中,博将资本对该等当前投资组合公司中的七家的投资已部分退出。

值得一提的是,博将资本的91家当前投资组合公司中,有80家为高科技产业内企业,赛道涵盖高科技服务、数字信息技术、先进制造与自动化、医药与医疗技术及新材料行业,其余11家公司则于消费品行业、娱乐行业及新媒体行业等其他行业内运营。

投资涵盖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博将资本,按融资轮次主要将投资组合公司划分为“初创期”和“成长期及后期”。

其中,在A轮及更早期的初创期投资中,博将资本现已累计对68家公司作出初创期投资,68家公司中有57家于高科技产业内运营,已投入资金占比约为34.3%;而在成长期及后期投资中,博将资本已投资了40家成长期及后期阶段的企业,约占总投资成本的65.6%。

在初创期投资,被投项目的发展,同样可圈可点。截至2023年12月31日,博将资本的24家投资组合公司的估值增长至相对于初始投资期间的估值的至少两倍,其中13家公司实现了快速估值溢价,截至2023年12月31日的估值为初始投资期间的估值的至少四倍。

但又因为博将资本所投项目多为高科技产业,而科技投资又是众所周知般“投入多、周期长”,这对于博将资本的直接影响,便是从事投资多年之久,博将资本仍未实现DPI转1。

目光回到博将资本。招股书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其基金实现了14.7%的整体内部收益率,其中创富系列基金表现最好,对应的IRR、NIRR、MOIC、DPI、TVPI分别为18.6%、17.9%、3.1倍、77.2%和3.0倍。但是所披露的9只基金,尚未有一只基金实现DPI回1。

图/博将资本基金业绩表现

来源/招股书 融中财经截图

结合博将资本重仓高科技产业的投资策略来看,因大部分项目暂未实现退出,所以博将资本的基金账面回报不错,但DPI偏低。

VC/PE上市潮,来袭

冲刺IPO这条路上,博将资本从不缺投资机构同路相伴。

放眼望去,近年来排队冲击二级市场这条路上的VC/PE数量可不少,例如前身为法资AXA Private Equity的S基金巨头Ardian和奢侈品巨头LVMH的关联机构L Catterton等都在2021年传出上市消息,而同期传出IPO消息的CVC资本,也已于今年4月在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

实际上,自2021年以来,全球已有多家VC/PE完成上市。它们是欧洲PE Antin Infrastructure Partners、Bridgepoint,美国PE TPG……清单还很长。

此外,曾押中Facebook和Airbnb、管理770亿美元资产的美国PE巨头General Atlantic(泛大西洋投资集团,以下简称“泛大西洋”),于2023年底秘密提交了在美上市申请。彼时报道称,根据市场情况变化,该公司正在考虑最早在2024年上市。再早前,太盟投资集团(PAG)于2022年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书,计划在港交所主板上市。

不难发现,和CVC资本一样拿着IPO号码牌的VC/PE有很多。

VC/PE谋求上市,自然有其所求。

实际上,早在2007年,海外的VC/PE就掀起过一场上市热潮。2007年,黑石上市一举融资41亿美元,成为那时规模最大的IPO;2010年起,KKR、阿波罗和凯雷紧随黑石之后,相继完成IPO。

而在二级市场的投资机构大多都取得了更高的回报。PitchBook发布的《上市PE和GP交易综述》报告显示,在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的12个月里,在美国上市的前7名另类投资管理公司的PE投资回报率已恢复至两位数,总回报率中位数为11.5%,大幅领先于2.6%的整体水平。

PitchBook还分析指出,当前资金更倾向于流向规模更大、资源更丰富的大型基金的趋势也将提高上市对于VC/PE的吸引力。想来,随着市场信心在2024年恢复,距离下一波私募股权投资机构IPO浪潮的来临只是时间问题。

近年来,海外的VC/PE上市热潮也逐渐蔓延至本土中。

过去,国内并没有上市的VC/PE机构,只有在新三板挂牌的同创伟业、中科招商、浙商创投等。但因新三板的较低流动性,让挂牌三板并未显示出较大的意义。因为不少创投圈内大佬也都曾表示想要上市的意愿。

此前,达晨资本肖冰便曾对融中表示,VC/PE上市,有利于借助资本市场做大做强,更好地发挥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作用,虽然国内资本市场对VC/PE的大门暂时还是关闭的,但他认为,随着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改革的推进、与国际成熟市场的不断接轨,这扇大门最终一定会打开的。“未来不排除重启私募基金挂牌,我们随时做好准备。”

自天图投资于2023年10月登陆港交所后,国内本土因而有了“本土VC第一股”。在天图投资之后,博将资本二度递表,想来不日之后,资本市场即将迎来“本土VC第二股”。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