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传媒行业终于被打回“气氛组”原形了

世界是不公平的,要学会适应它。尽管我认为A股传媒行业大部分公司遭受的命运很公平。

2023年,大A股市场出现了一个相当罕见的现象:在23个申万一级行业当中,传媒行业的涨幅居然名列前五——不禁令人产生了“梦回2015”的错觉。此前多年,传媒行业由于表现太差、上市公司太不靠谱(当然研究员更不靠谱),已经沦为整个市场的笑柄,所谓“A股气氛组”。在A股各行业的鄙视链当中:

白酒研究员是一等人,茅台永远涨,酱香是科技之光;你不服可以,有本事你就别买白酒股,大家都看得到你连续跑输大盘失业的下场。(注:这主要是2021年之前的情况,最近三年有所逆转。)

新能源、电子元器件、医药研究员是二等人,市场特别关注,但是很难研究清楚,所以更需要专业意见,而且隔三差五给你送个小牛股。

大部分周期性行业研究员是三等人,有时候有行情,有时候没行情,但是一年到头总归会有行情,吃不饱也饿不死,相当于娱乐圈的小明星。

金融、地产、零售、纺服研究员是四等人,大部分时候没啥存在感,偶尔也会被人想起,每隔几年轮到一次走红还是可以的。

传媒研究员不算人,主要负责搞笑,以及被上述所有行业研究员、基金经理、广大股民取笑。

有观众提出了反对意见:传媒行业固然不算人,但是社会服务(听名字就不太正经)、造纸轻工(听名字就不知所云)行业也不算人,也属于多年无行情、无牛股、无公众关注度的三无行业。凭什么就拉传媒一个出来公开处刑?要砍头大家一起砍头。我想说的是:你OUT了!虽然社会服务和造纸轻工行业也缺乏投资价值,但是人家具备很大的延伸性——

社会服务行业有一个别称,叫做“教育行业”。幼升小、小升初、中考、高考、学区房,这些专题研究全部属于教育行业。基金经理可以不买教育股,但是他们的孩子不上学吗?教育行业带小升初专家路演时的盛况你见过吗?会议室里挤得连苍蝇都飞不进去。

造纸轻工行业覆盖的范围可以包括美妆、医美、盲盒乃至博彩,是一个万金油行业,什么热门就可以去覆盖什么。毕竟跟“轻工”沾边的热门概念太多了,理论上除了重工业之外的工业都是轻工业,哪里是区区传媒行业可以碰瓷的!

传媒行业可能是整个A股新人最不愿意加入的行业,也是段子最多的行业,没有之一。所谓“传媒研究员是A股气氛组”的说法,其实还算给面子了——现在很多券商和基金已经不再单独设立传媒研究岗位。在任何一家A股机构,传媒行业只有两种命运:要么暂时做稳了气氛组,要么想做气氛组而不得。

传媒行业上一次热门还是2015年的事情,那时候不但有著名妖股乐视网,还有一堆影视股、游戏股、广告股、VR股,都是机构投资者的心头大爱。那年头,周期性行业研究员纷纷转行覆盖传媒,经常闹出同一家机构好几个研究员同时要求覆盖传媒的“打架事件”,现在听起来好像天方夜谭。自从2016年以来,传媒行业几乎每一年的收益都是全市场倒数(只有一年跑到了中位数)。在细分行业当中,国产影视行业已经基本不复存在,广告行业只剩下极少数公司有人研究;只剩游戏行业还具备投资价值了。

事实上,最近几年A股传媒研究员的主要任务是跨界研究港股上市的中国互联网公司,例如腾讯、网易、快手、B站。然而,真正可供传媒研究员覆盖的港股数量其实不多,因为很多公司都有其他行业虎视眈眈:

  • 阿里巴巴、京东、美团被零售社服研究员抢走了(这是天经地义);

  • 百度被电子、电新或汽车研究员抢走了(因为它做自动驾驶);

  • 小米被通信研究员抢走了(好像没毛病);

  • 金山软件被计算机研究员抢走了(因为利润主要来自办公软件);

  • 就连快手有时候也会被零售社服研究员抢走(毕竟增长引擎是电商)。

为什么不让传媒研究员覆盖上述公司?潜台词大家都懂:你们传媒行业名声不好,研究水平不高;你们想覆盖阿里、美团、小米这种巨头,市场不放心,还是别凑热闹了。腾讯的覆盖权被你们抓到手里,属于历史遗留问题,既往不咎;但你们今后绝对不能祸害其他互联网公司。

考虑到大约一半的券商和基金会设立独立的海外研究团队,在这些机构里,传媒行业甚至连跨界碰瓷的可能性都没有,只能饥一顿饱一顿地“打野食”:看到什么概念火了,就赶紧去覆盖一下,同时祈祷其他同事没有首先提出覆盖……跟当年人人都想转型覆盖传媒的热潮形成了鲜明对比。

