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金铎:石油美元协议续签传闻背后:有何投资机遇?

石油的“非美货币结算”是否能为其他国家货币崛起创造机会?世界货币体系走向“多极化格局”还是走向“去中心化”?

【原创】《财新专栏》2024年06月21日 15:22

近期有海外媒体报道:2024年6月9日,沙特阿拉伯与美国的“石油美元协议”(Petrodollar Agreement)50年有效期到期,沙特阿拉伯选择不再续签。广泛流传的石油美元协议大致内容是,沙特阿拉伯以美元为石油出口定价;作为交换,美国向沙特提供军事保护。据纽约时报1974年6月8日的资料,美国与沙特签署了一份名为《全方位的军事和经济协议》(Wide-range Military and Economic Agreement),包括成立4个联合工作小组,分别推进两国在农业、科技、教育、工业方面的合作。不过该协议并未包括美国和沙特签署的所谓“石油美元协议”。

  2024年6月9日,路透社援引《华尔街日报》,“拜登政府与沙特即将敲定安全条约草案”,“美国承诺帮助保卫沙特,旨在鼓励利雅得和以色列建立外交关系协议的一部分”。这个安全协议使人联想到50年前美沙签署的《全方位的军事和经济协议》。由于目前“石油美元协议”未续签的传闻尚未有官方正式文件证实,且恰逢美沙之间正在商议新的“安全条约草案”,因此两个互为谈判筹码的协议被误传似乎符合常理。

  无论哪种情况,所谓的“石油美元协议”到期续不续签都无法在短期内改变当前以美元为主的国际货币体系现状。但是50年过去了,美元不再是以前的美元,石油也不是以前的石油。沙特阿拉伯也在尝试推动石油贸易结算方式多元化。沙特财政大臣穆罕默德·贾丹(Mohammed Al-Jadaan)等多位高官曾明确表示“沙特对以美元之外的其他货币进行交易持开放态度”。2016年沙特阿拉伯发布的《2030愿景》中明确阐明了沙特谋求石油贸易结算多元化以及自身多元化发展道路。与此同时,全球货币格局和国际能源体系与50年前相比也已发生巨大变化。石油的“非美货币结算”是否能为其他国家货币崛起创造机会?世界货币体系走向“多极化格局”还是走向“去中心化”?

  2024年6月13日,IMF官方发布了最新一期全球外汇储备货币构成数据库(COFER)。数据显示,美元在中央银行和全球政府外汇储备配置中的比例正在逐渐下降,但“四大”货币中的其他三者——欧元、日元和英镑的比例却没有相应地上升,而包括澳元、加元、人民币、韩元、新加坡元和北欧货币在内的“非传统储备货币”的比例有所上升。可见全球“去美元化”确实为非美货币储备的崛起创造了机会。国际支付结算货币份额来看,根据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的数据:2024年5月,全球主要货币支付金额排名中,美元、欧元、英镑分别以47.89%、22.85%、6.84%的占比位居前三位。人民币保持全球第四的位置,份额占比4.47%。自2023年11月人民币全球支付占比超越日元成为全球第四大支付货币以来,已连续7个月维持全球排名第四。总体上美元在储备货币和支付货币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但所占份额较以往明显减少,这为非美货币的崛起提供了机遇。

  美元不再是以前的一家独大,石油也不再是以前的石油。根据《国际能源署》的今年6月的报告预测,全球石油需求到2030年将趋于平稳,为每日约1.06亿桶。原因在印度和中国经济扩张以及航空和石化行业支持石油消费量继续增长。但发达经济体的石油使用量将继续“持续数十年下降”,到2030年将下降到每日4300万桶(1991年以来最低)。与此同时,以美国和其他美洲产油国为首的全球石油产能不断增加,叠加页岩油技术的兴起,未来石油供应将趋于过剩。国际能源署预计到2030年,全球石油供应能力将升至每日近1.14亿桶,比预计的全球石油需求高出800万桶。而中长期内,随着氢能、光伏等清洁能源的兴起,以及电力系统的改革,二次能源占比不断提升,传统能源的消费份额将不断下降。在此背景下,即使有新的货币重新取代美元成为唯一的支付结算货币,可能也很难复制美元当初挂钩石油而成为世界货币的霸主,因为当前全球能源体系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因此中短期内,石油美元还将占据主导地位,美元被其他货币取代而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石油计价、石油贸易支付和结算货币的可能性比较有限。那么不再占绝对霸主地位的美元和可替代性大大增加的石油为其他国家带来了怎样的机遇?

