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优秀的公司为什么都选择飞书?

从管理者的角度看,飞书不仅是一个工具,它还能够解决高频复杂场景的体系问题,帮助管理者将不确定性变为确定性,提高工作效率。

头图.jpg

作者|鹿尧 

最近关于“大模型公司都在用飞书”这个现象突然火了,包括MiniMax、月之暗面、智谱AI、零一万物、百川智能在内的多家AI公司CEO都在给飞书站台。

说实话,我一点也不感到意外。

相比以往说飞书只是个重协同、轻管理的办公软件,现在从管理者的角度来看,它的意义远不止于此。

先抛结论,飞书不仅是一个工具,它能够解决工作中高频复杂场景的体系问题,帮助管理者将不确定性变为确定性,提高工作效率。

过去,我们对于企业办公工具的需求,可能仅仅停留在满足基本的文件传输和规定时间的任务管理上,但现在我们发现这些基本功能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企业的需求。

在传统的工作方式中,项目推进往往依赖于人力,先不讨论这种方式会存在信息丢失、沟通不畅等各种不确定性,我们以前可能要打开多个不同的软件来完成工作,比如用Excel编辑表格、Word撰写文档,或者使用其他工具单独进行文件传输和沟通,飞书打破了这种割裂,它将一系列高频的产品特性和功能整合到一个高效、易用的办公工具中。

带来的结果是,它把工作中的不确定性变成确定性,解决了高频复杂场景中的体系问题,给一家公司最直接的降本效果。

这种变化在硅谷的一些产品中也有体现,如Zoom在疫情期间的火爆并非仅仅因为其极简的设计,使用细节上不用注册、下载就能进入会议。这种简化操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的理念与RPA的概念非常相似,都是通过自动化和智能化来优化工作流程,降低人力成本。

从飞书、Zoom、Slack、Notion等平台的崛起,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工具之所以被认可,是因为它们能够更加细化地解决企业在协同办公中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

比方说,在一些高频的沟通和协作场景,如文档编辑、在线会议、任务分配等,通过飞书,管理者可以更加高效地直接与团队成员沟通,实时了解项目进度。

再比如,在线文档和多维表格等功能,可以相当于一个数字看板,这些工具虽然没有太高的初始使用门槛,但工具的能力边界会随着你对项目需求、对业务和工具的理解加深,不断拓展,变得更智能和高效,越用越香。

前段时间参加飞书在成都召开的一场餐饮专题的峰会,包括蔚来、海底捞在内的玩家都在使用飞书,他们当中不少已经把多维表格玩出了用低代码搭建轻量级新系统的效果,也有不少借助飞书AI训练出了个性化的机器人服务。而餐饮之外,借助飞书,已经有大量的用先进工具管人、管业务的范例被应用到各行各业。

这也是企业管理一直追求的东西,要想把一个普通的企业,变成一个高速运转的机器,就不能把人和工具割裂开来,只有在工具和人之间的耦合性越来越强,工具才不再仅仅是辅助工作的手段,而是成为了推动工作进展的重要力量。

我们熟知的故事是,当年因为高效,飞书吸引了小米,小米也说好用之后,又吸引了蔚小理,如今在蔚来,飞书不仅被他们用作日常沟通和协同的工具,还被用来管理供应链,从前端销售、中台运营,到后台的生产制造等环节,几乎每一个部门的工作流程都离不开飞书。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以前会认为飞书适合那些规模不大的科创型敏捷组织,但现在来看,它还尤其适用于大型公司,随着团队规模的不断扩大,就越是需要高速运转,部门之间、甚至不同公司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和复杂,那么在同一体系下建立的连接就非常必要。

飞书这样的工具之所以能在各种规模的企业中取得成功,根本原因不仅在于其实用性,更在于它对协同办公场景及其衍生场景的深刻理解。

传统的管理者大多聚焦在管理方法、员工效率和业绩上,强调用工具来确保员工遵循规定,达成目标。但这种做法更像是给员工套上了枷锁,而非激发他们的潜能和创造力。

用飞书的管理者,代表更现代化的管理角色,他们不再仅仅针对过去业绩做统筹和复盘,更讲究对未来预期的评估,对目标的制定,激发员工的潜力和创造力。这和以往传统公司喊口号、难落地的情况完全不同,管理者设定目标的同时也在把握团队的工作方向,大目标分解为个人的小目标,员工追求个人预期的同时,也是在实现整体的目标。

就像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说过,如果一个目标不可衡量,就不可增长。在这个过程当中,协同办公工具的价值被进一步放大,管理者可以实时跟进,看数据、即时沟通,不会像传统的科层制那样导致战略执行过程中的变形和信息失真。如果需要找上级或跨级沟通,飞书也提供了直接、快速的途径去传达,便于及时调整策略和方向。

通过简化工作流程中不必要的环节来提升效率,表面上看,是飞书弱化了管理者,但事实上是将管理体现的无处不在。

我们需要认识到,真正的效率并非来自于简单的流程优化或工具替代,而是来自于对工作流程的深刻理解和重构。

作为一个源自内部的工具,飞书是字节对内部管理经验的沉淀,从一个单元业务逐渐演变为公司的核心业务,其背后的推动力不仅仅是市场的认可,更是团队内部对于高效沟通与协作的迫切需求。

不难想象,在多年的迭代过程中,无论是从小团队到大型团队的过渡,还是从大型团队拆分成各个小团队,字节内部的业务复杂程度,已经验证了飞书功能强大的普适性和可扩展性。而在AI日益普及的今天,我们不难发现飞书的迭代反而变得更为谨慎,这其实反映了它的成熟阶段。

单纯追求功能的堆砌已不再是竞争的核心,更重要的是如何精准地把握用户需求,提供真正有价值的功能和服务。

这实际上打破了我们对于先进公司更适合用飞书的看法。

好的管理者会用飞书,飞书也会让管理者变得更好,当你使用先进的工具时,也使用了先进的工作方式和管理理念。不仅是员工觉得好用,企业的一号位也能看到效率提升,所以飞书被越来越多的老板和CEO传播推荐。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