当2022年底,ChatGPT横空出世之时,传媒行业骤然发现自己处在一个非常有利的地位:所谓AIGC,就是用AI生成内容,理所当然有利于内容公司(尽管A股绝大部分传媒公司的内容做的一塌糊涂)。当然,AIGC概念几乎涵盖了整个TMT板块,从电子到通信再到计算机,一时之间鸡犬升天;但是传媒是其中被压得最低、市场关注度最差、机构低配程度最严重的板块。

大A股市场第一定律:机构扎堆的行业只能出白马股,出不了妖股;机构根本不配置的行业最能出妖股。

大A股市场第二定律:任何冷门行业都能在一个月之内变成超级热门行业,“机构踩踏”的过程将创造巨大的超额收益(或超额损失)。

大A股市场第三定律:大牛股讲究的不是“可证明性”,而是“不可证伪性”。只要你讲的故事没人能证伪,就能往死里搞下去。

2023年初的传媒行业完美符合上述三大定律。大洋彼岸的AIGC每取得一次突破,大A股传媒行业就能讲一个新故事。从谷底翻倍的公司到处都是,翻了三倍的公司也不罕见。许多机构蓦然发现自家的传媒研究员岗位已经空缺很多年了,于是开始火线招募传媒研究员——如果这场盛宴能多持续几年该多好,可惜它满打满算也就持续了一年(严格地说只有半年多)。

2024年上半年至今,传媒行业又跑进了倒数前五名,也就是它一贯所处的位置。市场逐渐意识到了国内大部分AIGC概念股不靠谱,日益紧缩的货币环境也不利于题材炒作。很多人认为现在美股的AI泡沫很严重,英伟达迟早要崩盘;如果真有那么一天,国内的AIGC概念股应该会一起被带崩,传媒行业又成了最大受害者……(为什么要加个又字?)

到了那个时候,A股传媒行业恐怕要把冷板凳坐穿了。因为AIGC这种概念不是年年都能遇到的,此前的元宇宙、Web3、游戏出海等概念都没有引发整个传媒板块的普遍行情。AIGC必将改变人类的未来,这一点毫无争议;现有的A股传媒上市公司在此过程中的实际受益幅度很小,这一点也越来越无人争议。这就是2024年上半年正在形成的市场共识,也将是未来多年的市场共识。

早在2020年,我就提出过一个非常严肃的建议,我现在再次提出这个建议:在整个A股市场,撤销“传媒研究员”这个岗位,将其人员和职能划归其他板块。

腾讯、阿里、美团、网易这些“大型互联网公司”,应该归属一个专门的“互联网团队”,就像外资投行经常设置的那样。互联网行业太大、太重要了,不应该被拆分到很多其他行业之中,应该集中研究覆盖。A股残存的少数有市场关注度的传媒公司,加起来也不超过十家,完全没有必要单独设置一个行业。

这绝不是讽刺,更不是过河拆桥。我只是觉得,如果一个行业、一个职能,把自己活成了段子,一天到晚就是承担笑点、活跃气氛,那真的非常悲哀。无法上场踢球的球员不如转会,无法上场演戏的演员不如退出,无法真正做有价值研究的研究员不如转行。

那些稍有见识、对全球TMT行业稍有了解的人,可能会哀叹大A股为什么不像美股市场那样,给了传媒行业无穷无尽的机会——在美股,Meta、奈飞、迪士尼等巨头都毫无争议地归属于传媒行业,传媒研究员甚至可以抢一下谷歌的覆盖权(毕竟YouTube还是很重要的)。在屈居A股“气氛组”的时间里,少数不想躺平的传媒研究员,一边拼命写着B站、爱奇艺等国内机构买不到的中概股的研究报告,一边经常研究奈飞、迪士尼等国内机构更加买不到的纯美股。很遗憾,无论这些研究做的多好,都没法换到钱。

2016-2019年是传媒行业边缘化的第一阶段,市场觉得还能抢救一下,还会正儿八经地研究电影票房、游戏流水这些数据;卖方推出一个新概念,买方还会象征性地讨论讨论、响应响应。

2020-2022年是传媒行业边缘化的第二阶段,市场觉得已经毫无抢救必要了,可以直接挖个坑埋了。除了对极少数重点公司的数据以及游戏版号发放情况还感兴趣,其他数据已经没人跟踪了。

2023年是传媒行业的回光返照时期,如果换到往年,AIGC这样的概念可以给A股传媒研究员续命至少三年,现在却不得不在一年之内就收摊子了。比尔·盖茨有句话是怎么说的来着?

世界是不公平的,要学会适应它。(尽管我认为A股传媒行业大部分公司遭受的命运很公平。)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