多边数字货币建设与合作

  沙特阿拉伯多年以来一直积极探索数字货币。沙特2024年6月加入由国际清算银行(BIS)牵头的一项数字货币跨境实验项目——mBridge项目(简称货币桥)。mBridge项目前身是中国香港与泰国合作开展的一个项目。随着中国人民银行、阿联酋中央银行以及国际清算银行的加入,该项目改名为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项目,即mBridge。目前除了六大正式参与方,还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以及挪威、韩国和土耳其等国家的央行在内的27个官方实体也已作为观察员的身份加入项目。2024年6月,国际清算银行宣布沙特阿拉伯央行成为mBridge项目的“全面参与者”,同时宣布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项目宣布进入最小可行化产品(MVP)阶段。这意味着司法管辖区内的货币桥参与机构可结合自身实际,按照相应程序有序开展真实交易。BIS还表示,mBridge平台现在与以太坊虚拟机兼容,这是一款构成以太加密货币使用的网络骨干的软件。尽管货币桥项目本身并不是为了“去美元化”而设计,但它提供了一种减少对美元依赖的可能性。全球央行主导的数字货币能实现支付手段的跨境升级,也为跨境支付减少对单一货币的依赖开辟了道路,还为非美国家金融安全提供了一种选择。

沙特的投资机遇有哪些

  首先是中国企业获得沙特主权基金的加持。根据沙特阿拉伯的2030规划,中国优秀的清洁能源、石化和科技及制造业企业等都可能与沙特主权基金展开合作。沙特对外能源投资的步伐不断加快,2023年,沙特阿美还与荣盛石化盛虹石化裕龙石化等多家公司,达成了战略合作意向。2024年4月,沙特阿美收购恒力石化10%的股份并签署《谅解备忘录》。因为石油作为能源其地位长期内将下降,但石油化工等下游产业链还存在机遇。此外,与美国和欧洲大型科技公司相比,投资中国的科技公司更有性价比。5月29日,联想集团宣布与沙特阿拉伯公共投资基金旗下专注变革性科技投资和可持续制造的公司Alat埃耐特达成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和债券认购协议。该协议提议的20亿美元无息可转债,将为联想集团提供更多的财务灵活性。此次战略合作包括联想集团在沙特阿拉伯首都新建中东和非洲市场地区总部,并在该国新建个人电脑与服务器制造基地等。

  其次,沙特企业到香港交易所融资带来的投资机遇。2024年香港持续加强与沙特的战略联系。沙特2030愿景计划的实施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为了缓解财政压力并推动经济转型,沙特的大型企业首次公开上市,增资等都可能通过香港交易所,面对中国内地和全球投资者。

  最后,沙特ETF的发行为中国投资者提供新的全球配置工具。2023年11月,南方东英沙特阿拉伯ETF在香港交易所上市,成为亚太地区首只追踪沙特股市的ETF,提供了可直接参与沙特资本市场的投资品种。2024年6月,内地首批投资沙特阿拉伯市场的ETF,华泰柏瑞南方东英沙特阿拉伯ETF(QDII)和南方基金南方东英沙特阿拉伯ETF(QDII)正式获批。基金采用内地交易所与港交所互挂的模式,追踪富时沙特阿拉伯指数,为境内投资者提供了投资沙特的工具。富时沙特阿拉伯指数涵盖了超过50家的沙特大中型上市公司,前五大权重股包括拉吉希银行、沙特国家银行,沙特阿美,沙特国际电力和水务公司,沙特基础工业公司等,均为在沙特乃至全球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行业龙头。指数成分股涵盖金融(占比41%)、原材料(17%)、能源(9%)等。不过需要提醒的是,沙特全指在经历了2020年3月——2022年5月末的牛市行情之后,近年有所调整,投资者也许根据市场情况和自身实际进行合理择时。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